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器之名来源于一位皇帝自晋代开始制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玲珑瓷青花瓷

在琳琅满目的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净的青花瓷,明净剔透的青花玲珑瓷,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幽静雅致的青花影青瓷,古朴清丽的古彩瓷,万紫千红的新彩瓷,明丽隽秀的窑彩瓷,别开生面的综合装饰瓷等。这些珍贵的名瓷,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瓷国之瑰宝。

景德镇瓷器的起源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到了公元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

如果说,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唐朝之前的景瓷生产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之后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充足的瓷器实物证明了。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形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

“取名”主人公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好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而当时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影青瓷)这时更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

谈起它名字的由来,还要与我们的一位皇帝有关。在历史上但凡哪个皇帝御驾亲征也好,微服私访或者巡游也好,只要是曾经皇上亲笔赐名或者提名的地方,那就是祖上修来的福啊,经久不衰,不管卖什么,总是会百年畅销。乾隆皇帝就特别爱干这个事。

当然今天的主人公并不是乾隆,而是宋真宗赵桓,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在他在位的二十五年里,早期的作为比较有种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感觉,比较得到认可。任人唯贤,不拘小格重用人才。

但是可能命中性格比较软弱或者追求平和,在年与辽对抗中,虽然御驾亲征,但宋真宗最后还是签订了澶渊之盟。每年向辽进贡大量的金银布匹来获得大宋的一时安稳祥和。到了晚年,历史上可考的就是宋真宗不再过问朝事,他开始广建宫观,热衷于封禅之事,朝政都让刘皇后控制。再数他做过的大放异彩的一件事,无疑就是景德镇了。

名称由来

由于景德镇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景德年间(公元-年),真宗皇帝因对这种瓷器表睐有加,而把自己的年号赐给该瓷器的原产地,从此新平镇改名为景德镇。“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沿用至今,到现在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

这件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系》中说得很清楚。但在公元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事频起,北方诸名窑相继陷落。宋室南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在瓷业生产上集南北名窑之大成,工艺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业陶都会。

据蒋祈所著的《陶记》称,当时的景德镇有窑余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胜景。南宋文学家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中就有“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记载。当时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所以有“琼玖”、“饶玉”的美称。在品种方面,有日用瓷、化妆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纹生动清晰,质量很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31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