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贵族宴饮之间的活动,宋代宴射礼的

宴射礼,亦称燕射礼、?射礼。先秦时,宴射礼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在行燕礼之后举行的射礼。

两周时期,宴射礼逐步礼制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社会中上层时有举行宴射礼。宋代时,宴射礼迎来了鼎盛时期。

01宋代宴射礼演变历程

两周时期,宴射礼出现并完成礼仪化。从秦汉到五代,宴射礼虽时有举行,但从未纳入到国家礼典中,其礼仪性质逐渐减弱,娱乐性质逐渐增强,主要作为燕饮之间的休闲活动。

宋代时,宴射礼迎来了其发展的顶峰,举行了至少数百次,尤以北宋初期太祖、太宗、真宗朝为盛,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及徽宗朝继续施行。

徽宗朝时,宴射礼正式纳入到国家礼典中。南宋时,宴射礼迎来短暂复兴,但随后逐渐走向消亡。

02(一)宋以前宴射礼概况

两周时期,宴射礼开始出现和实行,并逐渐完成礼仪化。宾之初诞》记载了贵族在燕饮中行射礼之事:“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

汉时期,《仪礼》《礼记》和《周礼》相继整理完成,奠定了中国古代礼制的蓝本。

“三礼”对殷商、两周以来的射礼进行记录与总结,同时也对两周射礼进行一些取舍,确立了射礼的释义、分类和程序,它是两周射礼的延续、传承和再发展,但文献中几无汉代宴射礼施行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东晋、北魏、东魏和北齐,均实行过燕射。东晋、北魏时期,华林园成为主要的宴射地点。《晋书》记载了晋武帝在华林园的宴射:“帝于华林园宴射,贞赋诗最美。”

除了皇帝亲自进行的宴射外,《北史》还记载了宗室高孝瑜与诸弟宴射。

在北齐,射礼性质发生了转变。此前的礼书中,射礼均属于“嘉礼”。在此后的《大唐开元礼》《太常因革礼》中,射礼均属于“军礼”。

齐到北宋初期这一阶段,宴射礼的性质随礼典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开始带有更浓的军事意味,此时宴射次数较汉晋时期更多,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宴射辞。

隋唐时,宴射时有举行。唐代时,玄宗开元年间在举行大射礼时常伴随宴射。《大唐开元礼》中也有提及皇帝燕游小射之礼。

五代时,宴射礼亦偶有进行。后晋开运三年二月、四月晋帝石重贵施行宴射。《宋史》记载了李处耘在后周显德二年时在宴会中射箭连续命中,因而受到李继勋的重视。

从魏晋到五代,宴射礼常作为皇帝与宗室、臣僚宴饮间隙时进行的娱乐活动,对于增进君臣间感情有一定作用。

但在这一时期中,宴射礼举行的次数并不多,且并无专门的礼典对宴射礼进行规定,其礼仪性薄弱。

03(二)宋初三朝的宴射礼——盛行时期

宋代时,宴射礼迎来了鼎盛时期,宋初三朝实行的宴射礼次数又为宋代之最。宋初非常强调宴射的实用性,因而该时期是宋代射礼的实用化时期。

宴射在太祖登基不久后就开始举行。《宋史》记载了建隆初太祖登基后,吴越使与南唐使入贡,在后苑宴射。

此后从建隆二年到开宝九年19年内,宋太祖多次在视察军队后到迎春苑、玉津园等皇家园林宴射。

此时,宴射成为展示宋朝强大经济、军事实力的一种方式,在国家交往中的作用开始凸显。开宝八年时,宋太祖怒斥南唐使刘铉,并留下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典故。

此时的宴射成为了加强武备和威慑外邦的手段。九年()时,宋太祖在宴射中对入朝归附的吴越王钱俶给予厚待。

太宗即位后,宴射地点的选择上具有阶段性特点,太平兴国年间太宗,主要在巡幸军事地点后进行宴射,雍熙年间宴射的文学色彩不断增强。

太宗任开封府尹时期,就曾随同太祖在开封府等处宴射。

三年()北伐失利后,宋太宗对于开疆拓土之事热情降低,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崇道重祠上,宴射军事色彩开始逐渐减少。

