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窑火迷人的城,无尽的活力瓷之魂江

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30330/13443477.html

千年景德镇窑火不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景德镇走过了两千年的冶陶史、一千年的官窑史、六百年的御窑史和一百年的陶瓷现代史,这条路走得坎坷而辉煌,浓缩了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程,是一段独特面貌的历史变迁。

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故事有中国的实践与中国的历程,折射出中国命运、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国奇迹,是一张亮给世界的中国文化名片。

来到景德镇,人们就能沉浸在浓浓的文化氛围里,感受那无穷的文化魅力,不禁会问:景德镇的瓷和瓷文化,为什么历经千年而弥久不衰,始终灿烂辉煌?

究其原因,除了在材料上、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之外,还有如下几大原因:

一、制度的原因

1、管理制度

景德镇制瓷,早在汉代就开始了。与此同时,城市也在发育成长。

景德镇于东晋时置镇,名“新平镇”,因此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年(唐武德八年)就镇置县。年一度并入鄱阳。年(天宝元年)再将新平地置县,改名“新昌县”,设治所于昌北之北。年(天宝元年)更名“浮梁县”。

宋代,年(宋景德元年),宋真宗赵恒以自己的皇帝年号“景德”来命名昌南。

中央朝廷不但提高了景德镇的城市地位,还把浮梁县衙门的行政级别,从七品提到五品。

浮梁县衙是江南最大的县衙遗存。本人摄

浮梁古城建于年,即唐元和十二年,距今有多年了。现存浮梁古县衙,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年,占地百亩,规模宏伟,现保留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基本保持了县衙原有风貌。与东侧按察院配套,可全面反映封建社会统治体制。浮梁古县衙为中国古代品级最高的县衙,为江南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县衙,也是全国仅存的几处古县衙之一。年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指出的是,在县衙的左前方,还保留一古塔:

浮梁县衙前的浮梁古塔本人摄

此塔始建于年(年北宋建隆二年),距今年了。此塔原名“西塔寺塔”。塔高40米,七层,每层六面,每面建有窗门,塔内有台阶供攀登。该塔角檐飞翘,塔身皆用大型青砖实砌,每层均用青砖叠砌出外挑平台,不设钩栏。塔壁原先抹砖的黄泥年代久远,其中的氧化铁逐渐外露,遂变成了红色,故俗称“红塔”。红塔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是“昌江八景”之一。年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元代后,元朝统治者对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兴趣浓厚。在宋元战火尚未熄灭之时,元王朝统一全国的前一年,即年,元世祖忽必烈就在全国众多产瓷区中选择景德镇设立“瓷局”,专门烧造朝廷用瓷。景德镇当时隶属浮梁县,故称“浮梁瓷局”。

“浮梁瓷局”确立了景德镇御用官窑地位,标志着景德镇御窑历史的开端。由此,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得以从全国各大名窑向景德镇集中,为景德镇制瓷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加之蒙古帝国的统治横跨欧亚,中西往来频繁,繁荣的商贸活动促进了景德镇与海外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在浮梁瓷局的监管下,景德镇创烧的卵白釉、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成为举世闻名的精品。年,元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覆灭,浮梁瓷局也随之消失。

年(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元朝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器厂”[1],烧造的瓷器专供朝廷之用。此为御窑之始创。

到清代,满清政府入关后,于年(顺治十一年)在明代御器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改称“御窑厂”。

景德镇御窑厂图(清嘉庆二十年·蓝浦《景德镇陶录》)

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瓷器的专门制造场所,建于年(明洪武二年),结束于年(清宣统三年),历经明清两朝27位皇帝,为皇帝烧造御瓷长达年,生产出无数精美的瓷器。景德镇御窑厂是我国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在长达近年的时间里,御器厂和御窑厂为“天下窑器之所聚”,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极大推动了瓷器工艺的革新,生产烧制出了数不胜数的精美绝伦的瓷器。

自年(康熙十九年)以后,明代御器厂设立之初,就确立了官窑管理制度,景德镇御窑厂由朝廷直接派遣督陶官驻厂专门管理官窑,监造瓷器。此后各时期的官窑常以督陶官的姓氏命名。

