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某一天,一位神秘的老太太背着一个破布包来到北京文物商店。看得出老太太是第一次来到这类地方,看着货架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色古董,显得有些不自在。进屋后也没多说,找到工作人员,从布包里拿出一个瓷碗,说要卖掉换些钱。
此碗比较奇特,一是大,口径有25.3公分;二是器型特殊,胎比一般的碗厚,有1公分左右,平底,应该叫钵;三是釉中的蓝色浓淡不均匀。该碗内施白釉,外施蓝釉,内底非常的脏。
据老太太介绍,这只碗在她家中存放了很多年,装过盐,后来用作喂鸡,肯定是老的,但不知道这是那朝那代的,而且表面颜色也不均匀,不知道能换多少钱。
在那个年代大家对宣德洒蓝釉还没有研究,只是在雍正时期的《南窑笔记》中称洒蓝釉为“吹青”,并认为是清初新制。所以文物商店就当成乾隆的瓷器,用80元收购了老太太的这个碗,这笔钱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老太太拿着钱高高兴兴地走了。
工作人员将碗放进水里清洗起来,没想到这一清洗不要紧,大家吓了一跳,当碗内底的污垢被清洗掉时,竟然显露出六个字“大明宣德年制”。这六个字是青花年款,笔画纤细规整,证明这件器物很可能是明朝宣德年间的瓷器,那至少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而且一般来说,瓷器的落款都是在器物外面的底部,而这件瓷器的款识在碗的内心,在那个时候是非常少见的。北京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员马上意识到这瓷器肯定不是一般的物件。当天下午北京文物商店的门口停满了汽车,门庭若市,中国著名的瓷器专家耿宝昌、傅大卣等人都来了。当这件蓝色的瓷碗摆在眼前时,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认真查看。从器型、材质到工艺,专家们一致认定这是一件烧制于明朝宣德年间景德镇的瓷器,而它最珍贵的地方想不到竟是被那位老太太误认为是缺陷的地方。那就是这件瓷器所特有的一种被称为洒蓝釉的工艺。
洒蓝釉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先在器物上施白釉入火烧制,然后用竹管蘸青釉,用口吹竹管的另一端,使釉附在瓷胎上,形成深浅不同的斑点,再经第二次烧成,釉层厚薄以吹的次数控制,薄则吹三四遍,厚则吹七八遍。这种吹出来的釉色,白釉仿佛是飘落的雪花,从蓝釉中隐约显露出来。又像是鱼籽泛于釉中,所以洒蓝釉也被称为雪花蓝釉、鱼籽蓝。
北京文物商店收购的这件是一件明宣德的洒蓝釉瓷器精品。专家根据这件瓷器器型特点,将其命名为景德镇窑洒蓝釉钵。这件瓷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宣德皇帝是明代的第五位皇帝,叫朱瞻基。他从小聪明而好学,在其他皇室子孙中非常出众。历史上将他和他父皇开创的时代并称为仁宣之治。宣德皇帝还是个很有文化素养的皇帝,喜欢舞文弄墨,现在北京故宫还收藏有宣德皇帝亲笔绘制的作品,如《武侯高卧图》、《瓜鼠图》、《射猎图》等。不过,宣德皇帝也是一个贪玩成性、游戏无度的皇帝,他酷爱斗蟋蟀,每年都要地方官进贡上等的蟋蟀供他玩耍。
为了斗蟋蟀,宣德皇帝专门让景德镇御窑厂为其烧制青花云龙纹蟋蟀罐,以满足其游戏所需。
后来,宣德皇帝又迷上了掷色子的赌博游戏,于是,他下旨要求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一种专门玩色子用的瓷器。御窑厂的工人接到圣旨不敢怠慢,经过艰苦研制,最终烧制出了这类洒蓝釉瓷器。洒蓝釉看似简单,其实工艺非常复杂,因为要二次烧制,所以成功率很低。
钵是一种盛器,比碗大些,比盆小些。景德镇窑洒蓝釉钵口径25.3厘米,它的用途很特殊,是古代后宫娱乐之用。明代宣德年间,宫廷后宫流行一种赌博游戏,叫掷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掷色子。掷骰在历代宫廷中都曾流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文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明代后宫掷骰声声,也是盛况空前。洒蓝釉钵就是掷骰时用的骰盘子,在后宫,宣德皇帝经常和贵人、妃嫔一起用洒蓝釉钵玩掷骰游戏。
清宫廷中的娱乐活动(总比没事干琢磨人强)
中国现存的明代洒蓝釉瓷器只有几件,弥足珍贵。而明代的洒蓝釉瓷器之所以少见,是因为洒蓝釉工艺从出现到消亡一共也只存在了10年的时间,那么洒蓝釉瓷器为什么只经历了短短10年,就从宫廷里神秘消失了呢?