从这个时期开始,太宗多召近臣于“苑中”宴射,并进行观鱼、赏花、赋诗等娱乐活动,宴射的惯例如赏花钓鱼、观稼、赋诗张乐等逐步确立,相关制度得到完善。

真宗在位时期,举行宴射次数,是宋代诸帝中最多的。真宗担任开封府尹时,其府内即修有射堂,真宗时常在此习射。真宗即位后,于咸平二年()首次宴射。

此次参与宴射的人包括宗室、近臣、武将及内职等,但宴射地点有所不同,宗室于苑中,近臣于府邸,武将在本营,内职于军器库。

此后这种因对象不同而地点不同的宴射情况,开始作为一种惯例在真宗朝继承下来,并在此后的多次宴会中执行。

从真宗景德元年()开始,赐外使玉津园宴射成为定制。《事物纪原》记载“澶渊之盟”后,辽使到宋朝时,宋将石保吉接待其到玉津园宴射。

由此,宋朝正式确立了赐契丹来使宴射这一惯例,虽然皇帝通常不亲赴宴射仪式,但一般都会任命节度使或枢密使负责接待,不仅重视程度高,且赐物丰厚,接待了辽使、高丽使等。

此后每逢真宗生日“承天节”,外使一般都会入贺,宋朝赐其弓矢宴射。此时的宴射礼并非单方面存在于北宋,亦对契丹产生了影响,如真宗曾遣毕仲衍“奉使契丹,宴射连破的。

04(三)北宋中、后期宴射礼——礼制化时期

真宗之后,北宋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六朝,即北宋的中、晚期,随着《太常因革礼》和《政和五礼新仪》的修成。

射礼在宋代完全实现礼制化,因此这一时期是宋代射礼的礼制化时期。

真宗景德元年开始,凡辽使入宋,一般是由宋朝拟定一个“口宣”,即皇帝委派专臣宣布举行“宴射”,以表明宋朝皇帝与辽使的君臣关系。

这些“口宣”一般都出自当朝的翰苑之臣,所以在宋人文集中多有所见。

乾元节是宋仁宗的“圣节”,当年契丹使来贺,赐其在玉津园宴射。此后契丹使入贺仁宗生日,宋朝基本都会安排其宴射,并有相关的“口宣”记载。

北宋中、后期,皇帝对于宴射礼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在礼典修订和现实运用中,宴射礼的地位下降,皇帝很少亲射,其功能逐渐转向接待外使的外交作用上。

这一时期,宴射作为接待外使的制度继续得到完善,宋代伴射使开始从“管军者”中选出。

英宗即位后,行宴射礼的记录非常之少,但在这一时期,射礼制度的建设得到新的发展。

治平二年,《太常因革礼》修成并颁布,其对射礼制度进行了修订,制成了属军礼部分的“皇帝射于射宫”,射礼更趋礼制化。

神宗朝时,宴射进行的次数较少。治平四年神宗即位,契丹使入贺,神宗赐其在都亭驿宴射。

宋使出访辽国时也会参加辽国为其举行的宴射,因而宋朝常会派遣文武兼备的状元之才出使。

神宗朝时,宴射进行的次数减少,在宴射地点和规制上,都有衰落的迹象。在宴射次数上,神宗仅在熙宁三年()和元丰二年()时于琼林苑亲射,此后“不复至矣。”

在宴射地点上,宋初常进行宴射的开封府射堂“继圣堂”(即原先“继照堂”,仁宗朝时改为“继圣堂”)沦为了制造弓箭的场地。

除此之外,神宗朝宴射礼礼仪性薄弱,规制较为松散,如熙宁年间曾出现武将在宴会中不习射的现象。

宋徽宗朝时,宴射记载较少,记载内容主要与赐外使宴射有关。与此同时,徽宗朝射礼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新仪》“皇帝宴射仪”的颁行,标志着北宋独具特色的射礼制度最终形成。

此次修订,赐外使宴射的对象增加了西夏、于阗等国,但史料中并未见其使者来宋时行宴射礼的记载。

05(四)南宋宴射礼——短暂复兴与消亡

南宋建立后,宴射礼在高宗朝时得到恢复,孝宗朝时迎来短暂复兴,光宗朝之后仅剩接待外使的功能。之后随着南宋灭亡,宴射礼最终走向消亡。

高宗朝初年,因两宋之际风云变化,其主要精力着重于巩固自身皇权,稳定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

礼仪制度建设未得到太多重视。宴射礼直到绍兴十四年才被重新启用,当年南宋首次进行宴射。

此次宴射,宋高宗“密赐”金使大量的金银财宝,而这竟也成为南宋接待金使的惯例。在此次宴射后,金使要于玉津园观象而不得。

孝宗之后,鲜有南宋皇帝亲自宴射的记载,射礼总体上走向没落。随着南宋灭亡,宋代宴射礼也走到了尽头。

06结语

宋代宴射礼是宋代历史的反映。北宋初期,面对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和边患不断的现实处境,宴射礼突出了军礼功能,成为宋朝与其它政权交往的方式。

随着宋代政权的巩固,宴射礼开始在外交中崭露头角,宴射礼逐渐摆脱军礼功能,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18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