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语新说从另一角度看王锡良

脸部白癜风能根治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200113/7749244.html

编者按:由景德镇三宝国际陶瓷文化智库中心《景德镇陶瓷城市会客厅》和景德德画院、吴昊说瓷文化工作室联合向社会推出的《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百家讲坛》第二讲《宣讲王锡良对当代制瓷人意义何

王璜、潘凯声做客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百家讲坛》。

王璜,王锡良儿子、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文化部授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大师;潘凯声王锡良认可的弟子、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主持:柯和根、吴昊、西门亚军。柯和根、吴昊第一讲已作介绍,文中不再重叙;西门亚军,上海人,中国美协会员,陶瓷艺术家、景德镇“景漂”代表人物之一。

王锡良,景德镇甚至全国陶瓷界公认的代表人物之一。日常,求见或向王锡良老师讨字的人很多,制瓷人均以见到王锡良或与他合影为荣。由于王锡良在行业内的影响,各媒体对他宣传也不少,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百家讲坛年请王锡良做了一次专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谈这个话题?目的是什么?

我们通过王锡良最身边的人讲王锡良生活、创作、产品风格,讲他的人生历程,在当下陶瓷市场低迷下,想告诉当下一些陶瓷艺术从艺人员“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王锡良有今天举世公认的成就也不是一天取得的,在他从艺道路上,有过迷茫,甚至生产过“放弃”念想,那么,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又是什么让他在一行业中脱颖而出,最后是什么原因让他走向艺术高峰?

这些,都值得我每个陶瓷艺术品创作从艺人员去思考,去学习----

以下,是第二次讲坛整理的内容,敬请广大陶瓷爱好者批评指正。

一、我们三个主持对王锡良陶瓷艺术人生一致的评价。

王锡良年1月生于江西景德镇,原籍安徽黟县,今年岁,从艺90年。他是中国(景德镇)陶瓷绘画界百年传统的代表人物,他师承“珠山八友”之中的王大凡,却在现当代中国(景德镇)陶瓷绘画历史上,继王琦、王大凡等为代表的“珠山八友”后,树起了陶瓷界的另一座丰碑。

主持人说,景德镇地方不大,但是在陶瓷行业流派(山头)却很多,他们各有特长,互不服谁,独占一派。如果说,要在景德镇陶瓷界推举一个“共主”,那么,非王老爷子(王锡良)莫属。

二、主持人问王璜:在王锡良儿女眼中,他是个什么人,你们子女如何评价自己父亲一生?

王璜说,我父亲王锡良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甚至很纯粹的手艺人,他一生只做一件事,陶瓷绘画和创作;生活中很多事情,他都不懂,有时就连最简单的“开煤气灶、炒一盘蛋炒饭之类,他都不会。他一生精力就用在他陶瓷绘画上。除了画好瓷器,业余看书学习,其他事情想得很少,甚至不去想。用王锡良自己的话说,“我只是个手艺人,把自己手艺做好,就是最大追求。没有想到去出名。”“也没有想到自己这样出名。”

此事如何去解释?

用现在一句流行话说,“天道酬勤”,这也许是上苍对他的厚报。

三、王锡良小时,他的家庭没有陶瓷背景。他的从业经历,和当下很多年轻人差不多,有时不如他们。主持人说,我想问王璜老师,他是如何走上陶瓷艺术创作之路?

王璜说,他最大的幸运是人生从艺第一步,便遇到一个好的老师,为他一生从艺生涯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1)王锡良老家在安徽大山中黟县,因为家穷,父亲14岁便来景德镇谋生,选择了选瓷工种。王锡良一生只进了四年私塾,13岁辍学离开学堂,被父亲安排到自己叔叔王大凡手上学徒。

王大凡对自己弟子,都是一笔一划,从线条开始,对王锡良教育,则是因材施教,放养式,出题,让王锡良自己去发挥。一度,王锡良看到自己师兄个个画得比自己好,曾经萌发出“弃学”的念头。他找到自己叔叔王大凡,说自己“这碗饭端不下去。”他叔叔王大凡告诉他,“你的师兄曾福庆画得虽好,但是超不过我。你不同,你目前虽然不如他,但是你坚持下去,今后一定可以超过他,比他有成就。”

王锡良说,就是因为自己师傅,也就是自己叔叔对自己说的这句话,“自己才坚持下来,才有今天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王大凡的观点。他的大弟子年轻时虽然画得很好,但是到后来,就远不如王锡良。大家现在还能记起这个人,是因为他有个师徒王锡良。

2)王大凡除了对自己侄子王锡良因材施教,充分开发、挖崛对方艺术潜能之后,另外,给了王锡良二件最宝贵的东西,让他终生受益,并改变了一生。这二件东西,一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白天画画,晚上休息。这一习惯,影响了王锡良一生。二是,读书学习。王锡良向王大凡学徒时,吃住都在王大凡家。王大凡白天工作,晚上休息。晚上时间干什么?则跟王锡良他们讲故事,把自己画的或收集的画册,给王锡良他们看。

王璜说,“王大凡这种带徒方式,白天实践,晚上学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给我父亲打下一个坚实基础。王锡良学习与思考习惯就是这个时期养成的。”

三、主持人问王璜,王锡良人生第一跳是什么时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或者说,遇到什么大的机遇?

