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利根,认铭文,原来它是景德镇窑崛起的利

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工作揭示,景德镇在唐代已开始烧造瓷器。到了宋代,景德镇制瓷工艺有了更大的提高,所产的青白瓷成为宋代六大瓷系之一,因其贡瓷深受朝廷喜爱,景德镇由原“昌南镇”以宋真宗“景德”年号更名为“景德镇”。

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景德镇湖田窑豪猪岭发掘时,出土了一块宋代瓷片(壶或瓶器底),器底刻有铭文“迪功郎浮梁县丞臣张昂措置监造”,说明景德镇自唐以来承袭了贡瓷制度,也见证了景德镇能够获得皇帝年号命名,是因其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之所以能获得无上殊荣,是因其有三大基本的特点,一是器型规整,二是胎体坚质细腻轻薄,三是釉水莹润,而器型规整和胎体轻薄的关键就在于成型工艺。

宋青白釉刻莲花纹斗笠碗

在圆形器(碗盘杯碟盏等横截面呈圆形的器物,圆形器在瓷器中属大宗产品,社会受众面广、产量大)成型工艺中,先是拉坯,坯体晾干一定程度后再倒扣在模利上印坯拍打,以使圆形器内部定型,最后就是圆形器外部利坯、修坯、剐坯(挖圈足)。

成型工艺中的圆形器物内部定型是比较简单的工艺,因为有模利可以规范,而且器物是在静止状态下接受作业,只要拍打紧致就可以。而器物外部的修坯、利坯、剐坯在成型工艺中是收官的工序,胎体出窑后的质量就取决于这几道关键的工序。然而器物外部定型不像内部定型那样可以在模利上拍,因为拍打面是凹陷的无法拍打紧致,即使可以拍打,那么器物内部又会变形,故而只能拍打一面,正好外部拍打模利更适合成型需求。所以器物外部定型就必须借助坯刀旋削才能完成,而坯刀旋削必须要在尽最大可能平衡、匀速的状态下作业才能保证坯体厚薄均匀、细腻的程度达到质量要求。

那么,北宋景德镇瓷业工人如何才能精准控制器物外部成型的工艺呢?

年3月,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在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展出了一批宋代景德镇坯车构件和装置,其中有几十件高20厘米左右、顶部直径7厘米左右的匣钵土和瓷质喇叭形、束腰形座形器,以喇叭形为主。这些座形器内空、通常腰部以下镂孔(便于烧制时排气)、封顶,根据器物铭文纹饰排列规则,喇叭口在下,故谓器物为封顶。束腰形座形器上下大小基本一致。经研究,这些座形器就是宋代坯车上用于成型工艺中利坯的精密装置。

刻有“利根”铭文的北宋利根

此前,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徐长青先生发表在《文物》期刊(年第2期)上的《湖田窑出土的喇叭形座形器考》也对这种器物做出了利坯功能的认定,并将其命名为“利头”。在此次展出的1件刻有北宋“治平□年”纪年的喇叭形座形器上,其铭文还有“利根”二字,可能这类器物在宋代被称为“利根”。在对景德镇市古窑瓷厂传统手工制瓷设备和工具调查中,发现老艺人在使用类似宋代“利根”装置的时候,利根上面还可以放置、更换不同直径、高2厘米左右的瓷质饼状物,以适用不同规格的坯体利坯、剐坯所需,他们称该饼状物为“利头”。从北宋“治平□年”纪年的喇叭形座形器上“利根”二字铭文,并根据根在下、头在上的规律,笔者认为此类器物在宋代名为“利根”,其作用为利坯、修坯、剐坯。

为何称利根是坯车的装置?因为它不是坯车的构件,坯车没有它一样可以运转而不受影响,如拉坯就不需要利根,但利根却可以装置在坯车上且必须装置在坯车上才能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利根在利坯、修坯、剐坯工序中有以下两点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矗立起高度承托反扣其上的坯体与车盘保持一定距离,便于使用坯刀作业;二是利根固定在坯车车盘中心点上,在坯车相对平衡的运转中保持中心点上的最高平衡值,这一点非常重要。