明代督陶官司多由宦官担任,清代则由进行直接派员,如臧应选、郞廷极、年希尧、唐英等。清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还亲自过问官窑瓷器的制作。

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长期处于全国制瓷业中心的地位,它不仅要制作宫廷御器、明清政府对内、对外赐赏和国礼馈赠的全部官窑瓷器,还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同时,它不仅是全国瓷器的生产基地,这种集中国家力量来办事的制度和特点,还保证了景德镇的瓷器一直处于创新进程中,景德镇就是一个大型的国家陶瓷试验中心。

景德镇以瓷都、瓷业、瓷器、瓷工闻名天下。她从汉代的瓷场,到元代的瓷局,再到明代的御器厂,再到清代的御窑厂,这个历史发展说明:景德镇的瓷窑不是一般的窑,而是官窑,但还不是一般的官窑,而是“御窑”,是“皇窑”、皇帝专用的御窑,即不是一般的国有企业,而是“御器厂”,是“皇家瓷厂”。

景德镇的瓷器、瓷业、瓷工自身的生命力,让景德镇瓷都这座城市多情且迷人。

2、产业制度

讲景德镇故事,不能就瓷器讲瓷器,而要从瓷器讲到材料、器型、工艺、科技以及整个瓷业,景德镇是瓷都,城市跟这个产业是连在一起的。靠一个产业支撑一个城市一千年的,全世界仅此一个。所以,要讲景德镇瓷器、瓷都的故事,就必定要讲景德镇瓷业的故事。

在江西的四大名镇里,景德镇与吴城、樟树、河口不同,它最内陆,它不是集散地、不是中转地,而只是生产地,原产地。

景德镇这座城市为什么能辉煌上千年?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她拥有完整配套的陶瓷生产体系。我记得多年前《战略与管理》杂志上有一篇文章,讲景德镇、温州、中关村三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几十或上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设计到生产能把所有的产业全部配齐。有个上海教授住在“老鸦滩”做瓷器,那是过去老鸦也去抢食的地方。他讲:我家在上海,却每年有大半年时间住在这个环境不甚整洁的地方,为什么?因为在这里画陶瓷,原料、柴火、匣缽一下子就都配齐了。这是寻梦的地方、圆梦的地方,是能成功的地方。

自宋以后,在景德镇,一个全新的产业开始脱离农业生产独立出来,影响力日益扩张,逐渐赶超当时名震天下的汝窑、定窑等北方窑口。明代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好,销路广,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曾叙述当时景德镇瓷器的产量:“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指景德镇),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3、官窑与民窑并存的产业制度

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不但有着完整配套的产业体系,其产业制度也独具特点,即景德镇陶瓷的产业制度一直存在混合所有制的情况。

景德镇的瓷器是皇帝的瓷器。景德镇的瓷窑、瓷厂是国家的、官府的、皇家的御窑、瓷厂。从瓷局、到御器厂,再到御窑厂,皇帝、朝廷、官府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极其重视,并在城市、瓷窑、瓷厂……等机构设置、官员配备、资金划拨、原材料供给各个方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元代就出现了“官搭民烧”的现象。据《元史·百官志》和《景德镇陶录》卷5记载,凡诸民窑定烧之官府瓷,均皆“有命则供,否则止”,内壁模印“枢府”“太禧”“福禄”“福寿”款,所以,元代的枢府瓷在中国陶瓷史有两项开端:一是为明清官窑款识的开端,二是“官搭民烧”的开端。[2]

明代更是将瓷器生产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形成了当时“官民竞市”的繁荣局面。官窑是景德镇瓷业的主体,历史上主要依靠中央政权的支持,包括财政上的支持,所以它能集中全国最好的能工巧匠,制瓷工艺精益求精,烧造技术不断创新,产品种类丰富多样;而官搭民烧的制度,又使民窑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繁荣与发展。此时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火花烛天,夜令人不能寝”的江南雄镇。到了晚清时,中央财政拨款锐减,但朝廷的烧瓷任务不减,官搭民烧的制度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烧瓷成本,使景德镇瓷业维持了更长时间。

4、景德镇陶瓷的产业组织与体制有着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和自我调节、修复、创新能力

