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款龙泉窑粉青釉执壶想必大多数古陶瓷爱好者都比较熟悉,目前全世界收藏的完整器仅有三把,分别藏于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馆”(TheBritishMuseum)、北京故宫博物馆、浙江丽水处州青瓷博物馆这三家博物馆中。目前,本人还没有见到这把执壶的残器和瓷片出土的。
英国大英博物馆曾经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玻西瓦尔·大维德爵士(PercivalDavid-)收藏中国古瓷器的书籍,因为目前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精品古陶瓷很多都是这位热爱中国瓷器的大维德爵士后来捐赠的,所以大英博物馆出这本书也是为了纪念大维德爵士。
玻西瓦尔·大维德爵士(PercivalDavid-)和夫人: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TheBritishMuseumChineseCeramics:HighlightsoftheSirPercivalDavidCollection》中文翻译成:《大英博物馆中国陶瓷:玻西瓦尔·大维德爵士收藏集锦》,而这本书就是以这把龙泉窑粉青釉执壶作为封面的,可见大英博物馆的专家已经被这把执壶所展现出来震撼人心的艺术之美深深的征服了。所以,他们才会从大维德爵士众多精美的中国古代藏品中专门挑选这把执壶作为这本书的封面,这也体现了大英博物馆对这把执壶的重视程度。
大英博物馆藏,高度:21.1厘米:
下面两件分别是北京故宫博物馆和浙江丽水处州青瓷博物馆收藏的这款执壶的清晰图片,高度都是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浙江丽水处州青瓷博物馆藏:
龙泉窑青瓷,创烧于三国两晋,兴于五代,盛极于宋元,衰败于明中叶,结束于清代中后期。前后大概经历年左右,窑厂广布,对世界的影响十分深远,外国人认识中国陶瓷应该也是从认识中国龙泉青瓷开始的。这种具有青绿色的龙泉青瓷的外文名称就是:塞拉同或雪拉同,法语为Céladon,是西方人对龙泉青瓷的称呼,16世纪晚期,当龙泉青瓷第一次运到欧洲时,欧洲人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瓷器,所有人十分惊讶。
当时法国上流社会流行一出戏,叫《牧羊女》,戏里的男主人公穿着一件青布长衫,这个男主人公就叫Céladon。贵族们形容不出龙泉青瓷的颜色,只好说:“那个瓷器太漂亮了,就跟Céladon穿的衣服的颜色一样。”这样说起来很啰嗦,最后就简化成“Céladon”。
关于这三把执壶的创作年代,三家博物馆都将它们定为元朝。浙江丽水处州青瓷博物馆馆长叶英挺老师认为这三把执壶的具体创作年代应该是在宋末元初时期生产的。因为在元朝,也只有在元初那个时期的龙泉大窑才能生产出如此高质量、高品质的陶瓷艺术作品。
这三把执壶的釉色通体一色,呈现出乳浊具有玉质感的美丽粉青釉色。执壶器型直口,口下渐丰、垂腹、一侧置长流,另外一侧置曲柄,盖子上有圆拱形钮,器型线条流畅,收放有度,造型优美端庄,壶型就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一般美丽动人,这体现了元初龙泉大窑工匠们极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境界。但是,时间到了元代中、晚期后,龙泉窑瓷器的生产质量和艺术成就就开始出现明显下降,元朝这两个时期生产的瓷器大部分胎体厚重,胎土淘炼也不细腻,瓷器釉色多是薄且透明的玻璃釉,釉色不美,基本没有像宋末元初那个时期具有玉质感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出现了。所以,我认为叶英挺馆长将这三把执壶的创作年代定为宋末元初时期是完全正确的。
下面我转载一下关于玻西瓦尔·大维德爵士(PercivalDavid-)的部分生平介绍,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看一下:
在20世纪中国文物收藏史上,玻西瓦尔·大维德(PercivalDavid-)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
他所收藏的中国文物品类之丰、品质之精,举世闻名。年起,大维德爵士从英国的文物公司收购了大量的瓷器,并屡次前往中国,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收藏,成立了“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其中的瓷器有件之多,时间跨度长达9个世纪,且以宋代到清代的皇家瓷器为主。大维德爵士相信,通过研究这些藏品,他能更深入地了解东方文化。
