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霁蓝釉白龙纹菱口大盘
ABLUEGLAZEDPLATEWITHWHITEDRAGONPATTERN
直径47cm
估价待询
国之重器收购往事
与上海博物馆的未了情缘
年春夏之交,上海市友谊商店工作人员张先生将要移居美国,故急于转让部份精美藏品。现藏家经军官黄建国战友介绍,从张先生的藏品中选了一件口径为47公分的霁蓝釉白龙纹菱口大盘。由于当时索价甚昂,经多翻沟通终以重金五万元成交。
十余年后,年9月15日,现藏家将霁蓝釉白龙纹菱口大盘送到上海博物馆鉴定。汪清正馆长协同陈克伦馆长及多位专家对此盘进行鉴定。一致认为此件霁蓝釉白龙纹菱口大盘在存世的瓷器珍品中极为罕见,当属国宝级馆藏。建议前往上海博物馆科学检测实验室做进一步科学鉴定。
经实验室王维达主任、夏君定研究员多次热稀光检测,结果确定此盘的准确年代应为元代至正前后,窑口为景德镇元代官窑。并由陈克伦馆长将盖有上海博物馆公章的检测报告送给现藏家。
上海博物馆热释光测定证书
由于此件大盘为稀世珍品,上博特估值1亿元人民币,且上博未有此类馆藏,后汪清正馆长多次动员现藏家将此盘有偿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但终因家人意见不一致没有达成。
年11月4日,在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新园近世一周年的追思会期间。时任景德镇市常务副市长黄康明同志,官窑博物馆赵刚馆长,向现藏家提出希望将此件大盘捐赠给官窑博物馆或陶瓷考古研究所,政府以资奖励万元人民币。
此时,一同与会的陈克伦馆长提出希望能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完成馆长未了之情缘,并出资奖励现藏家万元人民币。当时藏家本人经过慎重考虑,终于同意有偿捐赠上海博物馆,并很快办理了此盘的移交入库手续。但三个月后却再次因家人意见不统一,而从上博取回此盘并收藏至今。
年1月3日,现藏家将霁蓝釉白龙纹菱口大盘送到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请时任该所所长江建新先生与落马桥元代官窑考古遗址出土的霁蓝釉盘残片标本进行严格对比,最终确定出土的瓷片与此盘胎作工艺完全吻合,确真无疑。
江建新书信
元朝时景德镇的各大瓷窑都被朝廷所管辖,专门为皇室贵族烧制瓷器。这种精美的元霁蓝釉龙纹由于其图案的特殊性,只允许被收藏于皇宫当中。成批的瓷器烧制成功之后,品质完美的被直接运往京城,那些稍有瑕疵的就会被当场砸碎,因此这种霁蓝釉瓷器产量在当时就比较少。后来历经朝代更替和岁月变迁,其数量越来越稀少,也变得越来越弥足珍贵。
宝瑞盈春季拍卖会拍品
此件元霁蓝釉白龙纹菱口大盘端庄秀丽,通体施蓝色釉,釉质肥厚莹润,色彩浓艳,透明度强。大盘造型为菱花口盘,盘口平展,盘壁丰满,盘心宽阔向上,浅圈足。盘心刻有飞腾游动的白龙纹饰,蓝白相映,对比鲜明,主纹刻划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并衬以像浮动的珊瑚枝一样的四朵火焰形云纹。巨龙威武、雄壮、悍猛,腾空飞舞于万里蓝天之中,颇有叱咤风云之势可见元代龙的造型更加美观,龙体更加修长、屈曲。大盘上的龙纹,具有典型的元代龙纹的特征,龙头上昂,张口翘舌,双角向后伸展,两眼正视,细颈疏鬣,曲腹蛇尾,背鳍整齐,龙鳞细密,肘毛细长,四腿三爪,刚劲有力作腾飞游动之状。再以釉点饰龙眼,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龙纹的上下饰火珠纹及流云纹,使凌空飞舞的气氛更加突出。
元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盘
高1.1cm口径16cm足径1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景德镇烧造的霁蓝釉代表性的精品,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饰手法,都非常精湛。当时由于制瓷工匠掌握了钴的呈色原理,所以具有色彩浓艳、釉层淳厚、光泽度强、透明度高的特点。而且此大盘蓝釉浓艳,白釉泛青,色彩对比既强烈又柔和,能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琉璃地白龙文盘
香港仇焱之氏
蓝地白龙纹大盘
戴维德基金会
蓝地白麟凤纹
菱花口大盘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托普卡比宫博物馆藏
蓝色在元代属于流行色,崇尚蓝色是特别的审美趋向,元代皇宫常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宫廷在举行庆典时也用蓝色织物,即使是装裱字画也喜用蓝色绫绢。这种爱好在蒙古人的装束上表现更加突出,妇女们常用蓝色绸料束于腰间。这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更突出的是人们对天的敬仰,进而尚青尚蓝。
蓝釉是元代景德镇窑烧制成功的一种高温色釉瓷器,它是以一定量的含钴物质作为着色剂掺入釉中,在高温下烧制而成,特点是釉色纯净明亮,有如蓝宝石般晶莹、光艳夺目。由于高温钴蓝釉烧制困难,传世或出土流传至今的元代霁蓝釉龙纹器凤毛麟角,寥落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