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以其所代表的手工业技术反映着中国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发展。陶器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化之后产生了烧成温度更高、硬度更大的瓷器,而瓷器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划分为两个较为清晰的组成部分:颜色釉瓷与彩瓷。颜色釉瓷是通过不同化学元素的呈色反应作用为着色剂,从而使瓷器拥有不同的颜色。
而彩瓷则是在颜色釉瓷器的基础上,利用原本的着色剂在瓷器上进行彩绘装饰,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绘画、书写等技法在其中。明代作为我国古代彩瓷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非常多的新品种彩瓷,同时也在生产工艺上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呈现出瓷器发展史上“百花齐放”的盛况。在明代的众多彩瓷产品之中,斗彩瓷器作为釉上与釉下彩结合烧制而成的特殊釉彩形式瓷器,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着明代彩瓷的一席之地。
一、明成化斗彩瓷器的研究现状
(一)成化斗彩瓷器的装饰及制造工艺研究
关于斗彩的釉彩装饰及造型工艺,陈万里先生的《谈谈成化窑的彩》,对成化时期的釉
上彩的用彩方式进行了说明,根据用彩方式的分类,将“斗彩”的概念进行总结,最初的青花双线勾勒填彩逐渐延伸为包含填彩、覆彩、点彩等多种装饰手法表现的成熟彩瓷工艺体系。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江小民发表文章《从考古资料谈明成化斗彩瓷器的彩绘工艺》,通过对于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成化斗彩瓷片进行分析,将陈万里先生所描述的成化斗彩五种用彩种类拓展为五种十一类,并以图片形式记录了其具体呈色状态,将成化斗彩与宣德五彩进行对比。
(二)成化斗彩瓷器除传世品外的出土概况
成化斗彩瓷器作为御窑厂生产、专供皇家贵族使用的高级彩瓷艺术形式,大多数成品作为传世器出现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一部分也随着历史发展流落海外。除传世器以外,成化斗彩的出土器大多数位于景德镇御窑厂。在御窑厂的历次发掘中都可见到成化斗彩瓷器的身影。
年4月,景德镇法院在珠山北麓建设新房时勘探试掘发现了一处成化官窑遗址,内含有若干成化斗彩瓷器掩埋碎片。综合考虑当时的社会现状与工作条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取出部分残器及残片标本之后,对原址进行了填埋保护。取出的瓷片一部分调拨至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余由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收藏。目前对于成化斗彩瓷片,景德镇共有三次较大的集中发掘出土并记录在册。
成化斗彩瓷器因烧制难度大,且其成本巨大,专供皇室使用,所以很少用于陪葬。除
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内大量出土的成化斗彩瓷器残器标本之外,北京海淀清代名臣索尼的
孙女赫舍里氏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对用于陪葬的成化斗彩葡萄纹杯。
二、国内外成化斗彩瓷器概况
(一)斗彩瓷器发展脉络
斗彩瓷器是在宣德时期创烧的青花五彩基础上发展衍生而来的。明宪宗成化皇帝统治中国二十三年,其间在政治作为上与永乐、宣德等皇帝比较略逊一筹,但其所烧成的瓷器却十分出色。成化官窑瓷器在永宣瓷器的基础上加以了发展和继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瓷器风格体系。成化官窑烧造出的瓷器小巧精美,青花用料发色淡雅,十分具有时代特色。成化青花因其独特的审美与柔和的色彩而拥有明代之冠的美誉。
同时,成化官窑的最大成就是继承并弘扬了自宣德创烧的斗彩瓷器,使其成为绝世的精品。明清时期对于斗彩与五彩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之中,成窑所烧出的这一部分精美的五色瓷器,是对于宣德时期开创的青花五彩的一种继承与发展。明清时期将成化时期烧制的斗彩瓷器称之为“成窑五彩”。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在《敝帚轩剩语》一书中说到:"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
至近现代,在成化斗彩瓷器与普通的五彩瓷器研究中,已经能通过绘画技法与填彩方式等不同将斗彩与五彩进行区分。逐步发展到今日,我们对斗彩这一概念基于前人的研究之上有了更加科学且严谨的定义。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老师在《明代斗彩瓷器概论》一文中,将“斗彩”做了进一步的说明,阐述其与青花五彩的区别在于斗彩瓷器上的釉下青花起到图案主体框架的构建作用,青花五彩则是将青花单纯地作为一种蓝色色料使用。
明代后期,斗彩瓷器的烧制因为制作成本高、成品率较低,逐渐没落的御窑体系已经无法支撑其大量烧造,斗彩瓷器的制造在明代末期走向了衰落。到了清代,社会稳定之后经济发展迅速,瓷器烧造多样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清代皇帝崇尚仿古,作为彩瓷烧造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品种,质精品良的明代成化斗彩瓷器受到了清朝历代帝王的垂青。
