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们是铁兄弟中苏关系曾度过一段蜜

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天安门广场。从那一刻起,新中国成立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极为艰难的生存环境,要在国际上获得自己的国际地位,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摆在新中国面前,无非是三种选择。一种是倒向美国,一种是联合苏联,还有一种就是保持中立。作为有近5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无论是选择加入哪一方,都会成为苏联和美国双方努力争取的对象。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主席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三条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一直处得还不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从此,中国共产党和苏联保持着密切的往来。

20年代初当孙中山屡屡遭受挫、彷徨无助的时候,他得到了苏联的援助,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奠定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抗日战争的末期,苏联直接出兵中国东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总统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中苏两国人民友谊的新时代,两国大使分别递交了国书,第一任驻苏联大使是王稼祥同志。

期间,中国与苏联在军事上有过合作。解放军使用掌握苏联这些武器,对于迅速提高战术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年毛主席会见金日成时说:“我看还是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嘛,算半价,还有汽车队。”中国欠下苏联军火债30亿人民币,在当时折合13亿美元。年苏军从旅顺撤退时,又移交了折价9.8亿人民币的装备。

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到,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那么“一边倒”的核心就是苏联,中国要和苏联结盟。年夏天,离建国还有三个月的时候,刘少奇同志受党中央委派曾经到莫斯科访问,就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和建国以后执行的主要的内政外交方针同斯大林同志交换了意见。当时,少奇同志到苏联去访问是秘密进行的,并没有对外进行公布。

新中国成立不久,为了进一步巩固中苏之间的关系,毛主席决定出访苏联。毛主席看了大家准备的外交礼品,有湘绣工艺品、景德镇陶瓷、龙井茶、茅台酒等,毛主席觉得这些东西并不能完全代表中方的心意,他要为苏联准备了一份特殊意义的礼物。究竟毛主席为苏联准备了什么礼物,大家都不明白。

年12月6日,毛主席的专列离京北上苏联。在一节特殊的礼品车厢里,没有见到珠宝翡翠,而是装满了大葱、萝卜和白菜。毛主席把这次出访看成是一次串门儿走亲戚。他说送礼就要送对方正需要的,苏联现在是冰天雪地,最缺少的是水果和蔬菜。于是,他亲自起草了一段很有意思的电文。

“山东分局:斯大林同志今年12月21日70大寿,中央决定送山东产的大白菜、大萝卜、大葱、大梨子做寿礼。请你们接电后于三日内购买每样斤。由中央派飞机到济南接送,请注意时间,你们采购以上物品大白菜、大葱、大梨子、大萝卜时注意选择最好的。”这就是毛主席给苏联准备的特殊的礼物。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今非昔比。苏联的领导人对中国的领导人这次访问也非常重视,给予了特殊的礼遇,气氛隆重而热烈。斯大林见到毛主席时,一直对毛主席赞不绝口,说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了不起,他从心底里佩服毛主席。

毛主席此次出访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祝贺斯大林的70大寿。第二个目的就是用它自己的话说,跟苏联协商搞一个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所谓好看就是形式好看,冠冕堂皇;所谓好吃,就是内容实实在在。但苏联人实在是无法理解毛主席的用意。毛主席在苏联呆了十几天,没有任何进展。

有一家外国通讯社甚至报道说,毛泽东让斯大林给软禁起来了。为了驳斥这种谣言,毛泽东决定公开发表一个答记者问。去解释这个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但是,苏联人仍然无法理解这一层用意。最后,毛主席提出让周恩来出访苏联。在斯大林眼里,他觉得很奇怪,他认为两个国家的元首在一起,一个代表中国,一个代表苏联,还有什么不能说透的,为什么还非要让周恩来来苏联。

毛主席和周恩来有着特殊的合作关系。毛主席是领导和决策者,而周恩来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执行者。两个人性格不一样,做事的风格当然不一样。一个考虑的是大政方针,如何决策;一个考虑的是如何落实决策、具体细节。两个人风风雨雨几十年,已经形成了这种工作默契,他们是最亲密的战友。年1月20日,周恩来来到了莫斯科。对毛主席的用意,周恩来心领神会。

