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之中,自有天地。
聆听人与陶土彼此发现、
相互塑造的动人历程。
纪实书写15位
陶艺名家的创新探索
聆听人与陶土彼此发现、
相互塑造的动人故事。
00:52《生活月刊》创作团队寻访了十多位宝岛知名陶艺家和茶道家,为读者推出新书《陶艺美学录:寻访当代陶艺名家》,纪实书写大家们的心路历程与创新探索,以及各自为陶艺发展做出的贡献。
他们中有的力图用自己的创作还原中国千年陶瓷发展整个脉络,有的从农人到陶人,将自己的生命和整个时代风貌融入陶器……
图:新书插图翻拍
创作团队表示:经过七年多对手工艺领域的个案寻访,决定做一期专题别册,聚焦景德镇。那时,千年瓷都已进入历史拐点,创作者们尝试挣脱传统的重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从冬天到夏天,创作团队三次前往景德镇,在总计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拜访了从全国和世界各地云集瓷都的几十位陶艺家。他们的年龄跨度超过半个世纪,人生与创作风格则更加复杂。正是这些观察与交流,激发了我们对台湾地区陶艺发展的好奇心。景德镇几代陶艺家当时面对的诱惑与困惑,台湾地区的陶艺家们大多也曾经历过。既往如同一面镜子,足以照见前路。
图:新书插图翻拍
年年末,团队踏上海峡彼岸的寻陶之旅。这些陶艺家的经历不同,处境各异,工作室或考究或逼仄,或极简或杂乱,但都将喧嚣隔离在外。或许,什么都比不了黄昏中的一杯茶。守在窑炉前观望火焰的时光,更值得一个人期待一生。我们梳理台湾地区陶艺美学的发展脉络,亦希望透过物质,发现精神之美。
图:插图翻拍
记者推荐
◆日常器皿与时代的美学风格
汝窑、钧窑、郎窑、青花……还原千年的传统之美;瓶、罐、碟、杯……回归生活的日用之道;无论是日常器皿,还是典藏之物,都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生活风貌;每个时代的美学风格,都可以从陶艺作品中得到答案。
图:新书插页翻拍
◆纪实书写宝岛陶艺名家的创新探索,聆听人与陶土彼此发现、相互塑造的动人故事
◆聚焦个性的美学训练,刻画大师的匠心坚守
和原创作团队一起,深入山海之间的窑地,寻访宝岛陶艺名家,聚焦大师的心路历程、创新探索和美学理念;从追索传统、打破规则到融入国际,以陶瓷美学重塑当代生活。
图:新书插图翻拍
精彩书摘
蔡晓芳:瓷韵一脉
图:新书插图翻拍
一、蔡晓芳进门,外套上还携着一股寒气。
他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掏出几个布兜,包裹得严严实实。拆开来,是几只刚烧出的瓷碗。把它们逐个儿托在手上端详,76岁的老人高兴得像个孩子。瓷碗还没全部摆上桌面,他已经忙不迭地喊女儿:“快来看,爸爸今天烧出了什么。”
三年前,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场景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那时秋暑未散,此时已近隆冬。上一回让他兴奋的是青瓷的试片,这一次则是钧窑的小碗。
它们终于全都摆在桌上,碗内一丝丝兔毫绽开,色彩变化丰富而均匀,光彩炫目却沉稳内敛,不失风雅。拈起来,碗身温热,仿佛还留着他的体温。
几十年来,这样的时刻已经成为蔡晓芳向儿女们表达父爱的一种方式。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带些新的礼物给他们,那是刚刚烧出的瓷器或者试片——汝窑的天青、钧窑的绚烂、郎窑的红韵、青花的流转……蔡晓芳总是迫不及待地与孩子们分享他的发现、他的惊喜以及他的那些近乎天真的构想。
图:新书插图翻拍
二、蔡晓芳第一次做钧窑,已是40年前的事情。
他以仿制汝窑著称于世,许多评论者甚至认为,他的汝窑作品在工艺和美学上已经超越宋代。然而,蔡晓芳可以代表汝窑在当代的高度,汝窑却不足以代表他个人的探索。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创立的是一个庞大的陶瓷发展系统——从宋代的汝、官、哥、定、钧、龙泉,到元、明、清的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他所掌握的釉之丰富与全面,前无古人,或许也将后无来者。
年近40岁时,他就已经完成了这些史无前例的工作。绝大多数陶艺家会专注于一种陶瓷的研发,蔡晓芳却野心勃勃地试图还原出中国陶瓷发展的整个脉络。人们聚焦于一个时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