现今世界范围内已经公开并得到认可的传世北宋汝窑,被承认的有八十九件。其中,除去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二十一件数量和质量最占优势外,伦敦大英博物馆所藏十七件便位列其二,这其中,便有十二件为大维德基金会旧藏。
雄厚的家庭背景
大维德爵士于年出生在印度孟买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父亲是印度银行(BankofIndia)的创始人之一。年,大维德爵士移居伦敦,在当时盛行于欧洲的东方艺术热的影响下,对瓷器收藏开始产生兴趣。
年,32岁的大维德爵士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当时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崩塌后的混乱时期,大量皇宫珍藏的文物通过溥仪、溥杰以及太监等各种途径从宫中流散到社会上,并有谣传慈禧太后为了筹措“庚子赔款”在年将一批内府秘藏珍宝抵押给了北京的盐业银行。年11月,末代皇帝溥被驱逐出紫禁城,“清室善后委员会”筹备成立故宫博物院并对外开放,深藏宫中的珍宝得以公诸于世。
年,盐业银行准备出售慈禧及溥仪抵押在那里且已无力赎回的清室珍宝。故宫博物院为此专门于年4月25日发函请国务院及内务部禁止盐业银行变卖、处理清室抵押物品。大维德看到这批清宫旧藏的文物精品后,与盐业银行的谈判前后持续了一年多,通过几番周折,到第二年才与盐业银行达成一致,购买了其中40多件清宫旧藏的精品。
大清雍正年制款粉彩花鸟纹抱月瓶大维德基金会旧藏
在这40多件器物中,大部分为宋代名窑瓷器,其中有汝窑、以南宋官窑、哥窑瓷器、龙泉窑等居多。这些瓷器在一位日本古董商人的协助下,分三次运出中国,历经磨难,最终成功抵达伦敦。
年7月24日,大维德爵士捐款.05元,用与修缮景阳宫后院御书房及购置宋、元、明瓷器陈列馆的陈列柜。
年8月10日,故宫聘请大维德为故宫博物院顾问。位于景阳宫御书房的宋、元、明陶瓷陈列馆从展品遴选、展览设计甚至到说明标签的撰写都基本上是在大维德的指导下进行的。
著名的大维德元青花象耳瓶,原供奉在北京智化寺中,后被福建华侨吴赉熙购得。
“元青花大维德瓶”的身世来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20世纪20年代,福建华侨吴赉熙带着一对罕见的青花云龙象耳瓶来到北京琉璃厂,请当时古玩行的专家高手掌眼并打算出售。这对瓷瓶据称原供奉于北京智化寺,其中一件的颈部记有六十二字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正是这段绝无仅有的书写于公元年的铭文,使这对大瓶成为了最真实可信的,也是唯一的断代证据,为元代景德镇陶瓷制作的诸多谜团提供了清晰的线索。
遗憾的是这对珍贵的文物被当时几乎所有的“高手”认为是赝品而拒之门外,结果竟先后进入了大维德爵士的珍藏中。根据记载,大维德爵士先从芒特斯图阿特·鄂尔芬斯东(MountstuartElphinstone)处得到了第一只,后来又以英镑的价格在苏富比举办的查尔斯罗素专场拍卖中购得另一只,遂成连璧。而实际上罗素的这件也是来自鄂尔芬斯东,也就是说,鄂尔芬斯东最初从北京运回伦敦的时候,就是成对的。辗转流传,一如人的命运,最终尘埃落定,留在了大英博物馆中,接受来自四方八面的人们的瞻仰。这对堪称伟大的元青花大瓶,不愧是大维德爵士珍藏中的宝冠之星。
年代之前,是没有“元代青花瓷器”这个概念的。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霍布逊(R.L.Hobson)首先在年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BlueandWhiteBeforeMing)一文,介绍了这对带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年)纪事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随后,美国佛利尔艺术馆(FreerGalleryofArt)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普博士(Dr.J.A.Pope)在年发表了《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耳托布卡比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FourteenthCenturyBlue-and-White:AGroupofChinesePorcelainintheTopukapuSarayiMuzesi,Istanbul);在年又发表了《阿尔德比神庙收藏的中国瓷器》(ChinesePorcelainfromArdebilShrine)一文。他同样以大维德爵士收藏的这对大瓶为标准器,对照土耳其和伊朗两博物馆收藏的几十件与之风格相近的中国瓷器,将所有具有象耳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14世纪青花瓷。从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中国学术界将这种类型的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元青花,这对瓶也被称为“大维德瓶”,成了公认的“至正型”元青花断代标准器,研究和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热潮随之蔓延全球。
