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艺家余学凡以瓷咏牡丹以牡丹扬瓷豪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01:53

景德镇陶艺家余学凡的工作室,前院以花草与果树构建出一处小小花园,其中几株牡丹最为夺目。70后余学凡所画的牡丹花,不少来自他对园中牡丹的描摹,并勾勒出心中的牡丹王国。

余学凡

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客座教授。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与书法作品展,多次获奖,被多家艺术馆及海内外人士收藏,并给予好评。

年,作品在天工艺·百花杯中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作品在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中获银奖;作品被收入《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选集》;

年,作品在景德镇举办的中韩艺术交流展中荣获金奖;

年,作品分别被江西工艺美术馆、江西历史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上海浦东新区博物馆等多家文化场馆收藏。

置办五座窑只为一把火

余学凡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学习西画近17年,后改学中国画。年,余学凡被著名牡丹画家崔廷玉先生收为入室弟子;年,被著名山水画家禹青植教授收为关门弟子。专攻牡丹绘画的余学凡师从大家,将牡丹创作作为艺术追求,不拘泥于画种、载体、技法,只为探索如何更好地表现他脑海里的牡丹王国。

我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是一个偶然,更是一个挑战。余学凡告诉记者,其自油画专业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数载,偶然来到景德镇后即沉浸于陶瓷艺术,以此为艺术家创作天堂,遂毅然辞教,扎根景德镇,尝试做一名陶艺人。

画惯了传统绘画的余学凡开始探索陶瓷艺术技艺,一路走来多有艰辛。为令作品颜色能够保持一致性,余学凡再三调配陶瓷青花料,一次就配上一大缸;为了做好釉上彩,余学凡一口气置办了5座窑,只为把控住烧窑那关键的一把火。

渐渐地,余学凡在陶瓷艺术上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他创作的青花牡丹瓷器,器型优美匀称,牡丹秀美灵动;釉上彩瓷器,余学凡亦融入油画创作经验,用自己的手指、手掌作画,令指纹与花瓣脉络完美结合……

余学凡的作品透着中西合璧之美,为中国牡丹艺术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画风,开辟了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天地,作品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赞美与收藏。

师法自然融入牡丹花绘

余学凡绘画艺术风格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离不开他潜心研习中国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余学凡把道家的自然无为作为艺术创作的指导,在绘画中借鉴师法自然主张,即在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同时,尽可能展现牡丹的万千姿态。

牡丹花艺术表达的顺序是‘枝干大于花头,而叶片又大于枝干’。余学凡在创作牡丹时十分注重枝叶笔绘,处理上干脆利落,只用寥寥数笔,便能淋漓尽致地展现牡丹叶的大小疏密、主次深浅,更加凸显花的艳丽厚重,仿佛自然天成。

道家讲求阴阳平衡的观点,也影响着余学凡的绘画。余学凡说,自己开始学西画,后转画中国画。从艺术技法上来说,西画与中国画是冲突的,但是从艺术审美上来说,这两者又是共通的。

余学凡牡丹绘画艺术最鲜明的特色,便是以花为点、以叶为面、以枝为线,达成艺术氛围的融洽。多年西画的底子加上在中国画领域的刻苦学习,使得余学凡的作品中西合璧,牡丹枝干苍劲有力、花朵色彩艳丽,有油画般的浓妆重抹;构图虚实相生、花头与枝干疏密有致,具有中国画的灵动洒脱。

以瓷咏牡丹以牡丹扬瓷

余学凡形容自己是个画痴。他画起画来常常废寝忘食,有时候灵感一来,工作室里摆好架势,一画就画到天亮。

牡丹作为国花,在陶瓷绘画中也讲究笔法和意境,其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还要讲究诗情画意以及情景的结合,其中牡丹花与瓷的结合布局和构图非常重要,决定着作品气韵生动与否。专攻牡丹瓷艺的余学凡在创作时常会入定,在心中勾勒花瓣花蕾,将自己心中千姿百态的牡丹花以工笔再现风采。

青花牡丹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布局线条清晰,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余学凡认为,在景德镇陶瓷装饰中的牡丹写意绘画,自宋以降,有红瓷画、釉上五彩以及粉彩瓷画等等不同装饰风格的牡丹题材。而他擅长的青花牡丹,力图以国画构图和写意笔法表现风姿绰约的牡丹,加之手指染料描绘花叶,其枝条用笔穿插交错,令花叶勾勒层次丰富、正反俯仰、生动自然……以达到其花簇拥有势,构图饱满充实,有着俊雅明朗风度的效果。

余学凡认为,绘画最怕的就是习惯使然。艺术家就是要不断创新,敢于打破自己原有的路数。因此,余学凡笔下的牡丹每一笔乃至其创作的各个阶段,采用的笔法和技法都不尽相同,都不只是对牡丹形象的简单临摹。

兼学并蓄志存高远

余学凡多次去被誉为牡丹甲天下的十三朝古城河南洛阳,实地考察牡丹的生长过程。余学凡说,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牡丹花海盛开时前去观赏,但他曾在冬雪纷飞时特意去观赏叶片已经凋零、只剩下枝干的牡丹;沧桑的牡丹枝干上覆盖着皑皑白雪,显露出岁月的痕迹……这是他心中最美的牡丹。

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历代文人墨客咏颂描绘的优秀作品不计其数、各具风貌,景德镇更是名家辈出、画者如云。张松茂、何叔水等大师将牡丹瓷画推向了高峰,引领着审美时尚。

大文豪郭沫若评价清初书法家傅山的书法豪迈不羁,脱略蹊径,可称志在千里,这也是余学凡陶瓷艺术创作的目标与方向。余学凡不仅在牡丹绘画上寻求突破,还在勾勒牡丹时融入了傅山书法线条。

傅山书法真草宗盛唐颜真卿,参以钟王意趣,倡正拙,弃巧媚,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艺术原则,对后世书画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其草书在书法史上有极高地位,作品婉转遒劲、内敛外张、气势磅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傅山的书画理论与实践,给了余学凡丰富的养分。他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并转化创作实践,作品呈现出一种既不同于景德镇传统釉下青花分水,又区别于其他釉上温润粉彩的壮美格调、正大气象。傅山狂放激情又法度严整,天纵奇才又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余学凡由此借鉴更新了牡丹绘画的气势,立意宏大、充满庙堂之气。

余学凡说,牡丹的话语是盛世与和平,读懂了他的牡丹王国,也就读懂了他。

文/图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李巧

编辑:范俊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2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