景德镇市古窑瓷厂老艺人利坯

古代坯车都是手工制作的,其精密度相比工业时代的机器要差很多,比如车轴的精确度在旋转中会有一定影响,车盘用的木板厚薄、材质密度更会影响运转的平衡性。在对传统坯车多架次空车运转实验中,车盘盘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摇晃和倾斜的现象。利坯、修坯、剐坯都需要使用坯刀在运动中完成,除了瓷工技术娴熟外,要求坯体在运动中最大程度地保持平衡,否则坯刀所过之处就会出现厚薄不一,甚至穿破坯体的现象,从而导致坯体作废。那么如何保持车盘中心点上的最高平衡值呢?利根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它固定在车盘中心点上,直径仅7厘米左右的旋转面就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所需的平衡值。所以说,利根在宋代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中就是保证瓷器成型“制合规模”的坯车精密装置。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铭利根

从上述展览中的展品发现,宋代早期利根用匣钵土制作,有1件匣钵土利根上刻有“程小一哥计□太平八年八月廿二日”准确纪年的铭文。“太平兴国”为北宋第二位皇帝赵匡义的年号,铭文中的“太平八年”即公元年。还有铭刻“景德”纪年铭文的匣钵土利根等,类似的匣钵土利根都制作于北宋早期,材质较粗,不甚规整。另有宋“景祐四年”(公元年)、“至和”年间(公元-年)的纪年铭文利根,皆为瓷质,制作规整。刻有宋“嘉祐八年”(公元年)、“治平”年间(公元-年)、“宣和四年”(公元年)纪年铭文的瓷质利根则愈加规整精细,有的还刻有精美的纹饰、有的铭文部分以釉覆盖,凸显装饰之美。从北宋利根由材质到制作工艺的一系列变化,折射出了宋代景德镇瓷业发展自成一系的辉煌成就。

“具计宁小四哥记押”铭北宋利根

宋代利根铭文内容非常丰富,有“元祐二年四月吉日志”“六月十七日程四文”“景祐四年八月初四日潘置记知”“景德□十五日作匠人黄”“宁十四利坯家事”“至和□五月廿八□周押”“吴家窑内”“元祐元年二月廿四日置李”“具计宁小四哥记押”“周小六歌具计押”“汪家计有人丹法不是好人”“治平□年四月□利根壹个计姚小二押如人要此个利根不舌”等。

“宣和四年四月李云自腰用”铭北宋束腰形利根

从上述铭文分析得出主要分为三类内容,一是记录了制坯作坊业主什么时候置办的利根,铭文中的“计、记、置、具”都是记录置办的意思,而“押”的表现形式为各种不同的笔画或符号,这是业主特有的记号,类似于签字画押,特别强调利根的归属;二是记录了利根制作工匠的信息;三是特别强调利根作为制坯作坊重要生产工具的属性,如铭文“汪家计有人丹法不是好人”意思就是这是汪家的利根,如果谁非法(占取),那么他就不是好人。又如“治平□年四月□利根壹个计姚小二押如人要此个利根不舌”,意思是这个利根是姚小二家置办的,谁都不要动(借)用。其中“舌”字可能通“舍”字(古代匠人遇有不会写的字以相近字替代的书写习惯),也有可能是(如果要借用、动用)不要开口说的意思,总之不给别人用的意思非常明确。

刻有婴戏纹的北宋嘉祐八年利根

所发现的宋代利根几乎都刻有铭文,这比同时期其他各类生产工具上的铭刻都要频繁和丰富,这些铭文有着非常强的属性,可以有效地防止别人盗用。

由此可见,宋代景德镇利根是瓷业生产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工具,是坯车上的精密装置,正是这种精密装置使得景德镇在宋代承袭并超越了唐代的“艺精埏埴,制合规模”的成就,制烧了大量精美的青白瓷行销海内外,引起全国多处窑场纷纷效仿创烧而成为宋代六大瓷系之一的青白瓷系。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

编辑

张怡复审

郭晓蓉终审

李政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侵权必究商务合作转载文章请在后台留言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

.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18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