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青花绘画中的墨分五色赏析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www.txbyjgh.com/axhd/3032.html

从明代嘉靖到清代康熙时期,是中国政治的更迭期,农业、手工业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反映在瓷器生产上,也可见一斑。从工艺方面看,明末清初的青花瓷虽不如永宣的青花庄重大气,也不如后世康乾青花秀美精致,但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发展了青花绘画的工艺技术,形成了不可复制的独特艺术风格。

痴迷于道教的皇帝

明代嘉靖皇帝朱厚熜一生痴迷于道教。他当政期间,不仅在宫内、京城大造道观祭醮坛,经常请各方道士前来诵经作法,还痴迷于炼制各种丹药,有的为求子延后,有的为长生不老。在他崇信道教的思想推动下,当时宫廷中的各种御制珍玩也彰显出浓厚的道教色彩,瓷器也不例外。

在道教中,葫芦是道士们身边常备的法器,据说有护身免灾、辟邪去秽等功效。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取太上老君的丹药时,就是从储存丹药的葫芦中取出的。葫芦谐音“福禄”,因此也是长寿富贵的象征,自古以来便深受人们喜爱。由于在嘉靖时期道教盛行,葫芦造型的瓷器也陡然增多,不仅大小不一,还出现了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等变异造型。如下图这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嘉靖时期的青花八仙云鹤纹葫芦瓶,就是一件上圆下方的葫芦形瓷瓶。

明青花八仙云鹤纹葫芦瓶

这件葫芦瓶口部微敛,腰部内收,胎体较为厚重,青花发翠蓝色,颜色艳丽。瓶口处绘有云鹤纹,象征道教的“羽化登仙”;瓶身的主体部分,分上、下两段,画有道教中著名的八仙形象;束腰处饰有锦地菱形开光折枝花卉纹,腰部和近底足部分绘制有变形莲纹。

八仙是道教中最具特色的神话人物,他们分别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在故事中,他们都是尝尽人间疾苦的凡人,虽然命运多舛,但最终得道成仙,修成正果。一方面,八仙的故事给予现实中广大劳动人民美好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他们也成为保佑百姓平安,教化民众与人为善的吉祥化身。

此瓶又称“天圆地方大吉瓶”,体现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嘉靖时期,除了常见的八仙图案、云鹤纹以外,还常见来自道教的八卦纹、仙桃、灵芝,还有用藤蔓或树枝组成的“福”“寿”等字样。

民窑的兴起

自明初景德镇御窑厂正式建立以后,皇家御用瓷器皆在此生产,直至万历三十六年(年),御窑厂正式停烧,景德镇的民窑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在摆脱了官方对生产样式、数量等的束缚后,民间私营的陶瓷作坊充分发挥了自主创造力,国内外大量的市场需求也带动了当地民窑生产的积极性,于是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出现了自由、洒脱的艺术风格,精细或粗犷的产品都有大量存世。

万历早期的青花瓷和嘉靖青花非常相似,青花料仍主要采用“回青”,颜色较为浓艳,青花的蓝色也很纯净,到了万历后期,青花瓷风格已有所转变,色料质量也良莠不齐,很多青花颜色发灰暗。但是,这时的绘画题材似乎更加生动丰富起来,山水必有意境,人物必有故事。

如下图所示,这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崇祯时期的青花人物故事图净水碗,敞口、圆腹、足部渐收,外壁绘有青花人物故事纹,另一侧还书有铭文“大明国江西道南昌府南昌县信士商人萧炳喜助净水碗壹副供奉萧公顺天王御前,崇祯十二年仲秋月吉正”。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此碗制造的时间、出资者以及用途:明崇祯时期,江西南昌县的信士萧炳喜出资,订制此净水碗,用来供奉顺天王萧公(萧公为江西人,后成为江西本土的俗神,最早在江西临江府新干县被奉为神灵)。

明青花人物故事图净水碗明青花人物故事图净水碗(背部)

这件净水碗不仅绘画精细,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更是一件带有明确纪年款的器物,为研究同期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标准样式。

康熙青花的“墨分五色”

康熙帝在位61年,陶瓷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康熙二十年(年),御窑厂得以恢复,并受政府直接控制以后,康熙时期陶瓷产品的质量更是比之前大有改善。

墨分五色

康熙青花是当时瓷器中的主流产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分水技法的成熟。分水是青花绘画中的一种特殊技法,在明末就已出现,具体做法是将青花调成浓淡不一的料水,再根据画面需要,将相应浓度的青花料水均匀平涂在所需部分,有如国画中“墨分五色”的效果,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将画面的前后透视、内外结构都层次分明地表现出来。康熙青花中的分水技法这时已经非常成熟,尤其是康熙中期,采用了珠明料作为青料以后,颜色呈翠蓝色,浅色的分水处清透淡雅,深色的部分深沉浓郁,很有特点。

清青花人物故事图觚

如上图所示,这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图觚就是一件典型的、以分水为主要绘画技法的青花作品。“觚”是盛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青铜器器型,敞口,细长身,底部外撇,有点儿像喇叭的形状,在当时主要作为酒器使用。

康熙时期,瓷器出现了许多仿青铜觚的造型,但尺寸比以前更大,也不再作为酒器,而是用作插花观赏用,又称为“花觚”。这件青花人物故事图觚口部外撇,体形修长,腰部一圈微微鼓出,做工十分精致,胎质也较坚硬洁白。花觚上半部分绘有人物故事图,下半部分为一个老者在诵经说教,身边围绕着嬉戏奔跑的童子。青花发色翠蓝,分水的深浅浓淡层次分明,有浓郁的中国水墨画的意韵。可见当时的青花分水技法是受明末清初纸本水墨绘画影响,在不断的借鉴和学习中,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34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