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兴衰三百年开基定难军伯虎42

党项,是中华古代北方古羌人中的一支----西羌后裔。古羌人是华夏民族主要组成部分,传说中的炎帝,就是古羌人首领,之后与黄帝统领的诸夏部落融合,这才有了屹立世界五千年的中华民族。而党项,即羌人分化发展后,向西部青海、甘肃一带迁徙的西羌后裔。大致从东汉初年,至南北朝时期,西羌各部逐渐分离发展,有:白兰羌、宕昌羌、党项羌、吐谷浑羌等等部族。史料记载党项人“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墙”,还处在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的状态。隋开皇四年(年)党项羌人约一千余帐归附隋朝。开皇五年,党项拓跋部首领宁丛等率本部民众向隋旭州(今甘肃临潭县)刺史归顺,请求内附,隋文帝闻报后下诏接受这一部分党项人的归顺,并授予拓跋宁丛诸卫大将军官职。这是党项人第一次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开皇十六年(年),其余尚未归化的党项部落联合进攻隋会州(今甘肃靖远县),想要劫掠抢夺内地财富,隋军出击将他们击败,各部兵败四散溃逃,有不愿被诸部首领裹挟者则纷纷投降归附隋军。隋文帝颁布诏令,免除他们的罪过,并让这些党项人遣子弟入朝参拜,同时接受他们的纳贡。隋唐更替时期,同属于古羌人支系的吐蕃人,逐渐崛起于青藏高原,他们不断向东发展,挤压原本游牧于甘陇和川西北等地的党项人。于是,党项各部在吐蕃人的压力下,也开始向东方迁徙。至唐武德、贞观年间,党项大部都迁徙到岷江中上游和陇东、河套、陕北等地,向唐朝投诚归附。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则留在原地,处于吐蕃统治之下。归附唐朝的党项诸部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等诸大姓,其中拓跋部最为强大。贞观九年(年),唐太宗下诏将河曲地(即黄河源)分为十六州,用于安置党项各部内附者,合计三十四万人。以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节制,封为平西公。将其所游牧之地分设懿、嵯、麟、可等三十二州,用归附诸部首领为刺史,党项人至此被纳入到大唐的羁縻统治中来。唐广德二年(年),唐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起兵反唐,并向西北党项、吐谷浑等内附各族蛊惑煽动,意图引诱他们一起叛唐,发动叛乱。唐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为防范党项各部受煽动被裹挟出兵,于是建议唐代宗将党项部内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以东一带,避免与叛军接触。唐代宗采纳了郭子仪的意见,召党项部首领、左羽林大将军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人入朝,亲自赐宴加以抚慰,厚赏财帛,令他们各自率领部众向东迁徙,各党项首领都表示没有异议,完全听从皇帝的诏令。于是拓跋乞梅率部迁居庆州(甘肃庆阳),称为东山部;拓跋朝光率部迁居夏州,因为这一地带是当年南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政权的旧地,唐时期称为平夏,所以拓跋朝光率领的党项部众也被称为平夏部,这一部分党项人就是日后西夏皇族的祖先。唐中和元年(年),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蜀中。途中,唐僖宗下诏令天下诸镇勤王,收复长安。此时的党项平夏部首领是拓跋朝光的曾孙拓跋思恭,他接受诏令,聚集平夏部兵马数万人,驰援长安,与黄巢义军展开作战。唐僖宗在逃难途中得知党项首领主动参与反击黄巢作战后,欣喜异常,加封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留后(权知夏绥节度使)。拓跋思恭进军武功(陕西武功),联合凤翔节度使郑畋、义存节度使王处存、泾原节度使程宗楚、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合兵一处,准备攻克长安。