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文图
滕王阁真的是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刚看了中国传统乐器的介绍,又来到八大名窑瓷器的展览。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自唐以来,中国瓷器便随丝绸之路销往海外,赢得无尽的荣誉。
时光荏苒,瓷文化在历朝历代都是一颗难掩光芒的明珠。大清的乾隆皇帝,那可是个瓷器迷,他曾经写诗赞叹曰:白云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历经数千年文化的洗礼,脱胎于陶器的瓷器文化,在中华大地不断绽放光华。继唐代“南青北白”格局之后,宋代把中国瓷器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新的窑口和品类如涌泉般出现。
此后,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八大窑系,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貌,被称为“八大名窑”,这八大名窑就是:汝窑、官窑、哥窑、定窑、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和耀州窑。
汝窑,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因产于河南汝州而得名,汝瓷位居八大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独具风采,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
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窑烧制的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随着金灭北宋而消亡。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作品极少,。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流传到今天的真品已不足百件,已知的仅67件半,其中台北故宫21件,北京故宫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还有在中国内地零散的两件以及某博物馆里的半件。
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10家。年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以万美元成交。之后,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汝窑三牺尊更是创下万港元的天价。
香港苏富比年4月4日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亿港元成交,刷新了宋瓷的拍卖纪录。
官窑,是南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
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哥窑是北宋宫廷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其烧制遗址至今尚未确定。明代陆深的《春风堂随笔》中提到:“哥窑,浅白见纹,号百圾碎。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较细者谓之“百圾碎”。
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全世界现存唯一孤品一件“北宋牡丹三彩洗哥窑”。
此件哥窑,难得一见的神秘的古典作品,在哥窑瓷这个狭小天地里,犹如‘真龙天子’再现。
定窑是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到20世纪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进入了复苏期。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历尽艰辛,通过上百次研究实验,在仿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制成功了仿古、美术、日常三大系列工艺产品多种,产品在国内展出屡屡获奖,产品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釉色较为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尤以白釉最为出名。
赋予创造性的磁州窑匠,在宋、金、元时代共创造了三十多种装饰陶瓷技法,如:"白地刻画"、"铁锈花"、"珍珠地"、"白地褐彩"、"白剔花"、"黑釉剔花"、"芘纹刻画"等等。
简直可以说集陶瓷装饰方法之大成,影响着后世。特别是黑绘白地黑花寥寥数笔写出个图形,生动无比。形成了独特的有规无束刚劲豪放,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在表现题材上,世俗所见、花鸟鱼虫、龙凤鹿马、市侩景物、童叟仕宦、诗歌词赋、儿歌词曲无所不绘,真可谓是一部历史民俗图像。
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有两点:其一是白地黑褐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文学作品作为纹饰,这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现藏于广州博物馆的北宋磁州窑“枕赋”铭长方形枕,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元磁州窑白地赫彩西游记方形枕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磁州窑的制品构图严谨,典雅古朴,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为研究这个时期的民间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傍晚时分,晚霞映射出一片金色池塘。劳累了一天的牛踩踏着土埂走进池塘泥水中浸泡身体,将一天的劳累和辛苦轻松释放。此刻,池塘土埂外的万千蚯蚓努力地向池塘里奔爬,金色的大蚯蚓拱泥钻向牛身,因为牛粪是蚯蚓最喜爱的食物。牛的到来使整个池塘显得生机勃勃。成群的鱼受到惊吓聚集在牛身后的水面翻滚,激起一团银白的水珠,沿着池塘土埂周边,挂满一摞摞蓝色的青蛙卵,池底污泥在斜阳中泛着金色,散落的鱼卵在泥水中沉沉浮浮.........这就是对北宋钧窑笔洗的描绘。
钧窑,是在建窑和耀州窑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建窑,燿州窑,钧窑,作为中国传统瓷文化正宗,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至今。放大镜观察,蚯蚓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还有牛血纹,血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重威严等等,难以一一叙述。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能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于是各地群相仿效,窑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领。至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考古窑口不计其数,因都未见过这批北宋官造钧瓷,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了。
现在临到说说景德镇窑了。
景德镇窑创烧于五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窑址在江西的景德镇。他实际上是由多个窑口组成,所以又称景德镇窑系。
北宋景德年间,真宗皇帝来到当时的昌南镇督造瓷器,要求器底写上“景德年制”字样。由于瓷器光致茂美,天下都称景德镇瓷器,从此,景德镇瓷器逐渐为人们所熟悉,而原来的昌南镇则慢慢被人淡忘。
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早已“假玉器”的美称名冠天下,并创造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玲珑、高温色釉等精巧绝伦的名瓷,因此,景德镇被称为瓷都,瓷器的代名词。
我走中国的时候来到瓷都,我走在静静流淌的昌江岸边,千年的江水,承载了一代又一代瓷都人的梦。
在景德镇的近十天里,我接触了清华学子、青年瓷绘大师马耀光,《中国瓷都》副主编刘长喜,老一辈瓷工胡春亮,青年陶艺师胡志华等等。
在胡志华的工作室,我见到了美人醉,那是倾注了胡家三代人心血的美人醉,这个美人醉和宋代钧窑的窑变何等的相似,一致我离开胡家好多天还念念不忘。
胡家赠送给了我两件美人醉,我走中国一直带着它们,我要把景德镇的文化、青艺窑的文化、美人醉的文化传遍天下。
最后就要说耀州窑了。
耀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宋代六大窑系”中的一个窑系,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且为朝廷烧造“贡瓷”。金代延续北宋时期继续发展,元代开始转型,走向没落,经明代、清代,终于民国。
乍视夏鼎商彝存,抚之体轻坚逾珉。其响清越如泗滨,乃悟陶器成神甄。
瓷器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生活器物,他更是岁月的折射、文化的表达,他根植于中华文化,经炉火锤炼,终开出出尘之花。
中国瓷器的美名,有如馨香之风,越山涉川,漂洋过海,誉满全球。
(近水,名杨评号近水,安徽颍上人,曾经就读于安徽师大、深圳大学、清华大学,中文、新闻、书画创作、艺术品鉴定专业,作家、诗人、书法家、旅行家、艺术品鉴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