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也许最契合羚

起初也是人云亦云的,跟着别人用“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形容一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或事,自以为是高大上的词汇。一直知道这个词也是出自更加高端更加赅博的佛学,可从来没有细想过这个词的真实性。现在看来,至少在一些用语上,我们存在着盲从的羊群心理。

像我这样的呆子,《动物世界》看得多了,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就觉得蝙蝠能干的事羚羊一定干不了,这羚羊把自己的角挂在树上的说法可能很不靠谱。羚羊的角大部分都是直的不说,草原上合适的树还不好找,找着了也不好往上挂自己,这还不说明天怎么下来?就是能挂上,那么扯着脖子吊一夜,是正确的休息方式吗?羚羊的心脏和脖子受得了吗?反正如果我要长着角,在门框上吊一会儿,脖子可能就断了。

我想起《周易·大壮》里有句:“羝羊触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说的是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就进退不得了。一样是羊,难道羚羊的智商就足以辗压普通的羊吗?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躲避方式简直相当于“掩耳盗铃”,喜欢群居的羚羊到了晚上在树上挂起来一匹一匹的,那不是给狮豹们准备的丰盛晚餐么?就羚羊跳跃挂上去的那个高度,对狮子豹子简直就不是个事,所以,当初这则灯录禅师宣说的语境到底如何,就需要好好地斟酌一下了。

我们一起来看最早出现于《景德镇灯录》卷十七有关云居道膺禅师的记载:

问:“如何是向上人行履处。”师曰:“天下太平。”问:“游子归家时如何。”师曰:“且喜归来。”曰:“将何奉献。”师曰:“朝打三千暮打八百。”师谓众曰:“如好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底。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迹,气亦不识。”僧问:“羚羊挂角时如何。”师曰:“六六三十六。”又曰:“会么。”僧曰:“不会。”师曰:“不见道无踪迹。”

个人解读,师父口中的“羚羊挂角”本就是举了一个有悖常理的例子,正如六祖慧能所举的例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按我们普通人的理解,即使羚羊高高跳起挂在树上,足迹是没了,但气味仍在,毕竟不彻底。

如此的话,笔者就在大胆地推理师父的意思是羚羊仅将角挂于树上,而自身却隐遁了,如此,狗才无迹可寻,连气味也嗅不到了。

这感觉有点像人们在地里立个稻草人骗骗麻雀的意思,但羚羊是如何挂角的?挂的谁的角?这些不仅狗不知道,现在连人也难以揣测。或者哪位师兄有高见,也请在下方留言栏里赐教。

下句僧又反问“羚羊挂角”时如何,恰如问兔子长角时如何,问虚空粉碎时如何?弟子不按常理出牌,师父却用最常规的道理来回复,意图让他断了这些寻常的知见。

在这则公案中,师父用的多是阻断法,阻断猎狗对于羚羊的追寻正像阻断僧人以常规的推理来妄求佛法一样。

佛法如一场好雪,师父曾经在雪地上留下脚印,但是现在他拿着扫帚倒行着又把这些脚印扫掉了。故“道无踪迹”,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也不必给释迦牟尼佛受记了。

所以“羚羊挂角”本意就不是能通过逻辑思维来理解的语句。后来,也就被拿来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语”。如《景德传灯录》卷十六记载:

义存禅师示众语谓:“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你向什么处扪摸?”

这样,就有了雪泥鸿爪的意味,鸟儿飞到哪里去了,可以凭借地上的爪印来追踪吗?后世人对于“羚羊挂角”的理解,应该是出于《埤雅·释兽》的误导,这里想当然地解释为: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

误导就误导也好,也许负负得正,误打误撞地推开了一扇玄妙之门呢。

南阳慧忠国师忽然唤侍者,侍者答应,如是三唤三应,国师不得不由衷地赞叹。这样的机锋才是禅家让人无限向往的绝妙处,唤者何唤?答者何答?一切都不露痕迹,像人在山谷里的喊话和回声,能不能这样认为,这才是“羚羊挂角”最好的诠释呢?

唐诗人王维被尊称为“诗佛”,他的一些诗句有无法去追摹的妙境,仿佛是佛菩萨所入的虚空之相。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这一句为国学大师钱穆所激赏,称之“半部中国古代哲学史”。

还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两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一句,依我的有限见解,也许是最契合“羚羊挂角”意境的了。

到了宋代,这个佛家语已经被推到了空灵玄远的神台上。

严宇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但宋人的想像还是比唐人狭窄了,“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都可以用“羚羊挂角”来形容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02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