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收藏、学鉴定,了解胎土是非常重要的。
高岭土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发现,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高岭土(又称观音土、白鳝泥、膨土岩、斑脱石、甘土、皂土、陶土、白泥)是一种含铝的硅酸盐矿物,呈白色软泥状,颗粒细腻,状似面粉。其化学成分相当稳定,被誉为“万能石”,为制造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原料。
高岭土主要在地表之下,其质地和成分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到陶和瓷在窑中的变化,所以优质的高岭土可以制作出出色的器物,而往往多会在其周边建立起名窑。如景德镇、金门县等。
高岭土制作的瓷器胎底高岭土的开发和利用,为景德镇制瓷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变革作用。随着瓷胎最初的单料成瓷(使用瓷石一种原料制造瓷器)到后来的二元配方(使用瓷石和高岭土两种原料制造瓷器),制瓷工艺也日益优异。以高岭土作为制瓷原料,大大促进了陶瓷工艺水平和制品质量的提高,促进了陶瓷的发展。
麻仓土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万历初麻仓土开始枯竭,后才开采高岭山的粘土(即高岭土)取而代之。
麻仓土制作的瓷器胎底由于麻仓土是瓷石,加工碾碎后并不细腻,所以烧制出的瓷胎不致密,有点像蜂窝状。这是元代至明中期瓷器的特点现状;麻仓土含量的多寡,会造成胎质和外表的明显不同。麻仓土的含量高,则足底滑腻感和粉状明显,反之则显粗糙。
瓷石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NV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瓷石用来制造瓷器。
不子不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不”读音“dǔn”),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景德镇做陶瓷的基本原料,又习惯叫釉果,是把做釉的釉果粉碎成极小的粉状,再加水做成大小一样的砖头形状,在生产中按照一块子不配多少釉灰来加工生产灰釉。
釉浆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先用水淘洗釉灰,后配以白泥(釉果)调成浆状。据古人的经验“泥十盆,灰一盆为上釉。泥七八,灰二三为中釉。若原对或灰多为下。”配制釉浆有一定的比例,一般规律是釉灰用太少,烧成后釉面会出现水波纹等釉病;釉灰用多了釉的熔度低,烧成后釉色易泛青或泛灰。
钴土矿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宣德青花苏泥麻青料彩苏泥麻青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代景德镇与明初的青花瓷,大多用它绘制花卉枝叶,明成化以后,渐被回青等代替。
平等青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与明代前期苏麻离青料浓艳者迥然不同。《江西省大志》有“旧陂塘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的记载,知陂塘青使用时间约在成化到嘉靖中期。
回青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此料纯然一色,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回青一名始见于《江西省大志》,有“陶用回青本外国贡也”记载。万历《明会典》“土鲁番”条也有“嘉靖三十三年进贡回青三百一十斤八两”记载。景德镇瓷器使用回青料,就传世品观察,当始于明嘉靖(—)间,隆庆、万历(—)时继续使用。
石子青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江西省大志》有“回青行,石子青废”记载,可知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回青之前使用石子青料。
石子青老盘珠明料彩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