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陶瓷之路的全景式绘画呈现

本文转自:江西日报

  □叶青

  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举办“景德镇陶瓷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画家李夏教授是这一项目的具体负责人之一。此后不久,李夏向笔者透露了创作主题中国画《海上陶瓷之路》的设想。因筹备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机缘,他研读了大量关于“海上陶瓷之路”的资料,较深入地了解了历史上景德镇瓷器从内陆运往海外的极不平凡的历程。特别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路线选择、山川风物及沿途城镇景观,使李夏萌发了用绘画来全景式呈现的大胆设想。

  这项浩大的艺术创作工程,此前似乎还没有人尝试过。笔者钦佩他的想法与构思,但考虑到创作的难度和未来成果的展陈等因素,建议其将整个创作计划分为若干部分,整体构思、分段创作,边创作边听取各方意见。

  说来容易行之极难。此后李夏开始了艰苦的创作。一晃数载。前不久,李夏带着两大捆画卷来见笔者。这就是《海上陶瓷之路》已完成的部分。

  据李夏介绍,在他的计划中,整个长卷起于景德镇东北之“五股尖”山峰,终于大洋彼岸之伦敦港。图卷分三部分,按景德镇外销瓷路途顺序,以节点的形式依次展开,分别为“年代景德镇”“内陆篇”和“海外篇”。目前已经完成的第一、二部分两个中国画长卷,总长达30多米。

  长卷以山水画与风俗画相结合的方式,顺序描绘历史上鼎盛时期景德镇及其所产瓷器运往广州、外销至欧洲的全过程。绘画以写实性描绘为主,工细的白描敷以淡彩和皴染,细节清晰、翔实而又丰富生动。在第一部分长卷中,作者将景德镇瓷器生产的72道工序与风情民俗、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画中各色人物虽仅高约1厘米,但不仅身份与体态特征鲜明生动,还线条细劲流畅,体现了画家扎实的人物画功力。长卷中更令人钦佩的,是画家借助中国山水画“三远”之法,通过视角高低变化和远近调节,创造性地将大跨度的山川、城镇、街道、人物及生产、生活场景巧妙衔接再现于一图,体现了作者对宏大绘画主题的整体把握能力与匠心。

  这是一项融纪实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创作。为创作《海上陶瓷之路》,作者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深入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集资料,研究了大量的历史地图和图片资料;尽可能地做沿途实地考察与写生。因此,其艺术构思和图像描绘是建立在扎实的学术考证、实地写生、视觉档案研究以及合理艺术想象基础之上的。

  根据整体构思,《海上陶瓷之路》已完成了三分之二,第三篇章《海上陶瓷之路》的“海外篇”还在创作中。“海外篇”将要艺术再现历史上满载景德镇瓷器的商船远涉重洋、跨越惊涛骇浪的征途,对于用中国画表现来说,显然又有了新的艺术难度。有抱负的艺术家总是敢于面对挑战,并将这种挑战转化为自身不断攀登的内在动力。笔者希望“海外篇”会有更精彩的呈现,也期待《海上陶瓷之路》全卷的最终完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08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