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从不以数量取胜,将于5月17日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举槌的大羿春拍四个专场虽不足三百件拍品,却入眼皆重器,更有存世罕见之瓷器王者明永乐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现身,带给市场超多惊喜和震撼,由此也足见北京大羿在瓷器领域的优势和超强征集能力。
接下来,小编按专场为您细数那些春拍重器。
01飞鸣·明永乐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专场
飞鸣·明永乐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专场由北京大羿和中汉拍卖联袂推出。
北京大羿和中汉拍卖皆是深耕瓷器领域的拍卖公司,都极具学术专业性和丰富市场经验。双方怀着共同的愿景,挖掘这件绝世珍品的学术和艺术价值,致力于将中国传统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人能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本次联合拍卖将通过整合双方的专业力量及业内资源,能够多角度、深层次地为藏家展示明永乐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令各位有机会充分领略这件珍品的至臻至美。
Lot明永乐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
规格:
高度30厘米/8英寸;口径19.6厘米73/4英寸
腹径34.2厘米/2英寸;底座直径19厘米71/2英寸
估价待询
永乐时期瓷器多为小巧精雅之隽品,极少见大尺寸琢器传世,概因琢器成型较难,工艺繁复,拼接难度较高,稍有不慎便有歪斜翘裂之虞,本品高30厘米,形制硕大,尤为罕见。遍寻公私收藏,未见相同造型纹饰永乐青花器,是真正的惊世绝品,王者之器。为一件拍品单设一个专场,就已经说明了此罐的江湖地位。
明嘉靖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业界共知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有一件造型、尺寸、纹饰相若的明嘉靖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虽通体具有明显的仿永、宣青花风格,但落“大明嘉靖年制”款,属嘉靖御窑模仿永、宣青花风貌所烧。而随着这件永乐青花大罐的出现,则可印证出光美术馆所藏嘉靖青花罐为仿烧永乐青花之作,其摹本或正为此件拍品,由此也解决了明代御窑史上的一桩公案,并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学术研究范畴和命题,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明永乐一朝,政局稳定,经济繁盛,手工业在此基础上取得空前的发展,景德镇御窑更在明太宗朱棣的重视下,窑事兴盛,隽品迭出,尽取胎、釉之精,创“发古未有之名品”。其中永乐御窑青花瓷器更将细沙底、火石红、苏麻离青之浓艳汇于一身,堪称明清御窑之典范,备受追摹。
此罐烧造品质上乘,时代特征显著,当属明代永乐御窑青花巅峰之作。与绝大多数以图案为纹饰的永乐御窑青花瓷不同,此罐以通景写意水墨芦雁图为境,别开生面,迥创新意,卓尔不群,就题材和艺术表现力而言,可谓传世永乐青花器中拔头筹之作,“王”者气象,跃然临空,冠绝之音,嘹亮苍穹,称为“永乐青花之王”,亦不为过誉。
拍品罐身胎体坚实,以十分纯净的瓷土制成,胎质细密,白地匀净,火石红斑较为明显,釉若凝脂,轻轻抚之,光滑细糯,为典型永乐胎釉之特征。景德镇御瓷厂的制瓷技术在十五世纪初得到显著的进步,白瓷以洁白晶润著称,在永乐皇帝心目中比玉器更为“洁素莹然”,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瓷器上逐渐出现大块的留白,透过釉层可以看见瓷器胎体,皎洁净白的胎地正好给愈趋精工细治的画风尽情发挥的空间。
罐身外壁通以青花为饰,肩部披饰如意云头纹开光,内饰折枝四季花卉,近足一周仰莲瓣纹,上下呼应。此类装饰明显承袭自元代青花,但纹饰未及从前繁密强烈,令器物格调更加优美雅致,画意满溢。
