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瓷器均在前朝瓷器的基础之上有继承有创新,在继承的过程中,特别是日常用品如瓶、壶、碗、罐等,受当时环境和陶工制瓷水平的影响,在不同朝代都会有些差异,形成新的时代特征,这些造型上的变化需特别注意。以下试举几例说明。
西晋青釉鸡首壶
壶类
壶在古陶瓷中式样很多。最早的壶型器是出现于三国吴晚期的鸡首壶。鸡首壶的出现有个演变过程。吴和西晋的壶型似小盘口壶,肩部的一面贴个鸡头,尖嘴无颈无孔,另一面贴一条象征性的小鸡尾,鸡头和鸡尾都作为装饰。
东晋青釉龙柄鸡首壶
东晋的鸡首壶,壶身变大,肩部的鸡头上有冠,下有颈,圆琢有孔,与鸡头相对的一面装一个圆弧形的把手,雕塑龙头或熊首。
北齐青釉龙柄鸡首壶
隋青釉龙柄鸡首壶
隋代鸡首壶与北齐相近,盘口亦高,颈部变细,中部有弦纹装饰。鸡头更趋于写实,鸡首高昂,突出肩部,壶柄仍保留北齐时期的龙柄形式,肩部双系有新的变化,足部微撇,腹部有刻划和戳印的花纹。
唐长沙窑黄釉褐彩贴花执壶
至唐代鸡首壶已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多棱形、圆柱形短流执壶,壶柄也由以前的龙柄变为曲柄,在流与柄之间的立系耳的形式也少见。
北宋青白釉执壶
宋代执壶流较长且弯,长柄,壶体清秀瘦长。据文献记载,唐宋时将酒壶称为注子。元代执壶型体与宋代接近,出现了较大型的执壶,壶腹硕圆,流与肩之间出现一连片。明清以后的执壶已与现代壶的造型很接近了。
元青花穿花凤纹执壶
六朝时期青瓷造型极为丰富,并独具特色,如生活用品中的盘、碗、洗、钵,带兽头的罐、壶、香薰、虎灯、水盂、槅,随葬冥器中的谷仓、鸡笼、狗圈、灶等,型体都很生动,饱满浑厚。在鉴别时要注意六朝青瓷历代没有仿制,只有现代仿古瓷才有出现,而且制作都很粗糙。
碗类
东晋越窑青瓷碗
碗型器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成熟的瓷碗则出现于六朝时期的南方青瓷,三国时碗口大、底小、腹浅;西晋时上腹近直,下腹向内斜收,底内凹;东晋碗,腹加深,底放大,底有平底和假圈足两种;
南朝青瓷莲花纹碗
南朝时为直口、腹壁向内弧收,假圈足较高,器型优美,里外施青黄色釉,开细小纹片,并划刻莲瓣纹。
隋青瓷碗
隋代南北方瓷窑均烧制瓷碗,其造型敞口,碗壁深,假圈足,胎体厚重,里外施半截釉,开细碎纹片,多有模印的朵花纹饰。
唐越窑青瓷碗
唐代南北各地瓷窑广泛兴起,都普遍烧制日常生活用品,形制也大体相同。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另一种碗近似钵型,但体积小,器壁一般较厚重。
唐越窑青瓷花口碗
唐代中期,开始出现一种身浅、敞口外撇、玉璧形底足的碗,晚唐以后这种碗式大量出现,碗的胎壁从厚重逐渐转趋轻薄,从玉璧形底向宽圈足方向发展。这种碗式的流行,与唐代饮茶盛行有直接关系,唐代称这种碗作茶瓯。
五代定窑白釉碗
五代时期以唇口碗出土最多,唇口碗因口缘凸出如唇而得名,晚唐时开始出现,底足有玉璧形和宽圈足两种,五代时继续烧制。五代墓出土的碗中,除唇口碗、花瓣口碗、卷沿碗外,新增加的有直唇大碗、小圈足碗,还较多的出现胎质较薄、圈足加高、足壁变薄的碗,唐代流行的玉璧形底碗则逐渐消失。
南宋龙泉窑青瓷葵口碗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发现我国有多个县、市、地区都有宋代瓷窑的遗迹,有官窑也有民窑,瓷碗是常见的瓷器产品。宋代瓷碗造型以简洁和实用为主,在细部造型上的变化十分丰富,有的仅衍生造型就可以达到数十种,如龙泉窑的莲瓣碗,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花碗,越窑、官窑、哥窑青釉葵口碗等,为元、明、清以后碗的诸多造型奠定了基础。
明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碗
宋代民窑在造型上的实用原则,对官窑碗的造型有很大影响,比如故宫旧藏的宋汝窑天青釉碗在造型上也是朴实无华,毫无矫揉造作之气。至明宣德时,景德镇御窑厂创烧出一种专供皇宫大内所用的宫碗,此类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为此后明清历代官窑所沿用,相传明正德时烧制的最为著名,因此又有“正德碗”之称。
下期为大家介绍瓶类和枕类的造型演变,有玉壶春历代对比。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