大维德爵士与他的学术体系
古往今来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艺术性收藏,重点强调收藏对象的艺术品位;一类为学术性收藏,强调收藏对象的学术价值和系统性。收藏家中二者兼具的少之又少。
与大多数西方收藏家不同,大维德爵士对中国古典收藏体系有自己的研究,在收藏思想和境界上对《格古要论》十分推崇。
大维德爵士在年为英国东方陶瓷学会撰写《汝窑评鉴》(CommentaryonJuWare)一文时发现了这本书,如获至宝,他深感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操与己高度契合,遂将三卷十三论的《格古要论》及后经王佐于年增编至十三卷的《新增格古要论》翻译成英文,取名为《中国式鉴赏》(ChineseConnoisseurship)。这也是大维德爵士所拥有一种中国古典文人学者特有的艺术情怀和审美体系。
大维德爵士不单是一位品味卓越、眼光独到的收藏巨擘,同时也是一位对艺术教育极为注重的人。除了不断组织艺术展览、学术研讨和出版研究文章外,他一直渴望在伦敦大学创办一个中国艺术研究中心。早在年,他就开始为东方学院(SchoolofOrientalStudies)提供临时讲师的资金赞助,这份热情最终使伦敦大学的中国委员会从庚子赔款中提取了部分资金作为固定的教席薪酬,提供给中国艺术与考古课程。随后,叶兹教授(W.P.Yetts)被任命担任该职务,在他的积极管理和组织下,世界上第一个中国艺术与考古系正式诞生了,拥有完整的教学大纲与课程、学位和毕业证书。
随后,大维德爵士做出了他人生另一个伟大的决定——向伦敦大学捐赠他的图书馆与全部藏品。通过商谈,伦敦大学选定了布鲁姆斯博瑞(Bloomsbury)的乔顿广场(GordonSquare)53号的一处楼房作为这些捐赠品暂时的存放处,取名“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DavidFoundationofChineseArt),于年6月10日正式开放,在此后到年的55年之间,这栋小楼成为无数学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瓷器热爱者的伦敦朝圣之所。年,大维德爵士获得了伦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成为英国古物学家协会的一员,并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因“珍珠港事件”的影响,大维德爵士曾于年被日本人逮捕,在上海被关押9个月后,他患上了肌肉萎缩症,这给他后来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最终也因此结束了他的生命。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大维德爵士因肌肉萎缩症的加剧而不能再离开轮椅,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不断地到欧洲、美国、台湾、日本和俄国等地的旅行。他的最后一次出行是在年去斯德哥尔摩,为了参加他的好友瑞典国王主持的远东古物博物馆的开幕典礼。
年,大维德爵士与妻子正式离婚,并在同年10月15日与矿业工程师ArthurYorkHardy的女儿SheilaJaneYorkHardy结婚。他们没有子女。年10月9号,大维德爵士因肌肉萎缩症在伦敦乔登广场53号去世。他去世后,因为没有子女,他的爵位也随之失效。
大维德爵士去世后,大维德基金会仍然在迎送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但是到了年,因为无法解决的财政困难,基金会迫不得已在年12月31日宣布关闭。眼看这批历经多年的重要的文化财产竟然无处可去的窘况,在何鸿卿爵士的倡议和慷慨赞助下,大英博物馆得以接手这批旷世珍藏,并从年开始在新建的展厅中永久性展出,成为佳话。
大维德爵士藏中国陶瓷堪称西方最顶级的私人珍藏,代表了最高的艺术水平和鉴赏品味,琳琅满目,比肩两座故宫珍藏。其中有珍稀无匹的北宋汝窑大碗、成化斗彩鸡缸杯、清宫秘藏珐琅彩瓷等等,均是国家级的瑰宝。大维德爵士以清宫皇家珍藏的标准来甄选入藏品,故官窑瓷器的数量与品种占绝大多数,成就了这座空前绝后的艺术宝藏。(完)
本人这篇作文的重点还是介绍三把宋末元初时期创作的极品龙泉窑粉青釉执壶,后面顺便也介绍了著名收藏家学者大维德爵士的部分生平事迹,希望各位老师朋友们喜欢,祝各位老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全家幸福,谢谢大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