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中,宋仁宗因为张贵妃“私通臣僚,相互馈赠”而心生不满,张贵妃却句句回怼宋仁宗,气得官家当场怒摔瓷瓶。而这一幕并非剧情虚构,在史书中曾有过明确记载:
“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遗,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邵氏闻见录》
著书之人邵伯温不但是北宋理学大师邵雍之子,而且交友广泛,治学严谨,他的见闻记录是有着极高参考价值的。可见,宋朝外臣为了达到升迁目的,费尽心思巴结讨好仁宗身边人的行为确实存在,而给皇帝的贵妃送上的礼物也一定是精挑细择,当时罕见、精美的红釉定瓷一定会是首选。
这里“定瓷”的“定”指的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定窑”,当时它与“官窑、汝窑、哥窑、钧窑”并称。“定窑”本来就是一个民窑,在它出名之前,距离它不到里的邢窑才是河北地界烧瓷行业里绝对的大哥大。收藏界流行的说法“南青北白”的“北”说的就是“邢窑”。但作为后起之秀的“定窑”一直默默地寻求着技术上的超越,终于在宋朝时期,“定窑”瓷凭借着质地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等优势,被选为宫廷用瓷,从此身价大增,跻身于宋代名瓷的行列。
说到“定窑”,被人提及最多的还是那里烧制的“白瓷”。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是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元朝人刘祁曾在《归潜志》中言:“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给予了它极大的褒奖。确实,定窑的白瓷细腻精良、光洁如玉、造型美观、风格典雅,深受当时人们和现在收藏家的喜爱。而定窑除了烧制白瓷,也曾先后烧制出黑色、绿色、紫色、酱色、红色等诸多色彩斑斓的精美瓷器。《清平乐》中出现的“红釉定瓷”就是其中精品中的精品。
自古以来,人们对红色就特别喜爱,红色总能给人营造喜庆的氛围。灯笼、鞭炮、红包、中国结……都是红色的。而在皇族中,红色更是象征着特权与富足,在朝廷中,红色的穿戴和摆饰就是权威和尊贵的代名词。所以,已经摇身为“官窑”的定窑自会专门烧制一些“彩瓷”,特别是“红瓷”来迎合宋朝权贵对身份的追求。古籍中,宋人苏轼在《试院煎茶》中对定州红瓷有了最初的描述,“定州花瓷琢红玉。”“红玉”的出现让定州红瓷的存在有了定论。刻花红釉瓷瓶也代表着宋代定窑的最佳水准。
随着宋室南迁,定窑工匠一部分到了景德镇。在这里“红瓷”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周辉的《清波杂志》中曾记载过一段往事:“饶州景德镇,陶器所自出,于大观间窑变,色红如朱砂……比之定州红瓷器,色尤鲜明。”可见,当时景德镇所产瓷器的釉色色泽更加鲜明、透亮。彩瓷的烧制技术在这时已趋于成熟,并且质量上乘,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王朝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当时的官窑“定窑”由于产出了大量精品,为现在很多收藏家所喜爱。但“红釉定瓷”因其制作考究、工序繁琐,传世却极少。但也正是如此,《清平乐》中仁宗的挥手一摔才让剧情顿起波澜。《宋史》中,张贵妃在晋升为“贵妃”后5年便香消玉殒,“红瓷”与她的命运在这一刻紧密相连,这也许正印证了那句“人无百日红”的古语吧!
参考文献:冯先铭.定窑.中国陶瓷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