王璜说,王锡良能成为王锡良,使自己从传统走出来,与同时代的陶瓷人拉开距离,有人说是因为他写生;其实在写生的背后,还有一个惊天故事。这个故事,让年轻的王锡良在当时制瓷高手如云的景德镇脱颖而出,也改变了陶瓷创作方向,奠定他在今后陶瓷界的地位。

事情是这样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装饰,规定需要来自景德镇的瓷器。当然传统的不在此系列。要创作新时代的作品,反映新时代作品到底是什么,当时相关部门在全国大中专院校、画界、瓷界征稿。参与的人很多,不乏当时画界成名人物,但是他们当时都没有选上,相反王锡良画的小型张纸画稿《井岗山》却入围。

习惯于传统绘画的王锡良,如何画好《井岗山》,他只有到井岗山去画生。从此他写生,便一发不可收拾。王锡良作品中符号化松、石,就是他从黄山写生后,加工创作来的。王锡良唯一对外公开承认的弟子,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潘凯声就是在这一时期认识王锡良的。潘凯声说,“由于认识了王锡良,他从艺道路中,从此走上写生道路。因为写生,也改变了自己,走出自己一条创作之路---”

四、主持人问,王老(王锡良)一生创作多少作品,你知道吗?

王璜:我父亲王锡良说,他一生作品(含外面应酬之作)不出一千件;精品更少。当前市场上“流转”的王锡良作品,大部分是假的。这种假,很拙劣。

五、主持人问,如何鉴定王老(王锡良)作品真假?

当前市场上“流转”的王锡良作品,大部分是假的。这种假,很拙劣。主要有三:一种“按书仿,”但是,王璜说,“他和自己妹妹王秋霞出版自己父亲作品时,往往留一手。王锡良画的作品,大多不超过五十乘五十,超过,大多都是假的;另一种,是“按书图式拼凑的,这个,读过王锡良作品集的人,也容易判别出真假”;第三是,“仿王锡良创作风格,随意画的。这种,了解王锡良创作风格的人,都容易识别。”最难鉴定的,是王锡良早期作品,但是,王锡良对他儿子王璜说,“边角繁杂的写上他名字的作品,都不是他画的作品。”

六、主持人,你们俩位你王锡良艺术作品风格如何评价?

王璜说,王锡良一生的艺术风格特征,可以用“古朴、淡雅、俊秀”来概括。他的从艺一生,分为四个时期,作品特征也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学徒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二十年,画的是传统人物为主。第二阶段,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创作内容,从人物到山水。在这一阶段,他没有居于画本,而是注重实践,以自然为师,以生活为师,溶入生活,溶入大自然,写生居多,这一阶段,也是他创作风格形成阶段;第三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上世纪末,这一阶段,也是他艺术走向成熟期,同时,也是他创作精品最多时期;第四阶段,本世纪初一一一这个阶段从以前的“繁”向“简”发展,童趣更浓。

从以上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王锡良陶瓷艺术的形成,不是来自西方所谓的古典派、近现代派、超形实派,后现代派等,而是根植本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是由于他根植于中国传统,他的画有根,有群众基础,为社会各界广泛接受。

七、王锡良,在生活上是一个非常简朴的人,也是生活非常低调的人。柯和根说,我认识王老,不是在景德镇认识的,而是通过外来艺术大家间接认识的。他们这些人在各自领域非常有成就,但是,到景德镇后,发现他们对王锡良老师的推崇,除了对王老肃然起敬外,同时因为行业有了王老这种人,产生一种职业自豪感。

吴昊说,自古道,文如其人,画人如其。王锡良的陶瓷绘画在行业内,不仅造旨高,其人品,更是大家学习楷模;他一生没有任何绯闻,夫人卧房后,医院守了他六年,子女在他教育下,本份做人;他对来者、有求者,不论是熟悉还是不熟悉都是热情相待,目送他离去,这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清流,更是一种榜样的力量。

八、主持人问王璜,你从是教育多年,后又从事陶瓷艺术品创作,你认为,景德镇能出第二个王锡良吗?

王璜说,他父亲王锡良是一个时代产物,不可复制,这个时代不可能再出第二个王锡良,但是,通过这次讲坛,再现一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另一外,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自古道,“学我者死”,“我们制瓷人一味复制王锡良作品,就是王锡良和他的家人不追究,自己再努力,也走不出王锡良影子,永远超越不了王锡良。”今天,我们举办这样一次讲坛,就是希请制瓷人和陶瓷爱好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王锡良,学习王锡良一生坚守和守望,在坚持中不断归零,不断突破自己的精神。

九、主持人最后总结说,王锡良不是神,是人,而且也是一个普通人。只要我们制瓷人不断坚守,不断创新,“江山代有人才出”,说不定,你我就成了第二个陶瓷界丰碑,成为新时代下一个“王锡良式的人物”。

本论坛,只代表自己观点,谢谢大家!下期讲坛内容,我们将提前公布,希望大家及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2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