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南方民窑的体系也跟北方一样,也有四大体系,第一呢就是饶州窑,就是景德镇窑;第二呢是龙泉窑;第三呢是建窑,黑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窑口;再一个就是吉州窑,跟北方的磁州窑有点相似。这四个窑系呢是南方主要的窑系,那么我们先说第一个,大的窑口呢是饶州窑,就是现在称景德镇窑。
景德镇是早在汉代就开始烧瓷器,当那时候烧的瓷器非常粗糙了。到了宋真宗景德镇年间,就开始在景德镇建镇,这史书上都是有个记载的,尽管这个记载不一定很准确了,但是确实有这样的记载。那么景德年是哪一年呢?就是以公元算,是到年,一共是四年。景德镇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发现了高岭土,所谓的“高岭土”呢,所谓的“高岭”是个地名嘛,在那儿发现这种瓷土,我去这些地方都去看过,满山挖下来的,后面的废弃的土都是雪白的,非常漂亮。这种土,后来被世界公认为是烧瓷器最好的原材料。十八世纪以前,欧洲是人不知道我们用什么来烧瓷器的,所以对中国非常洁白的瓷器感觉非常困惑,这个不光是洁白,而且它的釉色又配得非常好,古书上就忧济在,就是说它有“饶玉”之称,“饶”就是它的地名,饶州府,玉就跟玉器一样。
我们比较一下就清楚,就是玻璃器,不是中国人不能生产,中国人在战代汉代、唐代有非常漂亮的玻璃器,我们去博物馆去看,看他那玻璃瓶子,有时候你都不相信那玻璃瓶子看着跟今天的差不多,那么为什么到宋代以后,宋、元、明、清就几乎没有玻器,到了清代以后的玻璃器全都是观赏性的,带颜色的,皇帝喜欢的,摆着玩儿的,根本不是用的,实用的玻璃器从宋代以后中国就不生产了,我们后来喜欢的大量的玻璃器都是欧洲进来的,欧洲人喜欢玻璃器,生产玻璃器是因为它不能生产瓷器,我们今天能生产如此优美的瓷器,玻璃器就不生产了。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瓷器的质地比玻璃器相对来说坚硬,我说的不是科学的硬度,是它使用中的坚固度。我们一般打碎碗的机会比打碎玻璃杯的机会少,一般你碰一碰碗都不会破,但是玻璃杯非常容易碰破,而且玻璃杯有一个问题,就是俗称“炸”,就是凉玻璃杯一倒热水“啪”就炸了,瓷碗多薄多厚它都不会炸,所以它在生活中使用的,它的坚固度远远的低于瓷陶瓷。那么一旦它发生小范围的破损,比如崩了一个口,玻璃器几乎就不能用了,但是瓷器可以凑合用,我们都有过使过破碗的经历,我们现在生活好了,破碗就仍了,过去家里那个碗,口沿磕磕碰碰都接着用,没关系,但玻璃杯一般口沿一破就不敢用了,为什么?扎嘴,它跟刀子一样。所以它就是优缺点的。
第二点呢,就是玻璃的导热系数高,就是它导热快,瓷器导热慢。这个大家都有这个生活经验,你玻璃杯一倒热水,你就拿不起来了,你马上就拿不起来了,你恨不得两秒钟不拿那个玻璃杯。瓷器不怕,此批可以端着,很舒服。那么导热快就有一个缺点,它凉得快,你盛一碗粥,现在是接一电话回来就凉了,古代没有电话,但是你盛一碗粥,你出去有一个事,跟谁说一句话回来就凉了,所以玻璃器它就不适合用于吃饭这种器皿。
第三,是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成本。我们社会的一个发展,很大程度都跟经济有关,经济中最大的一个概念就是成本,这个东西的成本,瓷器的成本比玻璃器的成本低,它又好,那肯定发展就快,所以这个景德镇的影青瓷的出现,就是这个饶玉的出现就彻底的断送了中国的玻璃器的生产,从宋朝以后我们的玻璃就没有了,几乎就没有了。景德镇影青之所以有这么高的一个成就,它影响非常的广泛,它主要就是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它的自然条件,只有它那个地方有高岭土。集大量的松柴,景德镇历史上是一个植被非常好的地域,它可以砍达赖的柴去烧瓷器,北方的瓷器很多是用煤烧的,它是用柴烧的,后来破坏很厉害,对自然破坏很厉害,因为烧的树太多了。
第二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你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经济发达的地区一定要伴随一条河,要不然就没有办法运输,没法运输这东西运不出去,今天也是这样,你运不出去你就是死,你的经济就不可能发达,所以它捱着一个江叫昌江,所以景德镇也叫昌南镇,它在昌江以南,所以它叫昌南镇,古称昌南镇,后来改为景德镇。
在有就是江西的人文条件,我们知道江西历史上的名人,尤其宋代的名人非常多,每一个人都如雷贯耳,你比如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这些人都是江西人。
这个南方呢,除了景德镇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青瓷,它是龙泉,龙泉我们都知道,讲哥窑的时候讲过,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所以龙泉窑也叫“弟窑”,但是这个名称实际上是不用的,只是书上有记载,我们在生活中很少说到我买了一个“弟窑”,我没有听一个人这么说过,就是说我买了一个龙泉,龙泉窑。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报名:一三一四二零二二零五五龙泉窑就是颜色是非常青翠的,它是南方最重要的青瓷,龙泉这个名字是我们叫“龙泉青瓷”。
