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起源于唐朝安史之乱前,唐朝将大量来自北方“归化”的游牧民族安置于此。
辽国境内的燕云十六州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大将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举兵叛变。后唐派兵镇压,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并合力消灭了后唐。
石敬瑭建立后晋甘愿做契丹的儿皇帝,并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人的辽国。
显德六年的年,中原的后周大将赵匡胤跟随周世宗北伐辽国,水路并进直取燕云地区。一个多月收复了几个州,欲攻取幽州时周世宗病重,只得班师回朝。
周世宗死后第二年,显德七年的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改朝换代取代后周建立宋朝。
因为燕云十六州地界历来是中原正统朝代北方边境的屏障,失去了它,随时可能遭受北方游牧民族铁蹄居高临下的践踏。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后,本着先南后北的统一政策,先后灭了几个南方的割据政权,大致完成了统一。
但是面对北方辽国燕云十六州疾驰的威胁,宋太祖感到辽国实力太强现在不能与其争锋,想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收复燕云,如果不成再考虑武力收复。
但是宋太祖壮志未酬,于开宝九年的年去世。弟弟赵光义继位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继承宋太祖的意志又收复了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江南,并且在年灭了北汉。
踌躇满志的宋太宗以为北宋实力已经具备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实力了。所以北宋在消灭北汉后随后攻辽。
没想到亲征的宋太宗率领的北宋军队在高梁河被辽军击败,自己也中箭受伤。不死心的宋太宗又在年再度北伐又被辽国击败。
从此北宋对辽国采取守势,再不敢轻举妄动。对燕云十六州的情结只能寄托在幻想中了。
景德元年的年,辽国攻打北宋受挫。北宋的宋真宗畏惧辽国,不敢扩大战果遂与辽国在澶州定下停战和约。
北宋每年给辽国岁币了事,史称“檀渊之盟”。此后北宋又被迫增加给辽国的岁币,并且割让土地给辽国。以此代价换来了辽宋年的和平局面。
风水轮流转,契丹的克星东北的女真人崛起。由于辽国和劲敌北宋多年没有战事,武备松弛战斗力显著下降。
年,女真人正式反辽。第二年辽国对女真人用兵结果被打败。于此同时辽国发生叛乱,从此辽国走向衰亡;女真人就此建国,国号大金。
宋徽宗当辽国在金兵的进攻下岌岌可危之时,宋朝已在宋徽宗时期。宋徽宗是一个艺术家精通书法绘画,可惜不擅长治理朝政,但是也对燕云十六州牵肠挂肚。
北宋年,宋徽宗就派大宦官童贯出使辽国打探虚实。知道辽国内政腐败,又通过辽国内应李良嗣(后宋徽宗赐姓赵)前往女真人策划结盟事宜。北宋开始谋划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活动。
宋徽宗书画1年北宋派遣赵良嗣赴金国订立了“海上之盟”共同灭辽。
同盟内容是: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国。
这个协议对宋朝吸引力最大的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是自开国皇帝赵匡胤以来北宋最大的情结,如今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这看似宋金双赢的协议,其实掩盖着对北宋巨大的危机。因为辽国灭亡后,北宋没有了缓冲,直接和强大的金国接壤,这就好似前门驱狼后门进虎。
宋辽两国虽然各视为敌国,但是毕竟和平相处百年之久。
辽国也知道厉害关系,派时臣來宋讲和,愿意称臣,希望不要和金联盟;直言“若大辽不存,必为南朝忧,唇亡齿寒,不可不虑”,但是此番言论被北宋大臣童贯、蔡攸训斥并被逐出。
不出所料,宋金两国在灭辽过程中,金国看到宋军战斗力不堪的状况,从心里藐视北宋,动了以后灭宋的心思。
辽国被灭后,金国并没有按照“海上同盟”条约规定的那样,让出完整的燕云十六州。因此宋金双方最终因为燕云归属问题产生矛盾,最后发生军事冲突。
金国也按照既定方针就势大举进攻北宋。北宋军队一贯养尊处优,这时遭受比辽国还凶猛的攻击,哪里抵挡得住?
年北宋被金国攻克都城汴京,二帝被俘酿成“靖康之变”,立国年的北宋灭亡。
北宋灭亡的启示说明,宋徽宗和童贯等大臣缺乏战略眼光,只顾眼前利益,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和金国结盟,无疑与虎谋皮,最终落得覆灭的下场。
可叹燕云十六州的情结伴随着北宋的兴起和衰落,最终落得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