年正月,宣德皇帝染上了不明之症,很快就驾崩了。宣宗死后,掷骰的游戏不再流行,之后的皇帝也曾下令烧过洒蓝釉瓷器,不过由于洒蓝釉工艺复杂,成功率极低,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太高。所以,宣德皇帝死后,洒蓝釉就停烧了。
专家们哪里知道,这时在天津市财政局的库房里,正躺着一件更好的宣德洒蓝釉钵,那个钵口径26.7公分,平底,钵内施白釉,内底心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口沿外弦纹间暗刻海水纹边饰,钵外壁暗刻云龙纹,近足部暗刻变形莲瓣纹边饰,外底露胎无釉,底部有火石红色,首博那件是素面,这件暗刻有纹饰,胎釉更佳。该钵的来历已无从考证,可能是盐商的抵押物。后来,这个洒蓝釉钵转到了天津历史博物馆,现藏天津博物馆。
在景德镇御窑窑址的考古发掘中,曾经发现了不少宣德洒蓝釉瓷片。我国著名的已故古陶瓷学泰斗冯先铭认为:“洒蓝工艺只在宣德时期出现过,宣德以后整个明代不再制作,一直到清康熙才又恢复。”(见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修订本第页)。我去景德镇的时候见过一件窑址出土复原的宣德洒蓝釉暗刻云龙纹钵,与天津馆藏洒蓝釉刻龙纹钵器型、尺寸、纹饰相同,应是一批烧造。
说了半天,这和吃砒霜有啥关系吗?我们知道元青花和明早期青花是用一种叫苏麻离青的钴料作为青花的呈色剂,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科学分析元代青花色料的化学组成,发现这种青料是一种含硫、砷,无铜、镍的高铁低锰型钴矿,而砷就是砒霜。吹釉工人在进行吹釉的时候嘴会接触到釉水,虽然釉中的砷含量不足以当场毙命,但常摄入砷对身体的伤害也是极大的(经过高温烧成的宣德洒蓝釉瓷器对人体是无害的)。这也可能跟宣德以后就再没见到洒蓝釉的身影有很大关系。直到清代康熙一朝开始,雍正、乾隆皇帝都仿造了许多洒蓝釉瓷器,虽然依然采用吹釉的方法施釉,但这时候的洒蓝釉已经不含砷元素了,而且经常用描金、开光、釉里红等工艺进行装饰。
中老师混迹瓷片市场多年,最近有缘得到一片宣德的洒蓝釉,应该是个宣德洒蓝釉暗刻云龙纹碗上的残片。您别看她小,她隐藏的信息和带我给的快乐是无穷的。
洒蓝工艺其实在学术上还有争论,在这里我就不做阐述了,用50倍放大镜拍了几张她的高清无码大图,分享给大家。
通过反射光我们可以看到她表面呈蓝白色的斑驳,细辩还可看出釉面有细微开片并已有沁色,个别气泡也有沁色的情况,这在微观鉴定学上已能说明她年代的久远。
这张图就有意思了。首先这是瓷片的横截面放大图,瓷片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横截面直接看出工艺顺序。我和朋友在首博看宣德洒蓝釉钵的时候感觉釉层很厚,因为有书中介绍说要吹7-8次才能形成斑驳的效果。但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该器内壁为透明釉,外壁无透明釉并且吹釉釉层很薄,厚处因积釉较多所以呈现蓝色,反之则呈现胎体的白色。
这是外壁的折射光放大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图片正中的纹理。也可以看到釉面不是十分平整,与一般沾釉、浇釉不同。而且表面形成的肌理十分遒劲,说明当时的釉料在高温熔融状态下非常稠密。
从上面三张图我们对当时的工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今后辨别宣德洒蓝有指导性的帮助。
虽然洒蓝创烧于宣德,并以极其稀少而闻名于世,就连瓷片也是万中无一。但论烧造的精美与成熟度,则是在康熙年间,开始大量生产,无论是整器还是瓷片,都有相应数量留存于世。所以在进行“蓝姬”创作时,首先考虑到的便是这个我们觊觎很久的洒蓝釉瓷片。洒蓝釉的传奇故事以及这种穿越几百年的美丽,都令这朵冷艳的玫瑰增添了无比神秘的气息,期待与您的美好邂逅,绽放、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