可是更严重的冲击来自西方。欧洲陶瓷诞生在工业革命时期,所以,它从一开始就一方面学习、模仿、追赶中国陶瓷,同时,其陶瓷工艺流程中又蕴涵了大量的工业化要素。而景德镇依旧陶醉于小手工业的余晖之中。

近代以来,中国的国门被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西方工业产品的猛烈冲击,江南丝绸工业被冲击得稀里哗啦,而景德镇瓷器的制作,则由于细分为72道工序,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流水线,因此,景德镇陶瓷产业依靠精细的产业分工摊薄了成本,扛过了这一劫。

但是,在那个年代,景德镇陶瓷的衰落似乎已成定局。到年,景德镇仍在开工的瓷窑仅剩8座。“千年窑火”濒临熄灭。幸运的是,窑火终未断绝,景德镇的手工制瓷的匠人、技艺、传统、文化保留了下来。

新中国的诞生,景德镇的瓷业走上了工业化、机械化、现代化的道路,在各种小作坊的基础上,建起了十大国有瓷厂。产品不仅雄踞国内市场,而且有大量出口,陶瓷外贸也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景德镇十大瓷厂日渐困难,最后停产解散,数万人下岗。到21世纪初还有19个烟囱在冒烟,且污染十分严重。但这些窑又不能拆,一座窑炉有几百个工人靠它吃饭。景德镇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转型过程。

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梭式窑、气窑、电窑的出现,大批懂技术、懂行情、善管理的人员纷纷从国有瓷厂“下海”创业,名人工作室不断涌现,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民间制瓷高手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出现,景德镇的瓷业又出现生机和活力,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景德镇的瓷器、瓷业、瓷都,都呈现出繁荣景象。

二、“器成天下走”:外贸市场与国际交流的需求拉动

景德镇是江西四大名镇里名气最大的了,这是缘于它的开放度。

海外贸易的巨大需求也是促进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入宋以来,政府大力鼓励海外贸易,加上当时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运用,海上交通已十分方便。宋代广州、泉州、杭州和明州(今宁波)是外贸的四大商港,景德镇的瓷器多经由这些港口外运。

宋元时期,江西瓷器外销的途径主要有四条:一是由昌江经鄱阳湖,再由鄱阳湖入长江,经明州、泉州等大港,外销日本、南洋群岛和阿拉伯一带,这是当时的主要运输路线。二是经信江到江西铅山,逾福建崇安过武夷(或经抚河到江西黎川过“杉关”进福建),再从闽江上游运至福州,再易舟抵达泉州。三是由江西瑞金过汀州(福建长汀)、陆路至漳州、同安到泉州。第四条是由江西赣州过大庾岭,经短途陆路入浈水至广州出海。[3]

景德镇瓷器运销出海线路图

当时,由于交通上的障碍,西亚各国从中国进口的瓷器在运送途中既耗费时日又极易破碎,于是,西亚各国都兴建自己的窑厂仿制中国瓷器。10世纪以后,西亚地区的制陶业对釉下彩特别是青花的制作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由于西亚地区的胎、釉原料的质地较差,且烧成温度不高,始终无法达到中国青花瓷的水平。

元朝统一全国后,不但全国有了统一的市场,也改变了中西交通面貌,商业贸易遍及整个亚欧大陆,中国瓷器产品风格、生产格局、外贸范围发生巨大变化,对外贸易也更加兴盛起来,且较宋代有更大的发展,元代瓷器在东南亚各国出土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宋代。

中国和世界的交流和外贸的巨大需求带来了一种贸易形式“来料加工”。

从13世纪到15世纪中期,来自波斯、叙利亚等地的商人,僧侣和传教士穿梭于陆路、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他们基于自己的审美取向和生活需要,带着伊斯兰国家出产的钴蓝青料和图样,来到中国景德镇直接定货,甚至还有来自西亚的工匠直接参与了元代青花的设计制作,然后把青花瓷运送回国。

由于销售对象主要是西亚的伊斯兰国家,其装饰手法和图案、器物的造型、品种都有鲜明的特点:大盘,折沿,有圆口和棱花口两种形式。这类大盘也是传世元青花瓷中常见的器物。这是为适应当地居民席地而坐、用手抓饭而食的风俗定制烧造的。

