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下午茶五

苏东坡的下午茶(五)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苏东坡传》《苏东坡新传》《苏东坡的下午茶》《苏东坡的朋友圈》《苏东坡传:用爱和欢喜的方式过一生》《苏东坡传: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传: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评传》《苏东坡传》《作个闲人:苏东坡的治愈主义》《宋茶》《幸会!苏东坡》《心安即是归处》《正是橙黄橘绿时》《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

特别说明:以下内容来自推荐书籍。

李开周先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苏东坡买房》,是替苏东坡算经济账的,账目细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细读:

苏东坡正式迈上仕途——去陕西凤翔做签书判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那时候,苏东坡才25岁。此时,苏东坡每月薪水20贯,此外还有亩的职田。

所谓职田,就是朝廷为了让地方官衣食无忧,专门划拨给他们的耕地。把亩职田出租给佃户,每年收租在贯左右。把薪水和职田加起来,苏东坡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贯,这个收入水平在北宋是很高的,意味着他存上8年积蓄,就能在京城买一所花园住宅。

但是苏东坡没有买房,他和他的妻子王弗、儿子苏迈借住在凤翔府学,直到三年以后调离凤翔。苏东坡为什么不买房?因为他把自己的收入都用来替父亲还债了。

宋仁宗熙宁四年,苏东坡被调到杭州任通判,月薪涨到0贯,职田增加到亩,年收入在1贯左右,稍微攒上几年钱,买房是不成问题的。可是苏东坡仍然没有买房,不是不想买,是钱不够。年收入那么高,为什么钱不够?因为他的开销太大。

再后来,苏东坡去密州做官,薪水又涨了一次,年收入已经超过了贯,还是没有买房。这时候他已经还清了父亲欠的债,积蓄也相当可观,但他似乎对房子的兴趣不大,总是把钱花在他认为更需要的地方。比如说有一年密州闹瘟疫,穷苦百姓没钱买药,苏东坡捐出50两黄金,在密州城里建了好几所福利院,免费给百姓治病。

苏东坡最窘迫的时候,他规定:每天花销不能超过一百五十文。按照当时的物价,相当于我们现在数十元人民币。具体是这么操作的:每个月的月初,苏东坡就拿出四千五百文钱,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一天用一份。若是哪天有节余,就存进一个大竹筒做的存钱罐里,留着招待客人。

《东坡志林》载:“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就是一杯酒,一块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三倍于此),可损不可增。”

三、起步即巅峰

苏东坡的人生,跟历史上其他文人不大一样,并没有苦兮兮的漫长的公务员考试之苦,其才华横溢,起步即巅峰。

苏轼(东坡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给自己起的号,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叫他苏轼)凭借《刑赏忠厚之至论》《御试制科策》两篇高分作文登上北宋政坛。他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根据《孔融传》杜撰典故,被欧阳修点为第二名。他在《御试制科策》中,提出了“以不生不息之财,养不耕不战之兵”的边疆对策,考中第三等。

第三等是什么水平?熊逸老师指出,在宋代,第一等和第二等都是虚设的等级,第三等才是实际上的第一等。北宋开国以来,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考到第三等,所以苏轼的这个成绩算是破了当时的纪录。

我们顺便说说宋代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嘉祐元年(公元)八月,苏轼、苏辙兄弟参加了开封府在景德寺举行的乡试,因为是秋天举行,所以也叫秋闱,又称解试。哥俩都轻轻松松中举,苏轼名列第二。

嘉祐二年(公元年),苏轼、苏辙哥俩参加省试,也就是礼部试。礼部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也称省试,后世称会试。

礼部试三年考一回,中间加塞考试的就叫“加恩科”。礼部试一般安排在二三月进行,所以又称“春试”,也叫“春闱”。省试和解试的时间、场次、内容是一样的,但是难度翻倍,省试合格称贡士。贡士经过殿试关即成为进士。在宋代,只要是参加科举府试的考生,无论考中与否,统称为“秀才”。只有通过了乡试的人,才能称为“举人”。

最后一关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总体来讲,解试是初选,省试最关键,殿试走形式。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

宋代科举最重进士科,考诗、赋、策、论,试题多出于经、史、子等典籍,要求举子既要能读,又要会写。应举的士子,“日夜孜孜,专以赋、诗、论、策为事”。

我们还是重点说说苏轼、苏辙哥俩的这次省试,因为这次省试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省试十分隆重。天下举人皆到京城应试,一起受皇上接见,总数不下三千人,被称为“群见”。

嘉祐二年(公元年)正月初六,苏轼和苏辙进场。除了他们,还有章惇、章衡、张载、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王韶……其中,曾巩和曾布是兄弟,章衡和章惇是叔侄。章衡是叔叔,但是年龄比章惇小。

我们再来看科考名目,明经科是专门研究经典的,明法科是专门研究法学的,加恩科是格外开恩录取的。此外还有一个“制科”,已经做官的可以考,普通举子也可以考,只要是重臣举荐过来的,都可以参加考试,主考官是皇帝。制科是不定期举行的,皇帝下诏就行。苏轼、苏辙哥俩考中进士后,过了三四年,都参加过制科考试。

苏轼参加省试被点为第二名,其实他有机会得第一名的,这跟主考官欧阳修有关。欧阳修看到苏轼的卷子,觉得不错,认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就犹豫要不要点为第一名。万一把这份考卷点了头名,发现真的是曾巩,就有徇私的嫌疑。欧阳修犹豫再三,把这份试卷放到第二名。结果,这份试卷不是曾巩写的,是苏轼写的。就这样,苏轼和第一名失之交臂。

欧阳修后来找出苏轼的文章一读,惊叹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这次省试,苏轼还留下一个典故:“当尧之时,皋陶[gāoyáo]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yòu]之三。”梅尧臣判卷的时候,死活想不起出自哪个典故。后来,苏轼入朝做官,梅尧臣问苏轼:“你那个皋陶杀之三、尧宥之三的出自哪个典故?”

苏轼回答:“在《三国志》的《孔融传注》中。”

梅尧臣查来查去还是找不到出处,苏轼这才解释说:“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zhēnfú]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孔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后汉书·孔融传》原文:“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与,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苏轼的这个典故,显然也是他自己想当然耳。这让饱读诗书的欧阳修、梅尧臣惊叹不已!

这次科举,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惇、章衡均考中进士,但是章惇一看小叔叔章衡考上了状元,自己屈居其下,扔掉敕诰回老家了。又过了两年,嘉祐四年(公元年),章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名列第一甲第五名,开封府试第一名。

章惇就是这么有性格,人长得也好看,又有才,喜欢搞服气辟谷,瘦瘦的,显得特别仙风道骨。他开始和苏轼是朋友,后又称为苏轼的仇人,对苏轼进行大肆打击。

唐宋八大家,这次上榜的有三个:苏轼、苏辙、曾巩。

苏轼的老父亲苏洵就非常感慨:“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未完,后续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46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