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丘古迹迴銮碑御井四牌楼城隍庙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675023176807750&wfr=spider&for=pc

引言—名字由来

秦置濮阳县(治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兖县村),属东郡。两汉为东郡治。西晋置濮阳国,治濮阳县。西晋末改濮阳郡,后废。隋开皇十六年(年)置澶渊县,属濮州。唐武德初避高祖李渊讳,改澶渊县为澶水县,属澶州。五代晋澶州自顿丘移治德胜南城(今河南濮阳县城南),并移濮阳县入州治。《水经注·瓠子河》:“濮水径其南,故曰濮阳也。”濮阳以在濮水之阳得名。

濮阳县今隶属于河南省濮阳市。

黄河图

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流经濮阳县。

挥公陵舜帝宫

挥公陵·舜帝宫位于濮阳县城东南部,是为纪念张姓始祖挥公所建。据史书记载,挥公为青阳之子,与帝颛顼同为黄帝之嫡孙,因发明弓箭而被赐张姓。濮阳是挥公成长、生活和得姓的地方。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姓氏文化,当地政府根据广大民众意愿,捐资筹款,修建了张挥公园。规划建设成寻根祭祖、休闲娱乐、生态园林为一体的森林公园。

瑕丘古迹

瑕丘,一作负夏,位于濮阳县城东南18里固堆西,“舜就时于负夏”、“曾子吊于负夏”即此。此丘突兀而起,周环绿水,中植荷莲,鸭戏其间。沿堰其南,拾阶而上,石狮迎门,左右两碑,一曰“瑕丘古迹”,一曰“瑕丘记”,皆清嘉庆九年知州李符清所立。中有小庙,内塑观音。庭院树荫覆盖,碑碣林立。东西两厢,内悬十大天王图像。后有大殿,进深三间,高檐石柱,雕纹精细。殿内帷幕低垂,旌旗高悬,内塑两排六尊女神,凤冠霞帔,端庄秀美,犹似浮丘之碧霞元君。两侧壁悬诸神图像,锦匾布满其间,昔为乡民祈福求子之所。再后有寝殿,又有斜道,略通西附小丘,其美景,逾数千年而不衰。

嘉靖《开州志》载:“瑕丘在州南十八里,高五丈,纵横十五丈,西附小丘,高三丈。”《礼记·檀弓上》云:“公叔文子升於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伯玉(名瑗)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可见此处,在春秋时已为达官贵人所瞩目,是登高望远的游览胜地,被誉为古代公园。

从考古者发现,此丘有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及商周文化时期陶片,可能为古代部落居民点。然其秀丽风光,为濮阳独具。《瑕丘记》云:“遥望丘高数寻,岿然独峙,其至隅,林树交荫,清流环绕。度以石桥,立寺门,四野空旷,千里在目。是日也,云敛气清,天无纤翳,西望黎阳大亻丕,树石可辨,东南泰岱,亦在云烟飘渺间。”又曰:“澶境界中州,其地承平,衍无崇山峻岭,大陵高阜,此丘独负土而起,诚胜景也。丘纵横十五丈,西附小丘,斜通略约。中有宫有庙有楼阁,独无文子、伯玉祠,亦无游人憩息之所,意甚歉,然建二贤祠,益构层轩于小丘上,四窗洞阔,可以安息,可以游览,洵足乐矣。”清人诗曰:“四望平原百里遥,秋分万木未全凋。溪边景物真如画,有客携童度小桥。”可谓风光旖旎,桃园胜景,无怪文子欲葬焉。

迴銮碑、御井

迴銮碑又称契丹出境碑,位于濮阳县新华街(原御井街)路西,是历史上宋辽“澶渊之盟”的实物见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真宗景德元年()初冬,契丹率领辽军南犯宋朝,兵临澶州城下。皇帝宋真宗赵恒在寇准等人的苦谏下,御驾亲征,北进至澶州,登上北城门楼督战。宋军士气大振,辽军大败。经谈判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宋真宗班师回汴京(今开封)前赋诗一首,并在澶州城内立碑,以志其亲征胜辽、订立盟约之事。銮碑碑体高2.6米,宽1.3米,厚0.36米。碑文记载宋辽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订立经过,相传为寇准所写,字体苍劲秀丽,潇洒流畅。御井位于銮碑南侧。宋真宗御驾亲征澶州时,曾饮此井水,夸赞甘洌。市民倾城竞用,以沾皇恩。此井后称为御井,南街为御井街。