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毛主席和周总理共同努力下,2月14日,中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互助”这个词是周恩来建议加上的。2月14日,放在今天就是情人节,而在当时,是中国和苏联两国人民是永远难忘的一个日子。两个国家成为最亲密的伙伴,两国人民也将结下做深厚的友谊。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侵略,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一方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均将进行彼此磋商。除了这个条约以外,还签订了协定,即《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年12月31日周总理和苏联驻中国大使到达哈尔滨,参加了“中长铁路”移交仪式庆祝大会。中国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当然会受到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那么,各种进口物资只能通过中长铁路从苏联运回中国。就是通过中国长春铁路运送货物。

50年代初,旅顺口是中国和苏联两国海军共同守卫的地方,两国海军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旅顺中苏友谊塔坐落在旅顺口光荣街道,位于旅顺博物馆正门前面广场上。年,周总理亲自为该塔奠基题词“中苏友谊奠基”。这座塔于年2月24日落成,塔高22米。塔上层有朵朵白云和展翅翱翔的和平鸽,象征着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友谊,四面有浮雕。正面刻北京天安门和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西面刻中苏友谊农场的康拜因收割机在收割;东面刻鞍钢高炉;北面刻旅顺港口和港畔的胜利塔风光。在十二角形塔身下部,雕有高达1.2米的20个神态各异的中苏两国人民群像。塔尖是雪花石雕成的莲花瓣,瓣上有红光闪耀的中苏友谊徽。如今该塔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苏友谊塔

中国和苏联开始了在各个领域密切的合作,中国和苏联正在度过一个蜜月期。苏联需要我们的资源,尤其是新疆的丰富的有色金属,苏联几乎没有这些资源,而我们比较丰富。可是我们又不会勘查、开采、提炼,我们把原料提供给苏联,苏联用他们的设备进行再加工。双方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经济上的互助合作。苏联帮助中国新建和改建了个大型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从民营的到军事,各行各业都有。通过苏联的援助和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一五”计划。当时援建的项目涉及各个领域,包括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机械加工企业等等。其中东北投资87亿元,其余绝大多数资金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区。即中部地区64.6亿元,西部地区39.2亿元。这些项目的落成帮助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毛主席与斯大林

比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苏联专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从选址、设计到施工,一直到安装生产提供了无私的技术和帮助。年5月5日,该厂生产出第一辆东风牌小汽车。当时正值开全国第二届政协会议。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的东风牌小汽车,向政协会议献了一份厚礼。东风牌小汽车的诞生为我们中国的汽车制造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毛主席坐上小汽车兴奋地说,我们坐上了自己制造的小汽车。

包头钢铁公司(现为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包钢”。包钢从年筹建至年投产,使内蒙古成为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现在包钢是全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

西安高压电瓷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西电集团下属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其前身为西安高压电瓷厂,是“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我国个重点项目之一,始建于年,59年建成投产,是国内电瓷避雷器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年产值3亿元。

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原名厂),担负飞机修理任务的厂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年9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新华社9月8日消息,今天下午4时,在某地举行了喷气式飞机制造成功的国家验收签字仪式……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

可以说,苏联老大哥的援助功不可没。苏联帮助我们奠定了工业基础。当然不仅是在工业基础方面,在其他方面,我们都有苏联的援助。上世纪50年代留学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苏联。留学生邢书刚回忆,“他在莫斯科留学时,中国学生特别多,为了照顾中国留学生,俄校方专门办了中国食堂,还派人到莫斯科北京饭店学做中国菜,使中国留学生得到最大的照顾。”

有一个小故事,在中国东北有一个叫孟宪国的男孩儿,因为被烧伤到对岸的苏联去求治。医院免费给他进行了皮肤移植病,治好了烧伤,护士把自己的皮肤给小孩进行移植。告别的时候,孟宪国的妈妈非常感动,她身上一件礼品也没有,就把身上的一个头发夹子拿下来送给了看病医生,又脱下身上的两件短衫送给帮忙的两位护士。俄方是全心全意地救治病人,特别的真诚,作为母亲她是真心的感激、感恩、感谢。

可以说,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民间层面,中苏关系都是最亲密的朋友,是最团结的战友,是最真诚的兄弟。然而,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中苏关系将走向何方,还会像以前那么和谐吗?且听下集分析。

参考文献:《新中国外交》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14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