年5月7日,吴城镇由新建县划归永修县。
吴城望湖亭笔者摄于年3月
年5月7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吴城镇及吉山等5个乡由新建县划归永修县管辖。
吴城原名吴山,三国时属海昏县,太史慈在此筑城。南朝宋元嘉二年(年),海昏县因县城陷入湖中被废。设建昌县,治艾城,吴山属之。此后吴山逐步发展为大集镇,并易名吴城。陈朝时,吴城属西昌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年)置新建县,吴城隶属新建。乾隆至道光的百余年间,是吴城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鸦片战争后,吴城的地位日趋下降。
年3月,吴城遭到侵华日军严重破坏。年吴城划归永修县管辖。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现在的吴城,以冬季观鸟而闻名。当年的吴城,人们却不大注意那些秋来春去的候鸟。据说,以前吴城的老人们,总在回忆另一种以禽类命名的事物,一种他们认为最美丽的事物,她们,甚至成为这座江西第一商业重镇的标志。只是据说,现在的回忆都是不靠谱的转述,八十多年过去了,经历过那个光景的老人们都老了。
Google地图
当年的吴城,那个行业特别兴盛也很好理解。这座孤悬于鄱阳湖西岸、赣江出口的孤岛,清代鼎盛时人口竟有七万,流动人口二万,商铺几千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小贩、伙计云集于此,又有多少拖家带口的?总要找点乐子才是。
江西四大古镇(景德镇、河口镇、樟树镇和吴城镇),曾经最繁华奢靡的是吴城,衰落得最惨的,还是吴城。有吴城历史以来的两千年,它都不属于九江,九江又是促成它衰落的原因之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破烂不堪的它被丢给了九江——若是好地方南昌人会舍得给你?
google地图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吴城,很难发现它有多大的商业价值。它位于九江与南昌之间,鄱阳湖中部的西岸,是一块面积很小的三角地带,赣江与修水在这里交汇,流入鄱阳湖前还要经过一条挺长的河道。
然而,现代的商业模式,不是当年的商业模式,现在的鄱阳湖,也不是过去的鄱阳湖。
吴城对外交通,只有一条路,这条5公里长的公路被称为最美水上公路,每年到了涨水季节,湖水没过四下的滩涂直抵路基,甚至将它埋入,于是它又会火爆网络。
吴城公路图源:中新网
换一个角度来看,当年会有这样的公路么?没任何可能。以前的湖面也比现在大得多,吴城周边是连在一起的,在明清时期的地图上,吴城就是一座孤岛,船是吴城对外唯一的交通工具。吴城的兴衰也是因为船。
吴城的地理位置相当特殊。全江西的主要河流都流向鄱阳湖,如果将这些河流沿着出口方向拉一条直线,都能汇聚到吴城镇(或者说吴城岛)。向东的昌江通往瓷都景德镇,向东南的抚河通往福建和浙江,最大的赣江指向广东,吴城向向北,就是长江。作为一个货运码头,它是全江西水运的汇集之处。
常言道,“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尽的汉口”。吴城能与汉口相比,显然不仅因为它是江西的大码头,吴城还是古代京广官道的枢纽。由于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广州是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广东与内地的联系,仅能通过长江—鄱阳湖—赣江—大庾岭—北江—广州这条通道。货物通过水运输送到江西广东交界,再通过梅关古道用陆路搬运的方式翻越大庾岭。正是因为这条官道,在明清时期的江西,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京广官道路线图
吴城,是这条商道的汇集处和转运处,外省来的船舶在这里卸货,商帮之间交易后转运到赣江上的运输船驶向广东,全省各地的货物在这里集中,再换成大船出鄱阳湖到长江。它就好比后来的上海,是物流的中心、商业的中心。它也不需要陆路交通,货物、人员都是乘船而来,坐船而去。
小小的吴城,在它繁茂时,货品堆积如山,有商铺三四千家,省内外会馆四十多座,帮会三十多个,公所二十来家,庙宇三十多间,有海军常驻巡防。乾隆到咸丰百余年间,是吴城的鼎盛期,口岸转输的经济功能已超过省府南昌。
吴城仅存的吉安会馆笔者摄于年3月
吴城的衰落是从道光年间开始的。它陆续受到四重打击,一次比一次沉重。
第一次打击是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上海、厦门等处的开埠,广州不再是唯一的通商口岸,京广官道的价值降低。不过开埠带来了中国南方的商业繁荣,对吴城影响不大。
第二次打击是年的九江开埠。由于外国商船不得驶入鄱阳湖,加之南浔铁路的建成,九江迅速替代吴城成为了江西第一商埠。
吴城残存的荷兰教堂笔者摄于年3月
第三次打击最重。民国期间粤汉铁路分段建成,从而将赣江官道的价值直接划归为零,也使得江西经济全面衰败。之后的吴城仅具备本省物资吞吐的商业价值,与此同时,九江经济也走滑坡。
第四次打击最彻底。年2月9日,日本进犯吴城,将兵舰开到河口,用舰炮猛轰,又出动飞机轮番轰炸,致使大火连烧数日,吴城房屋损失70%以上,40多家会馆大部分被烧毁,全镇一片废墟。吴城人口大多逃离,仅剩千余人。
年3月21日,占领吴城的日军陆战队
战后的吴城,更加不具备商业港口价值。至此,这座江西第一商埠,沦为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乡镇,只留下凭吊与追忆,那些老人们念叨的美好故事,再过些年,也传不下去了。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