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石榴结籽心连心
——壤塘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侧记
无论是一个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农家牧户生产生活改善,从宏观到细微,从经济到民生,团结和发展两大主题始终同频共振、息息相关。
夏日的壤塘县,天高云淡,牧歌悠扬。美丽的藏式新居鳞次栉比,一条条宽阔整洁的公路像丝带一样连着牧家,各民族和谐共处、携手并肩、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画面随处可见……
近年来,壤塘县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始终坚持以发展助推团结、以团结带动发展,民生发展稳中向好,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呵护壤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幸福。
守望相助同心同向
构筑民族团结进步“连心桥”
“这么远的山路,下着雪,你们还走路上来,冻坏了吧……”今年三月,壤塘县联系干部深入吾伊乡松得村村民甲尕家中走访,甲尕关切地说道。
三月的壤塘寒意料峭,干部们常常要翻山越岭,骑摩托车、步行才能到达牧民所在的冬牧场。“他们每年都要来几趟,了解家里的情况,想尽办法帮我们解决困难,很感动,就像自己的娃娃一样。”甲尕感激地说。
每年三月是壤塘县的“群众工作月”,全县干部要深入“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与“亲戚”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谋划产业发展、落实惠民政策。干部夜宿农家牧户、牧民拉着干部谈心已是常事;干群一起春耕,一起收获,过年过节干部群众齐聚一堂屡见不鲜……如今,“干部干给群众看、干部带着群众干”是壤塘干群关系最真实的写照。
一件件困难得到解决,一件件诉求得到落实,群众工作全覆盖架起了壤塘干部与群众常来常往、团结奋斗的“连心桥”,爱国爱家的情感不断迸发,民族团结进步向心力更加凝聚。
产业兴旺共同发展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
“以前,以土豆和青稞为主食。现在,我们做饭都以绿色蔬菜为主,换着花样做好吃的饭菜。”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南木达镇村民索斯甲幸福感油然而生,他见证了壤塘县产业发展的蜕变。
壤塘县属半农半牧区,群众普遍以青稞、土豆为主食。近年来,壤塘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遵循“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围绕“粮、油、菜、药、畜”等产业重点,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合理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和生态农牧业,推动壤巴拉高原双低油菜产业园、生态蔬菜产业园、牦牛产业园、林下经济产业园和传统特色农作物产业园建设,构建“5+N”生态产业体系,推动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
蔬菜基地、创业园、“菜园子”从无到有,双低油菜、木耳、香菇等特色作物种植规模由小变大;以家庭牧场、联户牧场为特征的现代畜牧业形态逐步培育壮大,牦牛、中蜂等养殖业拓宽群众致富路。
繁荣产业,共同发展。村民富了,壤塘县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结成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命运共同体。
文化繁荣生活幸福
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成果
在壤塘县藏式陶艺传习所,来自上壤塘乡查卡村的俄尖扎西正在专心地制作泥坯,“我从年开始学习藏陶制作,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陶艺技能。”几年前,俄尖扎西还是放牛娃,而今他已是壤塘县藏式陶艺传习所的优秀学员,依靠销售藏式陶艺品增收致富。
如今,在壤塘,像俄尖扎西一样通过非遗技艺学习改变人生的例子越来越多。为使非遗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使文化“活起来”,壤塘县积极探索深化文化发展与群众增收互促共赢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搭建一条完善的文化产业链,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以文促旅,确保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各民族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沐浴在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中。
为使文化更加繁荣昌盛,壤塘县选择“走出去”,采取“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唐卡为中心,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建成唐卡、藏医、藏陶等46个非遗传习所,并先后在上海金泽镇、深圳瓷爱谷、江西景德镇等地挂牌20个非遗传习基地。非遗传习所全面开花,非遗文化欣欣向荣,壤塘县用好用活这一“窗口”,进一步加强和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彰显了各民族亲如一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精神内涵。
团结聚力促发展,各族儿女共繁荣。如今,壤塘县各族群众情同手足、深度交融、亲如一家,“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时政热点
更多阿坝州时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