(二)国内外成化斗彩瓷器收藏状况
成化斗彩瓷器因其烧造难度高、绘制工艺复杂、成品率低等特点,虽然烧造量十分庞大,但成品存世数量极少,十分珍贵。目前国内外馆藏的成化斗彩瓷器大多数为宫廷旧藏以及传世品,国内大部分集中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外收藏的明成化斗彩瓷器大多数是由于近代几次侵华战争而外流,集中分布于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博物馆内。除了传世品的收藏之外,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也收藏着大批的残器、残片以及可复原器。目前国内外馆藏成化斗彩瓷器(包含景德镇藏复原器)共有余件。
明清时期的皇宫用瓷标准极为严苛,御窑厂烧造的器物中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拣选进入皇宫。其余的落选品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绘制或烧造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釉面剥落、粘渣或变形的器物;第二类是制作完成的成品,但在釉色、彩绘、形制等标准上不够完美,导致其没有通过拣选标准的器物;第三类是当时的工匠为了保证能有足够多的同类型器物以供拣选,而制造出的备用品。这三类落选品的数量要远远超过进贡至皇宫的瓷器数量。
在景德镇两次发掘集中出土的成化官窑遗存中,存在许多的斗彩半成品,这对于明代成化时期斗彩瓷器的绘制步骤及技法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部分出土的斗彩半成品,较完整者得到修复,除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外,还零星分布于景德镇中陶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地进行展览,而大多数半成品残片由于残片数量巨大且较为碎小,无法进行拼对复原。
三、明成化斗彩瓷器的特征与成因
(一)成化斗彩瓷器造型及装饰研究
成化斗彩无大器,常见器型有罐、瓶、盒、碗、盘、杯、碟等。在国内外现有的馆藏成化斗彩瓷器中,通高最高者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宝相花纹盖罐,高度约19.7厘米;口径最大的碗是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成化斗彩莲托八吉祥碗(复原器)和斗彩开光瑞果纹碗(复原器),其口径22.9厘米;在成化斗彩瓷器的常见器型中,高足杯的高度在6.8厘米至7.7厘米之间;杯的口径在7至9厘米之间;盘的口径在16至18厘米之间;罐的高度在8至13厘米左右。成化斗彩瓷器精致小巧,胎体轻薄,胎质细腻且在造型上来说,无论器型是何种,其整体都呈现出一种温润圆滑的器型走向风格,也表达出其恬静、淡雅的审美风格。
目前可见的成化官窑斗彩罐依据大小不同可分为七种尺寸,按照样式不同则可以分为深腹高罐和扁腹矮罐两式。成化官窑斗彩杯的类型因其样式不同而分为四种:缸杯、莲子杯、铃铛杯和高足杯。缸杯为敞口斜直腹杯,口大底小,底部为隐圈足,其因形似一个大口的浅缸而得名。著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则是该种形制;莲子杯为直口斜曲腹圈足杯,体量较小,形似莲子。
(二)成化斗彩瓷器特征的成因
首先,成化斗彩瓷器出现的如此繁荣盛况与御窑厂的发展脱不开干系。自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元代景德镇浮梁磁局的基础上继承并改制设立御窑厂以来,明代的御用瓷器烧制便有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及技术支持保障。同时,朝廷在设立御窑厂的同时派出了专门的官员负责御窑厂瓷器的烧制。
这位督陶官直接参与御窑厂瓷器的烧制与拣选,同时对于上供至皇宫的所有瓷器负责任。在这样的体制之下,御窑瓷器得到了皇家的认可与发展,拥有十分优良的制作环境。
俗话说“成化无大器”,成化斗彩瓷器以其小巧玲珑而著名。若将宣德瓷器形容成是大气恢宏的厅堂展陈之器,那么成化斗彩瓷器则是把玩于掌中的秀丽玩物。其两朝仅相隔二、三十年,而成化瓷器与永宣瓷器风格大相径庭,展示更多的是一种偏向于柔和的“女性美”。这种风格的改变与明宪宗成化皇帝本人的生活、情感经历与喜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成化皇帝名朱见深,庙号宪宗,年号成化,是明代的第八位皇帝。朱见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两岁时则被立为太子。正统十四年,明英宗第四次北伐之时因情报失灵兵败瓦剌,史称“土木之变”。这次事变之后,英宗被俘,朱见深的叔父朱祁钰继帝位,改年号为景泰。景泰三年,景泰皇帝朱祁钰废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将朱见深废为沂王。
结语:
成化斗彩瓷器作为明代彩瓷产品的代表之作,因其制作精美、技艺高超、风格独特等
特征而得到了后世的追捧与仿造。同时,成化斗彩瓷器的制作流程复杂、成品率低,传世
品少,因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也在工艺上对我国的彩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成化斗彩独创出釉下青花双线勾勒的描绘方法,同时在继承传统的釉上彩瓷绘制纹样的基础上加以文人画的绘制技巧,使浓重的釉上彩与淡雅的釉下青花相碰撞,产生一种互相映衬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