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周明霞,今天我给大家了解一下清代瓷器生产的高峰及其衰落。
公元年,清王朝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有利于它的长治久安,采取了一些开明的措施,例如豁免一些赋税,对于部分手工业工匠废弃了“匠籍”制等等。这些措施对于瓷器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的陶瓷手工业,发展到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进入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代陶瓷产区很多,但和明代一样,代表整个时代水平的仍然是瓷都景德镇。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盛况空前,康熙五十一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汉名殷弘绪),在景德镇给法国教会发出的一封信中,形象地描述了其时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景况:“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的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这里窑数可能有所夸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制瓷业的空前盛况。
清代普遍地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康熙十九年以后在景德镇恢复了御窑厂,无论是官窑和民窑,烧瓷技术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提高。清朝皇帝还亲自过问景德镇的瓷器制作,有的官窑瓷器式样的设计,先由内廷向皇帝进呈瓷样,由皇帝提出具体要求,再交给工匠去制作,甚至先做好木制模型,令官窑照样制作。皇帝还派官吏到景德镇监督官窑生产,康熙时期若名的督窑官有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减应选、笔贴式车尔稗、江西巡抚郎廷极。雍正时期有年希尧、唐英。唐英到乾隆时期还继续任督窑官,他对景德镇制瓷工艺非常熟悉,所著《陶成纪事碑》和《陶冶图说》等是我国清代制瓷工艺史的宝贵资料,对今天研究陶瓷工艺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清代前期景德镇制瓷业的高度成就,除了制瓷工匠的劳动创造是根木因素外,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个别督窑官的贡献确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清代乾隆以后,我国瓷器由兴盛走向衰落,终清之世未能改变这种局面。
乾隆皇帝在位60年,是清代社会发展的太平盛世。此时,景德镇荟萃了一代名师巧匠,在康熙、雍正两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彩瓷和单色釉瓷的制作,无论数量或质里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尤为突出的是工艺技巧,新奇的制品层出不穷,鬼斧神工,令人赞叹不已,把清代制瓷业推向历史的顶峰。乾隆本人精于古物鉴赏,嗜古成癖,对瓷器狂热地爱好,凡过目的器物,很多都写、刻有御题诗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制瓷技术的发展。
乾隆时期有著名的“唐窑”,据《景德镇陶录》记载:“乾隆年‘唐窑’,厂器也,内务府员外郎唐英督造者”。唐英对制瓷工艺的杰出贡献,前一节中已有所论述。他从雍正六年起协理陶务,到乾隆元年奉命榷淮,兼领肉务,直接负责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制作,其中除乾隆十五年至十六年在广东任粤海关监督,未兼景德镇督窑官外,至乾隆二十一年一直都是督窑官,几近20年。他身为封建官僚,能“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这是难能可贵的。由于他的悉心钻研,终于从外行变成内行,可谓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制瓷艺术。唐窑的成就,可以说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坡而垃。体则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最德镇陶录》。清代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以往制作之大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乾隆时期的瓷器种类繁多,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新奇的器物不可胜数,竭尽制作之能事。制瓷工艺中“象生瓷”的制作和仿制各类工艺品以及转心、转颈等品种大为盛行,这是制瓷工艺高度发展时期的产物“象生瓷”,如仿胡桃、花生、藕、石榴、莲子、蟹、海螺等各种生物形象,制作之精巧几乎与原物难以分辨,令人爱不释手。所仿的古铜器、漆器、木器、竹器和玉石也能得心应手,无论工艺多么复杂和细致,都摹仿得维妙维肖,例如仿木纹釉的水桶和碗,不仅色泽十分接近木材的本色,纹理和木料的质感也能精确地反映出来,这需要很高的制瓷工艺技巧。
乾隆时期还烧制一种将红釉、青釉、钧釉、哥釉等几种颜色釉和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不同的彩绘装饰集于一身的多彩釉器物。这些色调个别的各种色釉呈色都非常鲜艳,而且,多种彩绘又都能保持其各自特色,在一件器物上做到能各臻其美,十分难得。因为这些性能各异的釉色、材料需要多种配方和不同的烧成气氛,要采取多道工序方能制成,这种高难度的器物,体现了乾隆时期瓷匠巧夺天工的工艺水平,可谓盖世杰作,反映制瓷和绘瓷技艺的精进,已达炉火纯青的完美境界。
乾隆时期的瓷器制作可以说华缛之极,精巧之至,然而这种不惜工本、极尽乖巧的制作,艺术格调并不高,在工艺技巧上固然有其高超绝伦的水平,但在艺术上则呈现一种衰退的现象。这种艺术上的衰退,正是乾隆以后我国瓷器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滥筋,这与清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