腹部以水墨点染笔法绘通景芦雁飞鸣宿食图,四只芦雁对称布局,或曲颈酣眠,或引颈高吭,或振翅而翔,或塘边寻觅:曲颈酣眠者蜷缩脖颈,头喙埋于翅尖,眼睫闭合,神态怡然;引颈高吭者一足立于江沙滩涂,神情欢愉,其下草叶生长,描绘精妙;展翅飞翔者遨游于空际之中,羽翼伸张,足爪微收,伸颈俯身作顾盼之姿,似与身下地面同伴遥相呼应;塘边寻觅者立于岸边,欠身向下闻嗅岸边花草清香,啄饮草籽清水,眼神流露顽皮好奇神色,霎是可爱。笔法极为精细,雁身毫羽毕现,姿态灵活自然。大雁身周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水、岸界限,寥寥数笔以现清波。芦苇草叶交错排布,芦苇枝干挺而有节,风吹不伏,花草茎叶柔韧蜿蜒,丰茂秀美。
绘画构图极为考究,画面丰富细密,繁而不乱,铺排疏密有致,效果张弛有度。纹饰写实传神,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
永乐时期青花器装饰以各类花、果、龙凤、海兽为主,人物或绘画非常少见,或因为青料绘制的纹饰多有晕散,很难描摹精细,如拍品者以青花于瓷器上描绘写意画作者,几为仅见,殊堪珍罕。
此件明永乐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的纹饰之美,除其画面之意境、笔触之工丽之外,也得益于用来在瓷胎上作画的优质青花原料-闻名于世的“苏麻离青”。
整器以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而成,笔法活泼流畅,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呈色极富层次。不论着色深浅,纹饰效果皆极为绚丽鲜艳、清新明快。在线条的纹理中布满钴铁的结晶斑点,呈星状点滴晕散,彩料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结晶斑,正因为青料此一特性,令画面富于水墨画般挥洒淋漓、苍翠欲滴的意趣,将“苏麻离青”锡斑点点的晕染效果映衬得恰到好处。
拍品整体纹饰布局舒朗清丽,笔意自然,一改元青花的繁密华缛而代之以疏朗清秀,予人一种端庄凝重的美感。绘画技法及纹饰题材与中国传统水墨画融为一体,笔法细腻考究,画工遒丽洒脱,别具一格的纹饰与浑厚古雅的造型相衬,愈显朱明盛世意气风发、锐不可当之气势,为明初瓷器装饰风格之典范。
征鸿排列度晴霞,来自衡阳万里赊。(飞)
一陈穿云横碧落,数声叫月彻江沙。(鸣)
梦酣烟水潮初退,啄破花阴日未斜。(宿)
地绝轮蹄缯缴少,不妨潇洒映芦葭。(食)
这首明代蒋辉所作七律《题飞鸣宿食雁图》,以优美凝练之辞藻描绘了一幅图景:氤氲着云霞的晴朗天空中,飞翔的雁群正是自万里之外而来的远客;舒展的翅膀横贯长空,鸣叫的声音响彻江畔沙涂;它们栖息在烟波浩渺的江影与芬芳繁盛的花丛中,一片安宁静好;没有车轮或野兽的搅扰,也不受弓箭的威胁,在芦葭间啄饮自如,身姿潇洒。
四句诗词意韵悠远宁谧,更字字点题,分别对应鸿雁之飞、鸣、宿、食四种姿态,似乎能带领读者穿越几百年的时光,展示出江沙鸿雁之景。
而这幅画面,如今便由瓷胎为地,青花作墨,勾勒于这件旷世之明瓷逸品——明永乐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之上。
“飞鸣宿食”这一题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追捧的原因,多因大雁被古人视为灵禽、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有关:空中遥见死雁,尽有哀鸣之意,失伴孤雁并无侵犯,此为仁也;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为义也;依次而飞,不越前后,此为礼也;预避鹰雕,衔芦过关,此为智也;秋南春北,不越而来,此为信也。
历代屡见文人墨客以“飞鸣宿食”为题材作诗绘画。在文人眼中,大雁寄托了孤傲的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因鸿雁与书信有密切的渊源,古人以鸿雁传书或雁足系书,来比喻音信不断、问候平安之吉象。
故而飞、鸣、宿、食四雁,虽绘为禽鸟,却借喻君子,此件青花大罐上的飞鸣宿食图,更是承载了仕大夫之行、言、思、志,寓意深远,极富内涵。
飞
鸣
宿
食
御器之美,寄窑火之天成,凝工匠之心血,此件明永乐青花飞鸣宿食图大罐,囊括了陶瓷史之精、美术史之雅、思想史之深邃,展现了永乐官窑御瓷的非凡成就。其造型雄俊大气,纹饰旷雅俊丽,宛若置身仙境,青花艳丽苍翠,点染意蕴无穷,虽只惊鸿一瞥,却已遥引相思。
02龙焱:重要宫廷艺术珍品