釉里红缠枝莲纹侈口大碗

这是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里陈列的一只碗,一看它的器型,就知道这是景德镇的外销瓷。

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港口泉州云集了大量的穆斯林富商,他们定购大量的青花瓷,远销至如今的伊朗、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意大利、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

瓷器、丝绸、茶叶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外销商品。从南宋到晚清七百多年间,中国约有两亿件瓷器漂洋过海,其中近三成是景德镇瓷器。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上,景德镇是最大的卖主和最抢手的货源地。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都少不了景德镇瓷器,在蔚蓝的大海上,一艘艘鼓起风帆的大船,满载着中国瓷器,驶向世界各地。

走进景德镇,就走进了历史;走出景德镇,就是走向了世界。当年郑和下西洋,庞大的商船满载瓷器等物品,穿越印度洋,直抵非洲大陆,中国瓷器向西方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特有魅力。世界了解中国,很多就是景德镇瓷器开始的。景德镇瓷器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物质载体,是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符号。

景德镇瓷器外贸图-引自《江西古代陶瓷文化》

从现在遗存海外的元青花数量之多可以窥见元代青花瓷出口至西亚地区的贸易繁荣程度。各国发现的中国瓷器中,以江西景德镇和浙江龙泉瓷为多,江西吉安永和窑的白地彩绘瓷和褐黑釉乳钉罐也有发现。元代南昌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详细记述了元代瓷器的输出情况。[4]

马来半岛海域明代沉船”-引自《江西古代陶瓷文化》

当时的整个欧洲都为景德镇而疯狂:太阳王路易十四,宁可将自己的金银餐具都融掉,也要去买景德镇的瓷器,萨克森国王奥古斯都二世(AugustusIItheStrong-)用了名士兵去换件景德镇的青花瓷。

葡萄牙里斯本旧皇宫天花板的青花瓷-图片引自《江西古代陶瓷文化》

景德镇是中国内陆山区的一个城镇。这个地方偏远但不闭塞,面积狭小却视野宏大。还在西方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启动之前,景德镇的陶瓷便早就流向全球各个角落。景德镇瓷器历经千年风雨保持瓷器产销经久不衰。景德镇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和重要货源地,目前已与全球72个国家多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国际影响力广泛。

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肯定:没有瓷器,世界将失去很多精彩;没有景德镇,世界将失去更多精彩。景德镇因瓷而名,世界也因瓷而认识中国。景德镇和景德镇瓷器开创了历史,也联通了世界。景德镇陶瓷历经千年,融通天下,它是江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感知江西的媒介。

三、工匠八方来:瓷工窑工的伟大创造

景德镇瓷器、瓷都、瓷业的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可以列举许多,但根本的有一条,那就是: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景德镇是以盛产瓷器而闻名于世的,有着瓷都的美誉。但是,景德镇那美仑美奂的瓷器,景德镇那魅力无穷的城市,都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瓷工窑工创造出来的。

景德镇的魅力也被说成了“草鞋码头”。有人觉得这个称号太低档,不雅,不那么“高、大、上”,我却认为这个称号却传神地说出了景德镇瓷都的一大特点和一大成因。“器成天下走,工匠八方来”。千百年来,景德镇这座山区城市、内陆城市居然汇聚全国制瓷之巧匠,能汇集各地名窑之大成,汇聚全国制瓷技艺之精华,虽然那些开矿的、运输的、利坯的、画画的、满窑的、把桩的、卖瓷器的……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景德镇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者,明朝中期的时候,来景德镇打工的人就已经超过了10万,清代时则发展到了40万。景德镇制瓷人员繁杂且处于下层,但正是这样像“码头”一样的活跃,像“草鞋”一样的底层瓷工,制作了精美的瓷器,建设了伟大的瓷都。景德镇的活力来自民间、来自底层,来自五花八门、四面八方。

