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景德镇青白瓷,青如天明如镜,其

我们本章节是教大家认识“瓷”,瓷器精美,具有收藏价值,一件国宝级的瓷器动辄价值上亿,它们代表着我国的文化底蕴,物有价而其精神无价!

部分内容参考至范冬青女士所著《说瓷》,范冬青女士是古陶瓷研究领域著名专家之一。

随着喜爱收藏古董的人越来越多,收藏界也免不了鱼龙混杂。一份可信度较高的权威读物,透露个中玄机,其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上一章我们说到了景德镇青白瓷系类,由于青白瓷在古代不被上层社会青睐,所以现在的青白瓷藏品价值相对来说较低,如果说定窑的瓷器定价万,青白瓷只能到10万。但是青白瓷还是很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下面我们看点图

不过景德镇是民用窑,大部分产品都是流向民间的,所以大部分综合价值并没有那么高,我们再来说一下如何辨认景德镇的瓷器。

上一章我们说了青白瓷窑系很多,南方地区很多省市都有窑场。如果收藏的话,质量最好的就是景德镇湖田窑的产品。怎么来辨认是景德镇青白瓷还是其他窑口的青白瓷呢?

景德镇青白瓷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在烧制工艺中采用了早稻谷壳灰加酱褐色的匣土渣(一种铁和锰含量比较高的耐火土,用这种耐火土可以做成匣钵,而筛下来的粗颗粒,当地叫它匣土渣)做成垫饼垫烧。因为垫饼的含铁、含锰量比较高,当这个器物烧好以后,去掉垫饼,就会在器物的底下留有黑色的印痕,就是一个垫饼的样子,可以判断它就是景德镇的产品。

虽然其它的窑口也会用垫饼,但不是用这种含铁量高的材料,烧制以后就不会留痕。所以说器物底部留下比较深色的垫饼印痕,就成为景德镇青白瓷制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这个鉴定方法,是把景德镇的青白瓷与其他口的青白瓷加以区别。

现在讲的圆器,就是盘、碗、碟之类,仿定窑覆烧工艺烧成印花、芒口器者均属于南宋中期之后。那时候是仿定覆烧工艺(下图)。

那么反过来讲,南宋中期以前,就不是覆烧。所以有没有印花、芒口的特征,就可以从时代上把南宋器和北宋器区别开来了;有没有器底下的褐色垫饼痕,是把景德镇的青白瓷与其他窑口的区别开来了。这里讲了两个区别,还有第三个...

我们讲窑系,主要是指宋、元两个时期形成的窑系。到了元代的时候,景德镇发现了高岭土(麻仓土)。在元代发现高岭土以前,烧瓷器不用高岭土配方,只用瓷石一种料做胎,叫“一元配方”。发现高岭土之后,就可以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配方作胎。

单一用高岭土作胎的话,所需要的温度很高,要达到摄氏度才能烧结。但高岭土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增强胎体的强度,可以做大器。比如用瓷石的丕子,再加上小部分的高岭土坯子,比例大约75%的瓷石加25%的高岭土。

但高岭土

所以在元代以前青白瓷的瓷胎是一元配方,到了元代以后,因为发现了高岭土就开始采用“两元配方”制胎了。最早发现高岭土是在景德镇一个叫“麻仓”的地方,所以我们就会讲元青花瓷胎用的是麻仓土,其实就是高岭土。

现在有人说自己的元青花用的是麻仓土,其实他根本不理解什么叫麻仓土,其实麻仓土就是高岭土,因为后来麻仓土逐渐用完了,明代的时候,在景德镇一个叫高岭村的地方又发现了跟麻仓土一样质地的料,于是就叫高岭土。也就是说元代的麻仓土就是明代的高岭土。

因为在元代的时候发现了高岭土,青白瓷的胎体由一元配方变成了两元配方。所以元代景德镇青白瓷制品,一般来说它的胎体要比两宋的时候要稍微厚一点。还有就是元代的青白瓷里面出现了大件器,就像元青花一样的大盘、大罐什么的。元代景德镇青白瓷里面也有大件,胎厚体重,釉不是那么透明。元代的青白瓷几乎走到了它的最后阶段,因为元代以后就不再生产青白瓷了。

这篇文章讲了三点。一是景德镇青白瓷和其他青白瓷的区别;二是盘、碗芒口和不芒口是北宋和南宋的区别;三是元代的青白瓷和宋代的区别。下图是景德镇的青白瓷,它没有上釉,是陪葬品。

上篇讲的一个大盒里面有三个小盒套起来的,亦叫“子母盒”,也是景德镇青白瓷的特色。这些都是胎薄体轻的两宋瓷器。

元代的青白瓷制品一般胎体较两宋时增厚不少,大件者胎厚体重,釉色偏青,比较失透,光泽也没有那么好(下图)。

所有这些都符合我刚才讲的那三点。下面再讲一下青白瓷的装饰工艺,也就是它的装饰手法,一是刻花加点、图划纹是印花;三是剔花;四是铵空;五是雕塑;六是点彩(褐斑);七是绘彩(不烧)。装饰题材有花卉卷草、鸾凤、婴戏、水波游鱼、莲瓣以及云气等,均为多见。

下一章我们再说说哪些景德镇产品值得收藏,记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60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