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文化保卫和平坊是国耻的见证,你

去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游览,可以看到一个高大的、上书“保卫和平”四个大字的牌坊。您可别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牌坊。其实在北京众多的牌坊中,它是唯一个专门为外国人修建的,承载了一段不可言说的国耻,被称为国耻的见证。为什么说这个牌坊是国耻的见证呢?保卫和平坊建于一百年多年前的清光绪年间由清政府历经一年半建成,满载着屈辱。其具体的缘由是这样的:年,西方列强不断地侵扰中国,中国的老百姓组成了义和团顽强地反抗西方列强的凌辱。西方列强计划向中国派军队进行镇压,其中表现最为积极的是德国军队,时任德国公使的克林德多次指挥手下抓捕和杀害义和团士兵,引起义和团的愤怒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年6月20日克林德走到东单西总布胡同口时,遇到清朝神机营章京恩海率几十名部下巡逻。

克林德出言不逊,又首先开枪,犯了众怒被恩海击毙,史称“克林德事件”。当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已经仓皇西逃,只留下李鸿章和德军谈判。德国以此为口向清政府施压,要求高额赔偿并提出许多苛刻的条件。清政府在与洋人有交情的名妓赛金花的从中斡旋下,才了结了此事。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清政府派重臣护送克林德灵柩回德国,向德国政府道歉,并在克林德被打死处立一石牌坊。清政府按照谈好的条件,在东单总布胡同西口修筑了这个牌坊上面用中、英、法、拉丁四种文字向德国政府认错。该牌坊在年6月动工,于年1月完工。年将这座牌坊从东单移至现在的中山公园内。碑上原先用拉丁文、德文、中文镌刻的纪念克林德的文字被铲除,由当时的国务总理钱能训撰写“公理战胜”四个字,刻在碑上。从此,该牌坊被改名为“公理战胜”坊。解放后,新政府将“公理战胜”坊改名为“保卫和平”坊,牌坊上“保卫和平”四个大字由郭沫若题写。

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在众多建筑中,最能体现老北京风格的除了胡同和四合院外,就是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牌楼了。”可令人遗憾的是,如此众多、如此重要的牌楼正在逐渐地被毁坏、被拆除,损坏结果令人触目惊心。牌楼,又被称为牌坊,为高悬牌匾而建的纪念性或装饰性建筑物,常立于庙宇、陵墓、衙署、园林前或街道路口。牌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形式千变万化,是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其原型是一种叫做“衡门”的简单建筑,《诗·陈风·衡门》记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所谓的“衡门”就是牌坊的前身。在组合的建筑群落中,牌楼也相当于“门面”,是街道或建筑群的身份证。有名字的牌楼出现于元朝,具有划分“里坊”的作用。据说元大都的街道都是按坊建造的,全城共分为五十坊,为了方便管理,在每坊建立一座牌坊作为分解的标志,我们今天所说的“街坊邻里”一说便是从这个“坊”演变而来。

到了明清两朝时期,虽然区域划分由五十坊减少为三十六坊,但牌楼却大规模地兴建,而且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为了表彰功勋、科第、德政等而建立的牌楼。牌楼有具体的等级划分,其具体的标准是“楼”、“间”数量的同,“楼”、“间”数量越高,等级也就越高。按规格分,有两柱一间、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按用途分,有贞节牌坊、功德牌坊、山门牌坊和街道牌坊等;牌楼的种类也有很多,主要划分依据是建筑材料的不同,具体分为石牌楼、琉璃牌楼、木牌楼、水泥牌楼等。其中最为昂贵的是琉璃牌楼,数量最多的是木牌楼,固的是石牌楼。据一位著名的古建专家说,虽然牌楼并非北京独有,但在历史上,北京的牌是中国所有城市里数目最多的。这些耸立在京城各处的牌楼,如今已经成为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北京的发展与改变。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三百多座现仍有百余座古牌楼傲然屹立在各景点,几乎每座古牌楼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以下几座。1.东单、西单、东四、西四牌楼如今的东单、西单、东四、西四非常繁华,尤其是西单,是北京城有名的闹市聚集了多家商家,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游逛。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在先前分别叫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在明朝的时候西四牌楼下还是处决死囚用的刑场。据有关史料记载:“西四牌楼者,乃历朝行刑之地,所谓戮人于市者也。”著名将军袁崇焕就是在这里被问斩的。在清朝时期,刑场由西四牌楼转移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20世纪50年代,由于北京城市道路扩建,这四个牌楼都被拆除了,地名中的“牌楼”二字也就被省略,成了今天的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为了恢复古都的风貌,西单牌楼于年重建,目前新牌楼的位置比原来的稍微靠北一些。2.天安门牌楼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世界闻名的天安门原本是一座牌楼。它的前身是承天门,上悬“承天之门”匾额,寓意是皇权“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是北京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牌楼。

后来承天门被大火烧毁,清顺治八年(年)重建,并改名为天安门新中国成立后,对该牌楼进行了修缮,修成了现在的城楼模样,但基本保持了清朝时期的形制。3.前门箭楼前的“五牌楼”其实在解放前,在前门大街的街口曾经矗立着一座牌楼,这座牌楼被称为正阳桥牌楼,位于正阳门箭楼前,由于它的六根冲天柱夹着五间楼门,所以京城的老北京都称它为前门五牌楼。在早些年,老北京人说的“去五牌楼”便是指的“去前门”。年前后,正阳桥牌楼被拆毁,后来又在该处新建了一座牌楼,但并非原先的工艺和样式了。4.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亲自上书要救的牌楼,不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他曾经为了反对拆除旧建筑,还专门上书。那个他专门为之上书的建筑就是景德街牌楼上世纪50年代,京城牌楼拆除之风盛行。

据《城记》一书中记载,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因为大街上的牌楼附近交通事故频发,牌楼影响交通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梁思成极力反对拆除牌楼,并专门为此写信,并举了帝王前景德街牌楼的例子,详述了牌楼之于京城古典景观的重要意义。梁思成认为,牌楼构成了北京城古老街道的独特景观,类似于西方都市中街道上的雕塑、凯旋门和方尖碑等,可以用建设交通环岛等方式合理规划,加以保留。但可惜的是,这一想议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采纳,景德街牌楼等众多处牌楼最终还是被拆除,并且被除后的牌楼不知去向。这次拆除令梁思成悲痛不已,据罗哲文回忆道:“拆历代帝王庙前的牌楼,梁思成先生痛哭了好几天。名为拆迁,但事先并未落实迁建地点,拆了一堆料后来也不知去向。”目前,北京牌楼衰亡的速度非常快,这种昔日北京十分常见的景观,如今已不多见。应该如何保护这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京城旧观,成为许多古建专家的心中大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30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