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深圳,岭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大都市,在本土与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延续着其别具一格的生命力。岭南文化在历史变迁,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既保留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鲜明色彩风格,又在创新中不断扩大其包容多样性的力量。陈训成正是在岭南这片土地上,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岭南文化与岭南这片土壤所孕育出的展现着无限强大生命力与灵动气息的花鸟草木。因此,其陶瓷艺术展现的是自然纯朴、直率单纯的“真”。
陶瓷,作为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物,所承载的美学文化通过“用”,一点一滴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陈训成的陶瓷艺术,正是在艺术与生活的平衡中不断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陶瓷工艺与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趣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长河中发展树立,若将陈训成的陶瓷艺术比喻成一颗种子,那么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在这片沃土中所生长出来的蕴含着强大生命力的丰富成果。醉心于传统文人书画鉴赏,因而自然由生地表现出的是雅趣之美;潜心于陶瓷工艺的研究,因而巧妙地结合了笔墨的逸趣与陶瓷语言的意境。“一画之法,乃自我立。”陈训成的陶瓷艺术在突破自我的创新中发展,在多样的尝试和探索中展现出了恬静淡雅、温和妙趣的审美风格。
年8月16日下午,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广东致公书画院、广东省潮汕经济文化联合会、深圳市百师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主办,深圳百师园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承办,深圳市百师园工艺美术研究院、深圳市龙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协办的“大美岭南——陈训成陶瓷艺术作品展”在深圳市龙岗万达广场举行开幕仪式。该展览在百师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举办,展览持续至9月16日。
开幕仪式上,深圳市百师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馆长陈继本先生,广东致公书画院执行院长李秉记先生,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会专家主任刘文先生,百师园董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伟雄先生,广东省潮汕经济文化联合会吴木棠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陈训成先生等领导嘉宾进行发言。
捐赠仪式上,陈训成大师向深圳市百师园非遗博物馆捐赠陶瓷作品,由陈继本馆长向其颁发收藏证书。
由吴木棠会长、李秉记会长、刘文大师、黄伟雄董事长、陈训成大师、陈继本馆长、戴景华总裁、吴小溪总裁共同启动陈训成陶瓷艺术深圳展。
自秦朝以来,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岭南文化已形成集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建筑、园林、饮食、民俗、茶文化、手工艺等为一体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独特精神标识。
此次展览以“大美岭南”为主题,共展出陈训成大师的陶瓷作品六十余件(套),分别是瓷板画系列和瓷瓶摆件系列,其创作灵感源于岭南风物的丰富多姿、积极蓬勃,并把岭南的传统山水、花鸟以及传统的哲学思想,运用陶瓷材料和工艺手法呈现在作品中,囊括了陈训成大师陶瓷艺术的经典范式,他的作品既有那种华滋深厚的传统韵味同时也不断结合当代审美进创的创新。品种繁多,款式新颖,既有清雅俊丽、宝光柔润的青花,也有莹润光洁、贵气盈人的釉里红。作品题材包含了中国山水花鸟画等传统意象,技法运用纯熟且又朴拙,有强烈的个人绘画风格,作品大开大合酣畅淋漓,也有的细致入微纤毫毕现。
百师园于年创办,至今已有七、八年的时间,已经在北、上、广、深以及东莞、潮州等城市开设百师园机构,主打文旅项目和非遗传承。此次在龙岗万达广场举办大师作品系列展,是百师园非遗进商圈打造的一个全新的品牌活动。陶瓷展是该系列展的第三展,希望陈大师的作品能够给予观展人群艺术力量,把积极向上的艺术气息传达出去,把中国文化和哲学精神传递给大家。
目前为止,在龙岗万达广场举办的大师作品系列展已有上万人次到馆内观展,成为暑假大小朋友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门打卡地,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接下来百师园将持续活化新型文化商业空间,释放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联动大众市场,带动非遗和工美市场化,让技艺“活下来”“火起来”!