拓跋思恭率平夏党项部多次与黄巢军作战,不能取胜,接连失败后被迫退军。不过唐僖宗出于鼓励诸将勤王的目的,还是晋封拓跋思恭为节度使,,赐其军名号为“定难军”,拓跋思恭自此正式就任定难军节度使。这一职位也被拓跋氏家族保有了近一百五十年,直到他们的后人更进一步,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夏国,成为夏国王(国内称皇帝)。唐中和三年(年)四月,拓跋思恭经过两年的整军准备,再次出兵讨伐黄巢,三战三捷,逼迫黄巢焚烧宫殿后退出长安。七月,黄巢在山东阵亡,起义被平定。唐僖宗因拓跋思恭在平定黄巢作战中奋勇作战、功勋卓著,出了大力,所以晋封拓跋思恭为太子太傅,赐爵夏国公,赐姓为李,授予夏州节度使。夏州党项部拥有了定难军的军额。李思恭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后,成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正式领有银州(陕西米脂)、夏州(陕西横山)、绥州(陕西绥德)、宥州(陕西靖边)与静州(宁夏永宁)五州之地,形成唐末割据藩镇势力。党项李氏势力占据定难五州之地,度过了唐末五代混乱局面。李思恭与其弟李思敬的后代世代保有夏州定难军节度使之职和五州之地。定难军政权独处西北偏僻之地,实力弱小,不得不小心周旋于中原五代王朝、统一中原的宋朝、北方新兴的契丹之间,谨慎处理错综复杂的内外关系。定难军自李思恭建立藩镇后,历经李思恭、李思谏(李思恭弟)、李彝昌(李思恭孙)、李仁福(李思恭弟李思敬子)、李彝超(李仁福次子)、李彝殷(李仁福三子)、李光睿(李彝殷子)、李继筠(李光睿长子)、李继捧(李光睿次子、末代夏国公、定难军节度使)五代九位定难军节度使。党项李氏家族在历时一百年的时间里,割据占有银夏五州之地,虽然没有明面自立,而是中原历代王朝统治者“俯首称臣、入朝纳贡”,以藩属自居,但是对内则一直紧握军政大权,牢牢把持着河套五州,如同南方吴、楚、南唐、南汉等割据政权一样,成为事实上的独立政权。宋太平兴国五年(年),定难节度使李继筠病逝,由其弟李继捧嗣位。李继捧年幼,不敢称节度使、夏国公,只自称定难军留后。宋太宗得知李继捧继位后,依旧封授他为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时年不到二十,少年无知,性格软弱,不能压服李氏家族其他族人觊觎之心,导致内部纷争不断,定难军上下人心不稳。见自己年轻没有威信,属众心有不服,即将有当年堂祖李彝昌之祸(李彝昌当年也是因为年幼,部众不服,所以政变被杀)。而此时的宋朝已将中原所有割据政权全部消灭,统一了天下,只有自己的定难军还独立存在于宋西北边境。想来小小五州之地断不能抵挡宋军的进攻,与其被大军消灭,不如主动献土,这样好歹还能保有富贵。于是李继捧做出归附宋朝的决定,放弃世袭五州领地,使得家族诸人都不要再想定难军节度使这个位子。宋太平兴国七年(年),李继捧主动到宋都城东京(开封),朝觐宋太宗,并奏请向大宋献出世代保有的银、夏、绥、宥四州八县之地(静州已弃设),放弃割据。宋太宗闻奏大喜,加授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厚加府邸财帛重赏,并把他留在东京居住。之后,宋太宗派出使者,奉李继捧的亲笔书信前往定难军,准备将李继捧五服以内宗族都迁往东京,然后接受银夏之地。在得到了家族首领李继捧将祖宗之地献于宋朝的消息后,李继捧的族弟(李思恭、李思敬之弟李思忠玄孙)、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李继迁坚决反对李继捧献土之举,并对自己的属下说:“银夏之地,是当年祖宗们栉风沐雨、出生入死才得来的,怎么能轻易就让给别人呢?”准备武力反抗宋朝官吏对定难军领地的接收。因为李继迁和李继捧已经出了五服(李继迁之父李光俨和李继捧之父李光睿同一个高祖父,为五服最远一代。李继迁和李继捧已经不在五服之内),所以可以免除迁往东京居住,前来接收土地的宋朝官吏让时年二十岁的李继迁留居在银州(今陕西米脂),严加监视。之后,李继迁与弟弟李继冲、亲信张浦等积极准备,借着给乳母办理丧事的机会,要求举哀并外出安葬乳母,宋军守将不知真假,轻易就让他们带着棺木出城而去。其实,李继迁将早就准备好的兵器藏在车辆和棺木内,躲过检查,出银州城之后立即出奔三百里外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巴彦淖尔),联结不肯接受宋朝统治的其他党项部族,自立并宣布不归附宋朝。