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溜须拍马这个词,以及生活中的这种现象,相必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如果要问到这个词的由来,可能十有八九都不知道。
讨好一个为什么叫溜须拍马,而不是叫留人拍屁股呢?
其实溜须和拍马,并不是一回事。这里面影藏着一个典故,还有几种存在争议的来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北宋真宗年间,有两个很出名的人物,一个叫寇准,一个叫丁谓。对于寇准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
宋真宗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入侵,包围澶州。北宋朝野震动,满朝官员纷纷鼓动宋真宗南迁躲避辽兵。这个时候,正是寇准站了出来,力主真宗御驾亲征,稳定了宋朝军心。
在宋太宗时期,寇准因为为官清廉、敢于直谏,年纪轻轻便被太宗委以重任。到了宋真宗时期,寇准已经高居北宋丞相之职。
影视剧中的宋真宗相对于寇准,知道丁谓这个人的可能不多。丁谓没有什么真本事,但有一个特长,那就是比较擅长迎合。因为这个特长,一直深得宋真宗的欢心。
有一次,宋真宗突然来了兴致,带着贵妃就在花园里钓起鱼来。
可是钓了半天,竟然连吃钩的鱼都没有。花园里的鱼,竟然如此不给面子。本来兴致勃勃的宋真宗,顷刻勃然大怒,坐在凳子上生气闷气来。
一旁陪同的官员见状,不知如何是好。这个时候,丁谓同志站了出来。
丁渭笑眯眯的恭维起宋真宗来:这是因为水里的鱼,畏惧陛下这条真空啊!它们哪里敢吃钩啊!
影视剧里的丁谓一件坏事,就这样被小丁吹成了好事。
宋真宗本来就不是什么明主。一听丁谓这样恭维自己,立马眉开眼笑起来。
丁谓靠着一身迎合的本事,深得宋真宗喜爱,自然官运亨通。虽然没有尺寸之功,最后竟然做到副丞相之位。
寇准和丁谓二人,一正一负。一人办事,一人迎合。宋真宗有此二人也算如鱼得水。
丁谓,不但擅长迎合宋真宗,同样喜欢恭维同僚。属于那种笑里藏刀的人物。
有一次,寇准同丁谓一起上朝。寇准因为走得匆忙,连胡子上沾着饭粒都浑然不知。这一幕,恰好被丁渭看见了。丁谓并没有对寇准明示,而是开始展示起自己的“圆滑”能力来。
丁谓先是夸寇准的胡须漂亮,言辞肉麻至极,接着又开始帮寇准清理起胡须来,顺便把那粒饭粒给弄了下来。寇准一向看不起丁谓的为人,因此开口讽刺起来:“你是当朝丞相,怎么能干帮人溜须的活呢?”
影视剧中的寇准丁谓顿时面红耳赤,没想到屡试不爽的绝招,这一次竟然拍到了寇准的马蹄子上。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民间,世人开始用溜须一词来讽刺擅长迎合之人。
至于拍马屁的由来,则有多种说法。
在过去,拍马屁其实是少数民族的礼貌交际方式。
北方的少数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自然而然,他们十分爱护和在意自己的马匹。
这群马背上的民族见面之后,都会停下来,你拍拍我家马儿的屁股,我拍拍你家马儿的屁股。互赞对方的马儿彪悍好看。这个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网络互赞行为,也属于一种社交行为。但中原民族,有点不耻这种互相吹捧的打招呼方式。因此用拍马屁来讽刺喜欢吹捧别人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同样同马背上的民族有关。
据说在蒙古人占领南宋之后,一些蒙古士兵经常会跑到其他民族的村子里视察。因为害怕蒙古士兵手里的砍刀,村民都会好酒好菜招待蒙古人。
蒙古人酒足饭饱之后,有人会讨好地把他扶上马,然后帮忙拍拍马的屁股,示意马儿可以走了……
这就是溜须拍马的由来。这个小知识,你学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