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末之前,人们多在节日或来客时饮酒,平常除祝寿以外,喝酒的人较少,那时喝酒都是象征性地小新浅饮——小炕桌上,摆上4至6个小凉盘,将酒加热,小杯慢饮,长时间聊天。
农村小炕桌影视剧中围着炕桌吃饭20世纪70年代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喝酒的人逐渐增多,特别是在农村,喝酒的场合也从炕上挪到了客厅的高桌大椅上。
客厅里的八仙桌摆满酒菜招待客人下酒菜由原来的小凉盘变成了凉热搭配、荤素相同的大盘,酒也由从前的散酒变成原瓶,消毒酒盅从此失去意义,取而代之的是高脚杯和小茶碗。
在过去的殷实人家,酒具是一种炫耀品。每逢宾朋来临,主家都要拿出精心保护的酒具招待客人,除用以喝酒外,更重要的是向客人显摆一下酒具的精美。
精美的瓷器酒具高档些的酒具有铜制和锡制两种,这类酒具造型各异,新奇美观。喝酒之前,倒上少许白酒,轻轻点燃,壶中酒自然加热。
铜质酒具而常见的属高档的酒具多是景德镇瓷酒具。这类酒具高腰大肚风头嘴,配上几只敞口小酒盅(一般每盎装6钱),很是雅致。
瓷质酒具也有个别属大众化,但功能特别新颖的酒具,如加热水后可自行温酒的黑釉瓷器酒壶、从底部放酒但上部不见进酒口的酒壶、可挂到腰间或揣在胸前的酒壶等等。
介绍完喝酒的家伙事,重点介绍一下衡水人喝酒的习俗。民间酒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基本上体现了整个社会区域的酒风,主要包括酒规、酒俗。
酒规即喝酒时的座位排定和喝酒时的一些规矩。在70年代以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女性都不上酒桌。80年代后,女性逐渐在各种喝酒场合出现,并习以为常。
如果是家庭酒席,上座(面对房间门的座位,也叫上席或正座)坐辈分最大的,随后按辈分排序,依次坐下座(面对最长辈的位置),接着是左侧座位(上座的右侧)、右侧座位(上座的左侧)。遇到贵客一般要请上座的,但客人多数不坐正座的。酒规当中还包括倒酒,衡水规矩是“酒满茶浅”。
酒俗是一种笼统的概括说法。主要包括关于喝酒的俗语、劝酒的方式和喝酒的酒令
衡水是有名的白酒之乡,“老白干”酒已是历史悠久享誉中外,因此,以喝酒习俗为内容的酒文化在衡水乡土间拥有了很厚的积淀。有俗话说,“进了衡水圈,就喝老白干”。
在酒桌上,有关喝酒的俗语更是多见,比如:“开门三个酒”、“右手端,左转弯”,“老乡见老乡,起码喝四两”、“同天乐”等等。在农村喝酒还有“打硬圈”(与每人喝一杯酒)和“一口干”(一口喝完)。劝酒对衡水人来说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诚意。目的是说最少的话,让客人喝最多的酒。
事实是劝酒,但在酒场上从不说劝酒,而是要说敬酒。
至于酒令,传统的有以杠子、老虎、虫为信号的“敲筷子”这当中的规矩是杠子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吃虫,虫咬杠。
形式是:双方定准输了后罚酒的量度,然后各持一根筷子,在相互撞击的一瞬间喊叫的名词,如果别人喊鸡,你喊的是虫,你就算输了。
再有就是划拳。这种赌酒游戏由双方各伸出一只手,依照酒令,自己喊的数正好对上双方出的手指数为赢,反之为输。酒令包括“独一个呀,哥俩好呀,三星照呀,四喜财呀,五魁首呀,六六六呀,巧七梅呀,八仙寿呀,快发财呀,全来到呀,宝一对呀”
拇指为独一个,拇指和中指为哥俩好,拇指中指和小指为三星照,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为四喜财,五个手指全出为五魁首,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为宝一个。这当中的指法的特别是出哥俩好时不能出成大拇指和食指,这里有手枪毙人的忌讳。
衡水人喝酒的讲究就分享到这,有什么想法可以留言哦。
图片来自网络,仅作资料传播,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