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由陶器发展演化而来的。人类在原始社会便能制陶,直至汉代发明了釉料,人们将陶器表面饰以釉,这便是瓷器。但汉代的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瓷,只是涂有釉的陶器。直到唐代,真正经过高温烧制的瓷器才出现,从此,中国的瓷器业开始兴盛发达。那么,中国的古瓷器分几“彩”呢?
一、青花瓷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代表,素来备受收藏者们的青睐,在大型拍卖会上,经常以百万元成交。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是青花瓷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青花瓷精品,但由于传世数量不多,量少而质精,因而市价惊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器多为小型饰品及日常生活一类,图案多为龙凤、缠枝莲、云鹤、花卉、山水等题材,做工精细、纹饰秀雅,也是人们钟爱的收藏品。
二、斗彩
斗彩是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结合而成。斗彩的所有花纹皆经过青花勾勒轮廓线,再经色料添入轮廓线内。所有斗彩器中,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器最为珍贵,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烧造斗彩必须入窑两次,增加了烧制成本,而且破损率高,一般只有官窑才会不计成本地制造。清代雍正、乾隆两代的斗彩也很出色。近年的拍卖市场上很少见到成化斗彩器,清三代的斗彩器的价格也是居高不下,为众多人争相收藏。
三、粉彩
清代的制瓷业在中国传统的斗彩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粉彩,它是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华丽的风格,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各朝流行不衰。
四、五彩
五彩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新品种,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代彩料中无蓝彩,需用蓝色表现之处,皆以青花代之,遂称“青花五彩”,即成为独特的时代特征。五彩容易和斗彩混淆,其实要分清两者并不难。斗彩的所有花纹皆经过青花勾勒轮廓线,再经色料添入轮廓线内;五彩中的青花只当作青色使用,色料外围没有轮廓线。
五、珐琅彩
珐琅彩是清康熙时期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瓷的色彩稳定、鲜艳,画面表现细腻、层次分明,造型多以碗、盘、罐、炉为主。现今传世的珐琅彩数量稀少、烧制精美,以清代雍正、乾隆为鼎盛时期。
六、素三彩
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
七、褐绿彩
褐绿彩是瓷器装饰彩之一,使用含铁和含铜色料,在釉下或釉中绘画,呈现褐、绿两色的花纹。唐代湖南长沙窑、四川邛窑等处均采用这种装饰。长沙窑用色料在胎上绘画,施釉后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烧成,花纹呈褐、绿两色,谓之釉下褐绿彩;邛窑多在釉上用色料绘画,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花纹也呈褐、绿两色,谓之釉中褐绿彩。
八、红绿彩
红绿彩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左右的低温烧成。因此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红绿彩瓷器物上常以白釉为主要底色,以洁白的釉色和大面积的红彩相配合。红绿彩瓷的色彩主色是红、绿、黄三色,但每种彩又有深浅不同的色阶。红彩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用青矾加热、煅烧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将彩施于器表之前就已呈现红色,在施彩时就已知道其烧成后的呈色。红彩一般为正红色或称枣红色。绿彩则有翠绿、墨绿、褐绿和浅翠绿等不同呈色,这是在配制彩时控制呈色物质而有意造成的。黄色则有浅黄、明黄和金黄等色。红绿彩瓷常与釉下棕褐彩和黑彩相配合,是宋元时期瓷器装饰艺术中的特点。
九、矾红彩
矾红彩,又名“铁红釉”,一种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的低温红釉,色泽略显橙红。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
矾红是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比烧成高温铜红容易得多,虽不及铜红纯正艳丽,但呈色稳定。矾红创烧于明嘉靖间。到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艳丽,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或施于纯色釉器。嘉庆以后,矾红色泽不甚佳,至光绪时才稍有起色。
十、矾红彩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其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十一、金彩
金彩是指一种采用黄金色釉上彩作为装饰的制瓷手法。古代以金彩装饰瓷器,一般认为是始于宋代,其中尤以定窑金花瓷器最负威名。宋周密《辛酉杂识》续集上卷载:“金花定器,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入窑,永不复脱。”传世品有黑釉、酱釉金彩定器。明洪武初,景德镇始有金彩瓷器的烧制,清代达于极盛,但其使用金彩的方法却无法与定窑相比。
十二、广彩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制而成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广彩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广彩”始于清代康熙晚期,在三彩、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各种彩瓷艺术的影响下脱颖而出,盛于乾隆、嘉庆,流传至今。“广彩”瓷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广东作为对外贸易港口所具有的条件,广彩远销西欧,得到各国皇家、贵族等上层人士的赏识,成为必备的装饰与日常用瓷。产品常见于西欧皇家宫殿与博物馆,造型、纹饰多以西方所需的定式制作,具有浓重的西方文化艺术色彩。但装饰内容极富华夏特色,喜饰花卉锦簇、山水、写实庭院景色,乃至清装人物等。现按时代、纹饰特征、制作程序、与粉彩等的区别对广彩加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