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里的中国精神
中国陶瓷艺术是优秀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融注和凝结着中国人的气韵和思想,在上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创作创新基础的陶瓷精神。近年来,陶瓷艺术界举办了许多当代陶瓷艺术展,但展览导向不清晰,引领作用不强,致使一些当代陶艺创作为追求“标新立异”而丢弃了中国陶瓷的精神,一些传统陶瓷创作因过于守旧而难以反映时代精神风貌。
基于此,人民美术出版社特别策划了“陶瓷里的中国精神”专题,邀请五位专家探讨中国陶瓷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本期,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钟莲生教授撰文《“现代陶艺”能引领中国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吗》,文中从问题意识出发,提出现代陶艺在观念、审美、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现代陶艺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此节录文章中的部分内容,并附上全文链接,以飨读者,共探现当代陶艺创作的发展之路。
“现代陶艺”能引领中国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吗?
“现代陶艺”能引领中国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尽管“现代陶艺”借助一股从西方刮过来的“陶艺风”,被贴上了现代、前卫、先锋、时尚和有新鲜感等标签,但这些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艺术,在西方的后现代文化中属于中产阶级的休闲文化,被归于大众艺术的范畴。而在中国,以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为例,它追求的是宫廷气象、士大夫文人的书卷气以及精英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意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气息和风貌。很显然,这两种艺术创作的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
清粉彩开光花鸟双连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现代陶艺”提倡用一种“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创新观念来影响中国陶瓷艺术的创新,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多少有些欠妥。曾经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的要求之严格、工艺之繁复、工匠艺人/皇家御用艺术家参与者之众多、审美要求之苛刻,都是无与伦比的,其在厚重的传统文化中形成的陶瓷艺术文化的含金量也是“现代陶艺”无法相提并论的。更何况,“陶瓷艺术”的创新意识并不比“现代陶艺”少,创作难度并不比“现代陶艺”小,文化品质也并不比“现代陶艺”低。
清三个带盖花瓶和两个开口花瓶美国保罗·盖蒂博物馆藏
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早已建立起庞大的艺术文化生态系统,而“现代陶艺”的艺术文化生态系统还未建立起来。市场的建立,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现代陶艺”想要建立起艺术文化生态系统,就需要“接地气”。而“接地气”最重要的表现是向陶瓷绘画、陶瓷装饰设计靠拢,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只有在文化上接地气了,才可能进一步在市场上接地气,“现代陶艺”的艺术文化生态系统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本文节选自《中国艺术》年第3期
《“现代陶艺”能引领中国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吗》
《中国艺术》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