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要说最强盛的朝代是哪一个,很多人会说自然非唐朝莫属了。因为唐朝有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有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在他们的英明治理下,开创了一个中国特别繁华的时代,但是要说比较弱的朝代,我想很多人会说宋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晚清曾被西方列强打的惨不忍睹,割地、赔款、出卖筑路、开矿特权,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平心而论,清朝也算是一个较强盛的朝代了,它至少有过康乾盛世,而且在古代,八旗子弟的战斗力不容小觑。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有其强盛时期,也都有其衰落时期,但是唯独宋代,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弱势群体的存在,经常受辽和金欺负。虽然宋代商业繁荣,但是其军事力量很弱,尤其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与它的经济实力明显不匹配。
与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的军队的确存在战斗力低下的问题,这与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有很大关系,我们都知道,赵匡胤原本是后周一武将,后来发动陈桥兵变,一袭皇袍加身,他很快就夺取了后周的天下,因此他对武将比较忌惮,生怕自己做过的那一幕,再次降临在自己或子孙后代身上,所以他在取得天下后,就通过“杯酒释兵权”夺了武将的兵权。赵匡胤给了武将很多钱财,使他们可以一生富足无忧,同时,也强化了中央权力,使自己对军队有了绝对的控制权,赵匡胤还大力推行文臣治军,这也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谋取政权,但后果也显而易见,军队缺少能堪大任的将领,兵士也缺少训练,战斗力严重不足。
宋军为改变将领可擅自佣兵的情况,采用更戍法,导致将军和士兵不熟悉,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将士之间缺少情感基础和认同度,这也是军队战斗力低下的一大原因。
宋军战斗力弱,它的骑兵战斗力更弱,而它的主要对手,辽国拥有着比较强大的骑兵力量,宋军不是辽军的对手,这才有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可以说,是整个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的一个缩影,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宋朝军队建设方面的弊端,文官治军,虽然有助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减少武将叛乱的可能,但是也有一个弊端,就是缺少能作战的武将,士兵们也疏于锻炼,军队战斗力下降也就在所难免。
接下来,真珍和大家就具体的聊一聊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战争发生在公元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契丹萧太后和皇帝率大军南下,他们绕开宋朝北方的定州大阵,直奔开封,与宋将李继隆在黄河北岸的澶渊城下对峙,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来到了澶渊。
我们再来看一下双方的状况,此时的契丹大军远道而来,在北方已经碰了几个硬钉子,正处于前面打不过,后面还有追兵的境地。突然一个偶然的机会又出现了,大宋在城头的床子弩射落了辽军主帅萧挞凛,契丹第二天疯狂报复也没有成功。契丹于是下定决心议和,北宋方面寇准等大臣坚持继续打,但同时也有不少议和派,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我们再来看看檀渊之盟的具体的内容,澶渊之盟的内容主要是:北宋每年给银10万,绢20万给契丹,和契丹约为兄弟之国,契丹归还侵占的北宋土地,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在边境进行公平贸易。
澶渊之盟对于宋朝而言,是一个屈辱条约。因为签订澶渊之盟之后,宋朝需要每年向辽进贡一定数量的岁币,对于商业发达的宋朝来说,虽然这些钱并不多,无关痛痒,很容易在商业中赚回来,但是签订这个条约,还是打击到了宋真宗,使他清楚的认识到了宋辽两国军队实力的差距。