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离不开人才。目前景德镇这座城市拥有国内唯一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和其他等3所高校,还有国家日用暨建筑陶瓷工程中心、陶瓷考古研究所、和原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所,全市约有四分之一的居民从事陶瓷相关产业。景德镇的制瓷大军里,有大师、有名人、有“非遗”传承人,还有很多拉土坯、拉大缸、做大型瓷板的人;有樊家井、三宝蓬、奇博街、老鸭滩、版画基地、仿古基地等艺术家的聚集地。陶瓷从业者已有20万、陶瓷技能人才5万多人、大师余名,就像北京有“北漂”,景德镇也有“景漂”。现在,有3万多“景漂”在景德镇创业寻梦,其中“洋景漂”多名。如今,景德镇加大了陶瓷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培育陶瓷艺术家、设计师、科技领军人物,着力打造具有世界一流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研发能力的陶瓷研究专业机构,建设世界陶瓷人才集聚高地,景德镇历来就是、现在更是一块陶瓷人才集聚“高地”、创新创业“沃土”。

景德镇正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推进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或优秀实践名册,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录工程,完成手工制瓷技艺数据库建设,健全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推进“景德镇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街区(村落)”等一批展示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级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手工制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推进非遗的研究和传播,深入开展陶瓷材料、工艺、传承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和技术研发,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能够见人、见物、见生活。

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纵观景德镇陶瓷发展史,就会发现其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在于处理了传承与创新。

现在,景德镇矛盾挑战仍在,但新鲜气息扑面。这里,年的窑火没熄,多年的御窑遗址仍在,还拥有那地下16米的文化堆积,各种制瓷工艺流程仍在延续,更重要的,景德镇正在加快建设国家首个文化类试验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充满着强劲的活力与动力。

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将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景德镇的古窑遗址正在得到并还将得到完整的保护与利用,一些老厂房、老厂区转型成文化创意空间。这座城市不但传承了各种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还将推进活化利用,保护修缮以陶阳里御窑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建设以陶溪川为载体的文化创意街区,建设名坊园等陶瓷文创基地,提升以三宝陶瓷谷为主体的艺术景区,为陶瓷从业人员和“景漂”、“景归”人员提供出彩的舞台和圆梦的空间。

景德镇陶溪川文化创意产业园本人摄

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将构建陶瓷人才集聚高地,还逐步成为了孕育艺术家的文化摇篮,还有不少外国艺术家前来跨国交流和国际游学,从而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推进陶瓷创新、创业、创意,培育发展陶瓷产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价值、新时代特征、景德镇特色的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

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将坚持以创新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文化为灵魂,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举,着力提升品牌美誉度、产业集聚度、业态融合度,夯实试验区建设的产业基石。景德镇陶瓷产业涵盖日用瓷、高技术瓷、建卫瓷、艺术瓷等品类,有着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近年来,景德镇着力延伸产业链,完善陶瓷特色集群,培育陶瓷电商企业,网商指数全省第一,构建科技创新发展平台,不断拓宽陶瓷应用领域,提升陶瓷产业的附加值。

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将建设世界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景德镇是中国独有的以陶瓷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城市,是国家文旅部向海外推出的35个王牌景点之一,它拥有国内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5A级景区--古窑民俗博览区,8家4A级景区,景德镇正在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将进一步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建设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重点推进中国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陶瓷电商集聚区与孵化基地、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建设,发展集创意、设计、定制、展示、鉴定、交易、物流、产品发布于一体的国际陶瓷博览运营平台。提升陶瓷文化的对外交流合作水平,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文化展示交流、陶瓷会展经济、跨境电子商务的载体和平台,通过推动陶瓷产业对外贸易、完善陶瓷文化产品交易方式、拓展陶瓷文化国际传播交流,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合作办学、国际研学游学,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江西故事”“景德镇故事”。

中华文明独树一帜、极其辉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景德镇故事是历经千年历史积累的文化资源,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看景德镇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我们可以说,景德镇的瓷之源亦远,瓷之路亦长,瓷之魂亦在,瓷之光亦亮。千年古镇景德镇,瓷产业、瓷市场、瓷艺术、瓷文化,都在出现一种传承创新的新气象。

景德镇,一段还在写给历史看的文化传奇,一个值得说给世界听的中国故事。

[1]清乾隆二年《浮梁县志·建置·景德镇厂署》载:“御器厂建于珠山之南,明洪武二年设厂制陶以供尚方之用”。

[2]参见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3]参见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4]参见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来源:“平常心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444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