四牌楼

四牌楼,又名中心阁,位于濮阳老城十字街,高8.6米,长宽各6.6米,面积43.56平方米。该建筑为木石结构,呈方形,四角以石柱支撑阁顶。阁顶以全木构成,扣榫严紧,四角各有斗拱相托,阁檐上挑,上覆琉璃瓦,青光闪烁。

顶脊塑八只蹲狮,栩栩如生。四道垂脊各塑龙、凤、鱼、马,呈龙飞凤舞、鱼跃马腾状。四角套兽下垂铜铃,风吹摆动,叮当作响。阁内绘饰图案,雕梁画栋,非常美观。外壁四块额板,雕字如斗,苍劲有力,为书法家刘文选所书。

东曰颛顼遗都,西曰澶渊旧郡,南曰河塑保障,北曰北门锁钥,概括了濮阳历史悠久和地理上的重要位置。回銮碑,亦作“契丹出境碑”,位于濮阳城内御井街西侧。此碑原为青石,高2.6米,宽1.3米,碑文为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诗。

东面匾额曰颛顼遗都,高度概括了濮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崇高的历史地位。南面牌匾曰河朔保障,形象地说明了古澶州乃国家河朔重镇和天下形胜之地。西面牌匾曰澶渊旧郡,再次说明了濮阳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四牌楼北面的牌匾曰北门锁钥,说明了濮阳曾经的军事战略地位。

城隍庙

濮阳县城关镇东南部,有一个城隍庙村。城隍庙村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城隍庙。濮阳城隍庙历史悠久,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城隍祭祀活动,始于北宋熙宁十年(),距今已近千年。濮阳县城隍庙特别受人尊崇,还有一个特殊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别处的城隍庙供奉的是神,而濮阳城隍庙供奉的却是人。

濮阳城隍庙历史悠久,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城隍祭祀活动,始于北宋熙宁十年(年),距今已近千年。别处的城隍庙供奉的是神,而濮阳城隍庙供奉的却是人。这个人就是明弘治年间开州知州李嘉祥。

据嘉庆《开州志·建置志·廟署》记载:城隍廟,在东城南隅,在同文坊“旧志”明洪武六年同知冯朝泰修,永乐元年判官李珣,天顺四年知州李迪,相继重修。正德间知州谭绶重修,杨怀作碑。嘉靖间知州陈时熙重修,王崇庆作记,王崇庆曰:夫积土之谓城,鑿土之谓隍,郡县之廟城隍,以其保障我也,灵气之萃乎一方者也,或以为忠烈之臣没而受封於是岂亦传闻之误,与因并及之。天顺四年知州李迪,皆相继修葺,有城隍廟坊在西巷口。万历间知州沈尧中以官地十亩供廟香火。

非遗文化—大平调

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则比豫剧更加粗犷火爆。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

大平调的唱腔与山东梆子大体相同,但是发声一般都用真嗓,惟慢板、拐头钉等板式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主要伴奏乐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号等。在大平调的脚色行当中,黑脸和红脸居于主要地位,形成剧种的重要特色。其表演气势恢弘,场面宏大,唱做念打并重,粗犷豪放,刚中带柔。

地方美食—濮阳糟鱼

一提到吃鱼,恐怕不少人都有过鱼刺卡喉的体验,可是当你品尝到“濮阳糟鱼”后,却是另一番感受:鱼肉鲜嫩,鱼刺酥香,鱼肉鱼刺都是入口美味。“濮阳糟鱼”是豫菜的经典名肴,多流行于豫北和豫东一带,新乡、濮阳及商丘许多乡间厨师都能烹制此菜。“濮阳糟鱼”以黄河鲤鱼为原料,需以温火细煨而成,也算是一道功夫菜。

“濮阳糟鱼”的美味美自何来?主要归功于店主卤鸡的老汤,久熬形成很浓的卤汁,鱼在其中卤制了一天一夜,因是小火煨,所以鱼的外形完好,但内中骨刺早已酥烂,各种味道均吃透其中。根据民间传说,豫菜厨师潜心研究,不断改良,后又制出了源于传统豫菜,合于今人口味的新糟鱼来。新制法去掉了鲤鱼的鳞片,做工较民间更精细和考究。

后序

濮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礼记》中就有“桑间濮上”的记载。上古五帝中的颛顼、虞舜及其部族曾在此繁衍生息,开启华夏文明;春秋卫国在此建都长达年,孔子以文化人,十年居卫,促成礼仪之邦,素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中华帝都”之称;中华张姓、柳姓源于此地,特别是年在县城西水坡发掘的距今多年的蚌塑龙型图案,轰动中外考古界,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濮阳因此被誉为“中华龙乡”、“华夏龙都”。

大美河南、大美濮阳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3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