从某个层面上说,一件陶瓷,本身就是一场人生。从泥到坯,碎、揉、利、拉、烧……画上图案或制成雕塑,数十道工序后再进窑炉,浴火重生。但最后始终逃不掉破碎成土。从原本的白纸一张到笔墨丛生,也许是五彩斑斓,也可能是疮痍满目。倒窑就如夭折或者遗弃,窑变则似华丽转身。不论坦荡无垠还是荆棘塞途,陶瓷和人生一样,不可重来,不可复制。
一件陶瓷所承载的也许真的就如此厚重,至少放在陈训成身上,它与人生无异。而人生则是一场修行,无关长短成败,只论心神因果。
当代艺术世界里,有人针对西方艺术法则全盘照抄,乱抹一通加上个生僻的字眼便招摇过市为先锋艺术;也有人将中外文化胡乱拼接,号称中为西用、西为中用一时忘乎所以还扬言某画派创始人;还有人干脆坐吃山空,用油画的技法在宣纸上涂鸦,把国画的模样抠出来搬上陶瓷,毫无保留、全无变通……
面对混乱浮躁如此的创作环境与文化境遇,许多严肃的艺术家一时不知如何言语。陈训成和其中的多数一样,既然难以力挽狂澜,那就选择独善其身。于是,他将生活定格得尽量简洁,做艺术,读书,悟道。
不管怎么说,艺术品与艺术家都是相应而生的。艺术品能够帮助了解艺术家,艺术家能为艺术品做好注解。读过陈训成,再去欣赏他的作品就轻松得多,反之则较为困难。
困难在于作品,大写意,重彩简形,花鸟鱼虫,寥寥数笔却韵味深厚。所谓写意,俗称“粗笔”,即大道至简,以最少的笔墨,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原用于国画中,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
大写意则更为简洁,以草书入画,注重用线的书法味和墨色的多变性,首重趣味,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大写意画既是高度自我的艺术,又是高度忘我的艺术。有我与忘我看似相矛盾,其实是相统一的。只有有意识地追求大写意画这一独特的境界,才能真正将这门解衣磅礴的艺术发扬光大。
遵循陈训成的过去,就很容易理解大写意的来龙去脉了,即是国画、书法基础与陶瓷工艺技法掌握的有机结合,刻画出骨子里的文人气质与禅位境界。这应该是一种技术与气度的综合发酵。
陈训成尤其钟情明清民窑青花大写意的不拘一格,几近抽象的山水纹里带着明代文人画家徐渭的风骨。以简胜繁、以拙胜巧。“读大学时我收集了五六箱景德镇明清民窑的碎旧瓷片,清洗完认真研究过。”有眼里劲儿的人便可发现,陈训成的笔墨,既有清代八大山人构图疏简、花鸟鱼虫的趣致,又仿佛深谙西方印象主义中道法自然光影与色彩的法门。教授吕金泉这样评价陈训成:“他在很难掌握的器物造型上如同在宣纸上—样潇洒自如。”
那么,陈训成的画作依然附着了西为中用、瓷纸嫁接的影子。但懂行的人一看便知,作品始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无论瓷还是纸都竭力彰显东方传统审美情趣。
追究历史上的东方文化,确切地说是中国文化,大致历经了三个重要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一般以百家争鸣来形容,被称之为先秦文化。它就像是文化的大爆炸,诞生的大家包括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哲学、理论、法学等百花齐放。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它表现在文化的大融合。包括佛学的东进、因战乱导致的文化西迁。
第三个时期是唐代。它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第一次国际化。唐代文化代表着人类文化的一个巅峰,包括西域文化,南亚文化,乃至欧洲文化的大融合。
有人总结,这三个历史重要时期唯一的共同点是,在主体文化建设上,坚持了东方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特征,并没有盲目去人为改变。一切外来文化,都是作为文化变革的元素而不是文化的主体来对待,并服务于东方文化的精髓。
从根本上说,陈训成的绘画理念,始终未曾脱离这一文化精髓。而上述的文化沿革,正是他研究内容中的一部分。
其实陈训成和许多人一样,并不是一蹴而就得以成功,他同样经历了无数次绘画瓶颈与烧瓷失败,撕过很多画,摔过很多瓷。故此,他有意将工作室打造成开放空间,布置上他的作品,摆满四处收集来的文化古籍,以及各式绘画史书与图册,供同好者在此饮茶、品瓷、谈天或是做小型沙龙,填补艺术独立人文交流的空白,以达到共同进步之目的。
陈训成除了做艺术,另一大喜好就是读书。他在书中认识八大山人,邂逅徐渭,了解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他以同样的人生进程审视每个人,果然艺术的造诣均呈现一种由具象到意念的心相过程。