这件清乾隆御製青花釉裏紅海水雲龍紋抱月瓶,来源于上海重要私人藏家陈俊荪家族旧藏,是“龙焱:重要宫廷艺术珍品”专场领衔拍品。
Lot清乾隆御製青花釉裏紅海水雲龍紋抱月瓶
规格:38.8cm.high
估价:15,,-25,,人民币
来源:上海重要私人藏家陈俊荪家族旧藏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参阅:
1、《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年,页,图
2、《徐氏艺术馆陶瓷IV清代》,徐氏艺术馆,年,图84
3、《清瓷荟锦·香港艺术馆藏清代陶瓷》,香港艺术馆,年,页,图66
4、十面灵璧山居旧藏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海水龙纹抱月瓶,编号EK
陈俊荪(-),字瑞春,浙江镇海人。自幼居上海,入华童公学受英式教育。后就读上海基督教会操办的沪江大学。其父陈良槐,曾任英美烟草公司经理、美国三花奶粉(CarnationMilk)中国总代理,并于年成立通泰贸易公司,主要为上海四大公司西施、永安、新新、大新公司提供洋酒、食品服装等。陈俊荪之岳父陆子萼曾任雀巢咖啡(Nescafe)中国总代理。“雀巢”是由陆子萼先生翻译命名沿用至今。二家均有收集古董爱好。陈俊荪在父辈事业上继续发展,成为美国通用食品公司及英美多家上市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部分进口货物均被当时永安,大新及新新公司所订购。他也是将中国荸荠装罐出口的第一人。其唯一业余爱好是收集各代古玩珍品。
此件清乾隆御製青花釉裏紅海水雲龍紋抱月瓶,造型优雅隽秀,釉质温润莹白,器身前后均绘饰立龙海水纹,以青花绘祥云与浪涛,层次清晰,尤见浪涛动感强烈,以釉里红绘画正面立龙,巧缀青花点睛,其雄硕遒劲,威仪横贯,气夺千里。
拍品图案雄伟,气势恢弘,彷佛宣告海内之地,帝德无远弗届。此瓶尺寸硕大,绘饰宏壮,为清朝瓷匠精工巧艺之左证,炫耀盛世辉煌。此瓶将乾隆帝的思古之情,华丽雄浑之品味,纳于一身,游龙踏浪,跃然瓷上。龙纹乃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最重要之纹饰,象征帝王及皇权,此瓶钴蓝发色浓艳,所施釉里红一色妍丽,纹饰强而有力,所施釉里红一色妍丽,发色于市场流通中为极上品,含蓄之美宛如佳人初醉,与青花明快鲜亮之色,相互辉映,映衬出乾隆时期国力雄厚、万国来朝的盛世风采。
此式器型系受西亚文化启迪而出现,肇始并流行于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拍品造型乃借鉴永宣官窑青花大扁壶并稍加化裁而成,称为“抱月瓶”或“宝月瓶”。至清代雍乾时期皆有仿烧,并较之原型更见清秀,此瓶于清档之中亦称为马挂瓶。乾隆皇帝对此式样甚为钟爱,多次谕旨唐英为之烧制,存世所见品类繁多,可见当年烧造之盛。
乾隆朝关于马挂瓶烧制的最早记录在乾隆二年,据该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之“记事档”载,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乾隆皇帝谕旨江西御窑厂仿烧一大批名窑古瓷,其中专门吩咐唐英“再将小些宝月瓶、马挂瓶各样釉水花样烧造”;另见“江西烧造磁器处”条记载乾隆“七年四月初八日,内大臣海望奉旨:著照此青云白地釉里红马挂瓶画样,交江西唐英造几件送来。”可见此类“青云白地釉里红马挂瓶”是著名督窑官唐英奉旨精心烧造的贡御之作,至为珍贵。
对比档案和传世实物,清档所载“青云白地釉里红马挂瓶”所见式样有二:一为直口,器形圆硕,绘釉里红正面立龙;一为撇口,器形修长挺拔,绘饰釉里红侧面立龙。二者皆存世稀少,本品属前者式样。
此瓶另一值得称道之处即为釉里红的烧造。运用釉里红装饰马挂瓶是乾隆朝的一项创新,瓶壁的釉里红龙发色浓艳,色调纯正并浓淡有致,显示出乾隆朝御窑对釉里红这一高难度品种的掌控已然成熟。
为了达到“花纹清真,釉水肥润,颜色鲜明”的效果,乾隆皇帝专门拿出认为发色理想的釉里红马挂瓶作为唐英烧造的标准,可见乾隆皇帝对釉里红的烧造费煞心思。所以唐英引领下的御窑厂秉承乾隆谕旨敬谨烧造,只有从以上两个方面改进和提升,而火候多赖天成,全靠经验,唯装饰分布则可人为规避,最佳方案则是以线描一法为之。
所以乾隆朝青花釉里红器物多见以线描法绘就,本品亦然,龙纹以釉里红勾勒纹饰后加点涂法而成,不使用平涂技法。故本品龙纹出色鲜妍清晰,不可不归功于乾隆皇帝的勤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