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官窑青花瓷可划分为顺治,康熙这两个时期。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社会混乱时期,官窑瓷器在这一时期基本没有发展,民窑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进步,尤其青花瓷器。御窑厂在顺治八年得到了恢复重建,但是在顺治一朝青花官窑的烧造数量无论是传世还是记载几乎很少,而且在顺治与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足以证实为官窑瓷器的落款又多数是前朝寄托款,例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或者大明成化年制”等等,落本朝款识的瓷器很少,多数是到了康熙中期以后逐渐开始落本朝款识,这个与当时的社会与历史环境有关。
康熙初年,三落之乱,当时的江西景德镇正好处在混乱的区域,御窑厂基本处于荒废停滞阶段,民窑都少有生产,康熙初年,天下初定,各地仍有南明抗清势力出现,尤其在江南地区,占据最多,而景德镇无疑是当时的区域,所以在康熙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虽有生产,但是多数落前朝寄托款,而且官窑民窑很难区分,这样的僵局一直到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御窑厂恢复,官窑开始逐步规范生产,所以我们看到了官窑青花瓷器落“大清康熙年制”本朝款式的基本都是康熙中后期的产物。
但是官窑瓷器到了清代与明代有较大的不同,就是康熙废除了明代的“匠籍制度”,并实行又别有明代晚期实行的“官搭民烧”制度,清代御窑厂在原来的布局构造上也区别于明代,虽然制度相同,但是清代做出了改良,按照今天流行的一句话讲就是“按劳分配,自由市场”,这个与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有关,当时除了官窑的生产受到了影响就连民窑中的一大主流外销瓷都受到了影响,外销瓷虽属于民窑产品,但是也是当时社会背景生活的写照,在康熙官窑青花瓷的装饰题材风格与器型上也受影响,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相关研究许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民窑青花瓷器的研究上,其主要原因就是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高峰发展,青花分水技法的成熟与胎质淘炼的精细有糯米胎之称,加上当时山水画装饰受到了“清初四王”的影响,中国水墨画的皱法与青花分水的技法结合在优质的瓷胎之上出现了“墨分五色”一般的青花视觉表现,故康熙青花又常被称为“青花五彩”;康熙时期青花人物绘画也非常值得一提,受到了当时木刻版画与戏曲小说故事的流行,康熙青花人物绘制精彩,线条硬朗流畅,造型十分优美。康熙青花的突出成就在后世《饮流斋说瓷》一书中提到“康熙青花亦可独步本朝”,可见,在现如今的收藏市场上,康熙青花作品无论是官窑民窑都是大家追捧与喜欢的对象,在清代青花瓷器中可谓是仪仗者,直追嘉万青花与成化青花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