这又要追述到先秦时期,意念的内心审美正是在此时奠定了基础,这以最为人知的庄周“逍遥游”型思维为代表。也就是说,用自己个性的内心感受,自由地对物质世界进行评判。
然后至唐代,意念审美得以用“意境”作为词根,开始被广泛使用。这期间,自然还经历了魏晋时期逐渐成型的“意象”阶段。
往大方向说,由具象到意念,是一次中国文化的跨越。中国文化至此走上了“由心应物”的表达,这与西方美学思想中的“引物言心”有本质上的区别。
然而这种跨越竟能够巧妙地应用到每个艺术家身上,从写实的具象到写意的境界,基本是统一的发展轨迹。陈训成的极尽简约,大概就是意境了,尽管他固执地认为还未达到某种高度,至少在生活上就未能脱离俗世的困扰。尽管他现在的困扰并不多,但凡遇到,便以安静平凡的心态层层将其抽去。
陈训成对中国诸子百家等文学脉络尤其感冒。他从《易经》领悟到,不要逆“造化”,要顺其自然地去生活,顺应自然的变迁。陈训成就这样一边困扰、一边读书,一边艺术、一边生活。“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不到位。我不应该把艺术看的太重,也不宜太过彰显。立于其外,原来它就是那么简简单单的那么回事。”
这倒又契合了大写意的大道至简了。现如今陈训成对待生活与对待艺术的态度出奇得一致,舍繁就简,重在心境。然,大器即成,小美在握,泰山崩于前何来面改形色。
色彩搭配和谐的高温颜色釉作品,清远透润且形式感极强的青花绘画,以及变幻莫测却娇妍朴拙的釉里红装饰……山水、花鸟等传统题材,在其独具个人风格的陶瓷绘画语言中展现出的是极具控制力的潇洒笔触与和谐交融的自然之美。我们在享器具之用的同时,在艺术家的引领下,于欣赏、享受中找寻物我合一之境。
大美岭南,包罗万象,无限之美。希望在深圳这座饱含生命力的城市中,大家能够在陈训成的陶瓷艺术中享受到独属于自己的静谧之美。
陈训成的陶艺作品具备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它直抒胸襟、信手拈来、一花一草、道法自然······
他对器物造型的理解和追求,使器物外型、绘画语言、瓷质和色釉窑变的效果产生一种偶然天成的境界,体现了他陶艺语言的独特性和强烈的个人风格,结合他的深厚的国画功底和艺术修养,在很难掌握的器物造型上如同他在宣纸上的潇洒自如、快意恩仇,演绎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吕金泉博士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泥土的性格——陈训成陶艺
近年来陈训成的作品在不同美术馆、艺术空间等多有展出,得到了不同地方观众的欣赏与认可,这源于他的勤奋、聪明和务实,属于他个人的性格,也折射在他作品中那份泥土的性格。
他在陶瓷创作中,善于学习和运用,善于变通与独创,逐渐从写实向印象和半抽象的语言转换。
在器型的造型上追求简约、内敛,如口沿处等细节都极其用心,为了体现视觉上的厚重和当代气息,他强化了口沿的方口沿设计,在釉料的使用上,多以传统中难度最高的釉下彩材料,釉下彩是瓷器中从成型、绘制到烧成要求最高、最不容易得到上品的工艺高度,可见,训成挑战学术高度、难度的气概和志向。
他的聪明、勤奋,对于专业创作的执着,以及他对陶瓷中泥土性格的掌握,表达出他在作品中的追求和所体现的东方精神,这种东方精神中的禅境与东方文脉中特有的人文气质,是他作品中追求的泥土性格以及泥与火的精神所在。
左正尧
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陈训成简介
陈训成,男,年出生于广东海丰,职业画家、陶艺家,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
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陶艺委员会副主任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副主任
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理事
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广州画院特聘研究画家
“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课题组专家
广州大学美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荣膺“影响中国年度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