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贝走四方古窑神火通明,瓷艺传承千年

谈天说地,有“贝”而来。光影之间,方晓冷暖。大家好,我是天贝兄~

“古窑的神火,通明千年仍不息。江南的烟雨,隐约着飘逸。”

这首《我在景德镇等你》唱出了景德镇最负盛名景区古窑的文化底蕴和技艺传承。

今日,我们最重要的行程便是这个如雷贯耳的古窑。

如今,古窑民俗风景区已经成为深刻展现景德镇千年历史和制瓷工艺的博览区,被誉为“活的陶瓷历史博物馆”。这里是传播陶瓷文化、了解陶瓷历史、学习制瓷知识的国家级景区。

步入景区,漫步在蓝天白云之下,心情无比畅快。穿过竹林覆盖的小道,静静聆听虫鸣鸟叫的点点生趣。

走到一片开阔地,远远就能看到一尊高大的塑像,下方四个醒目的大字“窑神童宾”。

童宾是明代浮梁里村人。他幼年饱读诗书、秉性善良、刚正不阿。

他父母早丧,小小年纪便拜师学艺,致力于窑业。

相传,他不忍目睹瓷工遭受迫害与杀戮,他奋起反抗,以身为柴,跳入窑洞,以自我结束生命来抗议朝廷的暴虐行径。

童宾之死,一时之间激起了窑洞工匠们的义愤填膺,他们联合起来制造暴动,焚烧税署与官窑厂房。

事后,官府为了干戈,稳定民心,便为勇敢正直、无私无畏的童宾建立祠堂,并称其为“风火仙”,祠堂命名为“佑陶灵祠”。

进入古窑的展示区域,这里有各种制瓷作坊和古代的瓷窑。

“大件作”内主要是制作体积较大、技术难度较高的瓷器。这里的瓷器从体型上来看高大厚实、结实耐用,从风格上来看则是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从技艺上看精工细作、十分讲究。

“小件作”则主要是生产日常使用的陶瓷,其中就以碗、杯、碟等最为常见。从拉胚、印胚、利胚再到晒胚、刻花、释釉等工序,都能在此一睹为快。

这里的瓷器胎质细腻,造型规整,每一道工序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如果十分感兴趣,还可以亲自上阵,感受一下拉胚的乐趣。

至于成品嘛,显然没有几十年的功底,无法练成老工匠们千器一律、精准细腻的手感技艺。

一路看下来,最大的感受便是,制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业,而是需要反复锤炼、精益求精的匠艺。景德镇古窑的能工巧匠用自己的勤劳和才智,练就了一身的本领技巧与制瓷技艺。

历代古窑的展示区不仅包含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作业线,更有保留到现在的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古代窑洞。

虽然,因为环保和低碳要求,这些需要大量柴火的古窑如今已经很少使用。但传统的制瓷工序和文化品质依然可以传承下去,继续向全世界展示我国古代瓷业的博大精深,发扬与继承我国制瓷工艺的文化精髓和艺术价值,持续探索我国制瓷水平和古窑文化的发展创新之路。

虽然,古窑的神火正在被更加低碳环保的天然气所取代,但其背后的精神属性与文化意义却一定可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云淡风轻闲暇处,正是交心会友时。这里有影视作品中人生百态的理性分析,有美好生活中情感交流的真切感悟,有个人成长中前行力量的深入思考。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96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