澶渊之盟前,战场上的形势,宋是占据有利形势的,因为当时辽军将领萧挞览被杀,辽军是处于孤军深入的状态,士气相当低落,宋军可以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从两面夹击辽军,到时辽军两面受敌,宋军未必会输。在加上宋真宗听从了大臣意见,亲自率兵征讨,士兵士气高涨,完全有战胜的可能。
这时,辽军的高层,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这场战争未了。不过,虽然宋真军御驾亲征,看起来宋军有决一死战的决心和气势,但实际上,从开战之前,宋军就开始举棋不定,不知是战是和,宋军有很多大臣主张求和,甚至一些大臣提议迁都,以求苟安。宋代从宋高祖开始,就对辽进行过几次征伐,但都以失败告终,之后宋朝的皇帝,就都不愿与辽作战了,把对辽作战视为一种梦魇,战略政策也从主动进击转变成了被动防御。宋真宗虽然御驾亲征,但是人也胆小怕事,害怕和辽军打仗。辽军高层萧太后也害怕宋军和辽军拼命,到时候胜负难定,辽军未必能讨得便宜。
在此大环境下,宋朝和辽国开始了心理博弈,萧太后利用宋真宗担心畏敌的心里,开不断的为辽争取利益,使辽的利益最大化,两国经过一番博弈,权衡利弊,这才有了澶渊之盟,表面上看,辽军占尽了宋军便宜,但实际上对双方皆有利,辽国开放了市场,使宋国可以和辽国经商,但是宋需要向辽进贡一定的岁币。
通过澶渊之盟,辽国得到了中原的一些生活用品,布匹以及手工品等,而这些仅靠战争是无法获得的,而宋朝则得到了市场和和平。澶渊之盟让宋国,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战事发生,这也为它商业经济,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宋朝手工业和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首先从条约里面直接的经济利益方面讲,契丹把侵占的土地还给宋朝,北宋给契丹一点钱,貌似吃亏了。但是要注意这些土地原本就应该属于宋朝么?要知道北宋刚刚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战,土地也是继承后周从各个割据势力里面抢的,凭啥你说是你的就是你的呢?所以相当于是花钱买你承认这块土地是我的,也不算吃多大亏!
另外有人说我们不应该承认契丹的地位问题,一个蛮夷,居然约为了兄弟之国。这样说的话看似有理,但我们要抛却一个立场问题,不能偏袒大宋,不能总抱着天朝上国的思想,我们要承认,契丹人也是人,他们也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契丹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是被平等对待的!这样看来,兄弟之国也是辽国拥有强大的骑兵,你承认人家也很优秀,很难吗?
那再看看更大的利益,这次和平条约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宋辽边境有了长久的和平,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还有人说养成了北宋花钱买和平的习惯,但是你要知道强大的汉唐,都有公主去和亲的先例,人家后来都把少数民族打得不落家。你大宋后面长期的怂包,不是这一次条约造成的,是你的兵制(将不识兵)、统治阶层的不思进取造成的。
另外还有个心理问题,宋真宗早就不想打了,都准备南巡了(逃跑的好听点的说法),你说就这样打下去,皇帝不乐意,一帮主和派大臣使绊子,后面的胜败谁说得准,刚好趁着新得的一场大胜,压压谈判筹码多好,要知道后面给金国的数字远远不止这些。
最后容我从宋真宗的角度做个假设的揣测,兵者国之大事,能不打仗就不打仗,打仗最终受苦的也还是老百姓,打仗一次的死伤会造成多少的家破人亡。至于后人骂我懦弱,随他去吧,骂名我承担了,我的子民可以少死一些,另外我也少一点儿。
澶渊之盟后,宋辽结束了敌对状态,开始经商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更是节省了很大一笔战争开支,而宋朝宋向辽进贡的岁币,是远远少于其每年的战争开支的,在加上当时宋的经济商业发展程度要远高于辽,在两国的经贸往来中,宋完全处于优势一方,宋每年付出的那些钱,可以在商业中呈几何倍的赚取回来。
澶渊之盟,虽然对宋来说,是一个屈辱条约,是其军事实力不济导致的恶果,但从长远来看,对宋也有利,给宋带来了百年和平,促进了宋朝商业的繁荣,辽也得到了不少实惠,可以说,这是一个双方共赢的合约。
所以说澶渊之盟是的确花了小钱,办了大事的,也给了辽宋两国的子民带来了福利:和平与贸易!谁真心的想去打仗送死呢,除了战争贩子。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所有内容了,感谢你能看完真珍的这篇文章,你还知道更多关于檀渊之盟的故事吗?欢迎大家在下方给真珍留言评论。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