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即寻佛,十牛图颂并序经典而玄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经典故事,自然也有着很多特别的象征意义。

在佛教中,牛,竟然还代表禅心佛性。

南宋廓庵禅师所作的《十牛图颂并序》用十张清新简洁的图画,描述了一个小童子从找牛到得牛,然后牧牛回家,最后人牛俱忘的过程。

画作的前面都很“正常”,要么是小童子拨草寻牛,要么是牧牛归家,都是普通的尘俗光景。可是到了第八张图突然就“不正常”了,整个画面就是一个圆圈。而第十张图,小童子和牛都没了,出现的是一个背着行囊袒露上身的老僧,看样子即是著名的布袋和尚——弥勒佛。

由此可见,画的主题根本就不是牛,而是禅意和佛法。

十张图的标题分别是:

第一:寻牛;第二:见迹;第三:见牛;第四:得牛;第五:牧牛;第六:骑牛归家;第七:忘牛存人;第八:人牛俱忘;第九:返本还源;第十:入廛垂手。

每一幅图画旁边都有点化人心的禅门偈颂,令这十张简单的图画平添了很多神秘的含义,仿佛深刻感悟这十张图画,便能领悟到微妙佛门法旨。

例如,第一图“寻牛”的注解是这样的:

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家山渐远,歧路俄差。得失炽然,是非锋起。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这哪里是去寻牛,分明是萌动了追寻佛法的念头。诸如此类,整幅画作都弥漫着禅宗的机锋话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图的标题,名为“入廛垂手”。

这里,廛(chán),是指人家的房地,表面上看是指人和牛都回到家中,安顿好。而“廛”字的发音同“禅”,显然,这是暗示寻找一头牛的最终结果是证悟禅心。

所以到了这最末一图,小童子也没了,牛也没了,变成了一个弥勒佛,你说他是小童子所化也可,就算说他是那只牛所化也无不可,这正是人牛两忘之后的境界。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偏偏要以牛来比喻佛法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牛的一个特殊天性:牵牛鼻。

牛,这种动物身躯巨大,最以力量见长,人力完全无法对抗,而且吃起草来又很难找到,可是一旦人找到牛,并牵住牛鼻子的缰绳,牛就会变得异常驯服,顺从人的意志行动。尽管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最后反倒是弱势的人控制了强势的牛。

显然,可以用“牵牛鼻”来比喻寻求佛法必须要得其要领。当得到佛法的要领,一切都会变得自然而然。

在宋代佛教书籍《景德传灯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猎户石巩追随马祖禅师学习佛法。一天,石巩正在厨房中干活,马祖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说“牧牛”,马祖又问怎么牧这头牛?他说,如果牛钻进草丛里,就牵着牛鼻子把它拽出来。马祖道:你是真的牧牛。

从这个佛教故事更能看出,佛家常以“牧牛”来比喻驾驭自身心性。

众所周知,佛教有一道著名的咒语——六字真言,也称“六字大明咒”或“观世音菩萨心咒”,据说拥有无比神奇的力量。

梵文写作:

汉字及发音是:唵(o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ōng)。

请特别留意最后一个“吽”字,尽管和其他五个字一样是个神秘无解的咒语用字,其中却暗含一个“牛”字,而其发音又近似于牛吼。牛,在此有了殊胜妙义。

由此可见,牛与佛法之间一直有着不解之缘。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99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