龙泉的青瓷后来就成了中国青瓷的一个代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大量的贸易走私到欧洲,欧洲的贵族都以拥有这样的龙泉的青瓷为荣,龙前青瓷最好是什么时期呢?不是北宋,反而是南宋。
那么我们看一下片子,你看这是北宋的,这是北宋的,南宋的颜色非常均匀,釉面也就不开片了,就是非常润泽,我们比较一下,可以看出来,北宋的这个胎厚、釉薄、开片,南宋的时候胎薄、釉厚、不开片,就是它进步的一个过程。北宋的颜色它是豆绿的,南宋就开始出现粉青、梅子青,它变成一种青绿色,非常的漂亮。
四川遂宁发现的那一批瓷器中,当时是件,一个坑里,当时有人推测是因为战乱,就把这个瓷器一股脑的埋了,就埋到这个坑里,拿土一盖,偶然的一个情况下发现了,一发现一数件,里头有多少龙泉呢?有件,件是龙泉青瓷,是在四川,四川离浙江也不远了,过去都是大山区,山区对山区,非常难运输的,那里的龙泉青瓷几乎各个都是国宝,非常漂亮,都是南宋时期的。
建阳窑主要生产的东西呢就是喝茶的茶盏,我们现在说起来就是一个茶碗,它史书记载叫“乌泥窑”,什么叫“乌泥窑呢?就是胎是黑的,特别黑,那么黑瓷的生产主要跟宋代的饮茶习惯有直接的关系,宋代关于饮茶的记录非常的多,其他文献比如诗歌里,词曲里也非常的多。
“建盏”是我们的称谓,过去还有一种称谓,我们后来不用了,日本人在用,你到日本一看,它就叫“曜变”,明人笔记中呢,它曾有一段迷信的说法,他说建盏开窑的时候,必须取童男童女的活血祭祀,然后往里一泼,这精气就凝在上面了,所以叫“曜变”,这个“曜变”这个词呢后来中国人就不怎么用,用在日本,你查日本的陶瓷书一定写“曜变”这两个字,后来很多人认为,这个词是日本,其实不是,是我们的,后来传到了日本,我们不用了。那么日本人管它叫什么呢,叫“曜变”,还有一个说法更有意思,它叫“天目”,苍天的“天”,眼目的“目”,“天目”,那么“天目”是怎么个来历呢?它有无数种说法,但是最接近于一个史实,或者是最能够让人信服的一个说法,就是当年的日本僧人到中国来,带回的差距是从浙江的天目山带回来的,这个说法是比较有说服力,容易让人信服,这个日本的僧人,把这个中国喝茶的方法以及茶具带到日本的时候,这个东西就顺理成章的叫做“天目”。现在引申出去的凡是黑色的瓷器宋代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
我们了解他这种饮茶习惯,他是用这种碗跟我们现在这种茶杯不一样,跟我们的茶壶都没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唐代和宋代的饮茶习惯是不同的,那么唐人是煎茶,宋人是点茶,这有什么不同呢?唐代人喝茶的时候,他取一块茶饼以后呢,他是要把它烤热了以后,要把它碾成细末,用茶碾在那儿碾,碾完以后要过箩,过箩以后呢然后它去煮,水要煮三沸,不停地在开,煮完了以后呢,煮好了以后就不它舀到碗里,有的还要加上盐、姜,加上一些佐料,这样去喝,多少我听着,我是没喝过,但是我觉得就是一个菜粥的样子,你想想他又搁调味料,他又搁盐,它就是菜粥,它是这么一种类似粥,所以呢,我们有一个很古老的说法,叫“吃茶”,是这么来的,他不叫喝茶,叫做吃茶,你像《水浒》、《红楼梦》里都说吃茶。宋人就不一样了,宋人点茶,他是只把水烧热了,他不是拿锅里煮,然后呢把这个茶也碾碎了,然后直接拿水,沸水就注进去了,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沏茶,但是他是连茶带水一块儿喝,他不是像我们现在这种喝法,那么他这种水注的,注下去的叫“点茶”,他大概是这样,就是他根据茶盏的大小搁好了,把茶叶的末要调一调,叫“调膏”,调完了一注,哗就开了,我现在想想邮电像咱们冲奶粉的样子,就这么个样子。
吉州窑过去的书上记载都非常少,也不太关心,后来发现,它也有它的长处,比如说它有相当一部分瓷器都是仿磁州窑系的,我们看一张片子。跟磁州窑系非常接近,包括生活情趣,都跟磁州窑非常接近,有人认为那就是南方的磁州窑,是因为宋室南迁,带走了大量的北方的工匠,到哪儿就找块地,拉开膀子就开始干,所以风格,包括它做的东西都差不多,但是它毕竟是南方的一个文化,跟北方的文化还有一些微妙的差距,它的差距都在哪儿呢?主要在它所表现的内容,它比较精巧,画得比较纤细,比如像这样的梅瓶,画得非常细致,北方人很少这样细致的画东西,画的都是粗枝大叶,意思够了就行了。在它的工艺特点中呢,它为了提高效率,它也产大量的茶碗,比如它用剪纸,这是三个凤凰,做这种茶盏,吉州窑在南方窑系中的地位比较低,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窑系,由于它过去不怎么被重视,所以它的价格一直不高,其实它代表了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很重要的一支,所以我就觉得,现在收藏,有的老人说没有机会了,像这样都是很好的机会。
但是与宋同时还有辽、西夏、金,甚至后来的元等少数民族证券,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也存在着差异性,由于这种差异性,它反映在瓷器上,也有所不同,那么我们下一讲就讲少数民族时期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