当时,其他党项各族因看到李继迁等人势单力薄,不想能成事的样子,所以不怎么愿意与他一同作战。李继迁便把高祖祖拓跋思忠(李思忠)的画像悬出让众人参拜。大家看见当年的英武祖画像,想起定难军的往事,于是都泣涕跪拜,纷纷归附李继迁。太平兴国七年(年十二月,李继迁从地斤泽出兵,攻打驻守夏州(陕西靖边)的宋军,开始了和宋朝分庭抗礼的反叛之路。太平兴国八年(年)三月,李继迁得知李继捧等人入朝受到宋朝恩遇,并加官晋爵后,也派人入贡,向宋太宗上表,表明自己也想为大宋藩属,镇守地方的意思,但是不愿进东京,只想长久镇守银夏旧地。宋太宗于是回信,软硬兼施,既表彰李氏定难军历代首领效命中原王朝的功业,也暗含了及早归顺的好处,以及如果继续负隅顽,将会遭到宋军大举讨伐的后果。但是李继迁不为所动,一心继续侵扰宋河西诸州府,银夏之地陷入动乱,不复宁静之日。太平兴国八年(年)五月,因李继迁冥顽不灵、继续骚扰地方,于是宋太宗下诏以令银、夏、绥、宥都巡检使田钦祚会合西上閤门副使袁继忠,率大军出征河西,讨伐李继迁叛军。在葭芦川(今陕西佳县)之战中,宋军大败从柞岭来侵的李继迁叛军,李继迁损兵折将、丢盔弃甲,狼狈逃走。九月,宋军再次在狐狢谷击败李继迁,斩首一千余人。见宋军势大,不能硬拼,于是李继迁在谋士张浦的建议下,放弃和宋军硬拼,准备依托横山(陕西横山县),进攻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图谋复土大计。雍熙元年(年),李继迁攻打宥州,依然不胜,所以又退兵地斤泽,修养生息。九月,宋知夏州事尹宪与银夏都巡检曹光实提前探明了李继迁的宿营地,在夜里发动袭击,李继迁卒不及防、大败逃走,母亲和妻子都被宋军抓住。雍熙二年(年),走投无路的李继迁拼死一搏,以自己穷途末路、技穷势蹙为理由,向宋军诈降。宋军主将曹光实麻痹大意,没有料到山穷水尽的李继迁还能狡诈如此,于是仅带了百余人前去受降。李继迁趁机在葭芦川(陕西佳县)设伏突袭曹光实,截断其退往银州之路。宋军力战不支,大部阵亡,曹光实也殁于阵中,遗体被侄子儿曹克明抢走,突围而走。李继迁于是命部下将宋军遗留的旗帜兵杖换上,冒用曹光实的名义,偷袭并占据了银州,然后乘胜攻占会州(甘肃靖远),与宋朝撕破脸皮,彻底闹翻。占据银州后,李继迁为了壮大势力,于是主动向契丹(辽统和元年,辽更国号为契丹)请为藩属。宋太宗大怒,明发诏书讨伐叛贼,以蔚州刺史,云、应州兵马都监王侁统帅大军,讨伐李继迁。王侁率部由绥州到达浊轮川,和李继迁军队激战于此,李继迁再次失败,被斩杀五千余人,伤亡惨重,依附其的羌蕃各族也损失过半,纷纷逃窜,李继迁只能率领部属放弃刚刚夺取的银州,仓惶逃走。宋雍熙三年、契丹统和四年(年),第二北伐的宋军再次败给契丹军,损失将领士卒无数,失去了对于契丹的战争主动权。同时,因为北伐惨败,在西北用兵也遭受影响,不能如同之前一样对李继迁穷追猛打。远遁西北的李继迁见宋军新败、契丹势盛,于是抓住机会向契丹表达了愿在河西银夏之地为契丹牵制宋朝,使得宋军两面受敌,不能集中全力应对契丹的意愿。端拱元年(年)因为李继迁持续反叛,多次兴兵作乱,气焰有愈来愈烈之势,所以宋太宗采用赵普之计,任命已经归附宋朝的彰德军节度使李继捧重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州刺史,夏、银、绥、宥、静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赐名为赵保忠,让他以正牌定难军首领的身份,前往定难军旧地赴任,来抵消因李继迁举兵反叛而逐渐不稳的银夏局面。李继捧抵达夏州(陕西靖边)后,为了邀功,私下派人联络李继迁,暗中商议恢复事宜。又在没有得到李继迁同意的前提下,向宋太宗奏报李继迁已经同意归顺。宋太宗大喜,下诏册封李继迁为银州刺史、充洛苑使。李继迁知道后,拒绝不受,使得李继捧恼羞成怒,出兵攻打李继迁。宋端拱二年、契丹统和七年(年),得罪李继捧之后,李继迁再次向契丹救援,并再次表达了愿为藩属之臣地意思。契丹承天太后萧氏闻报后,经过长久考虑,觉得李继迁确实可以为己所用,来牵制宋军,于是以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名义,在册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其弟李继冲为节度副使,再将宗室之女封为义成公主,嫁给李继迁。次年(宋淳化元年、契丹统和八年、年),契丹晋封李继迁为夏国王。自此,李继迁摆脱了被宋军围追堵截、朝不保夕的境地,真正拥有了名号,也拥有了对抗宋朝的本钱。淳化二年(年)七月,李继迁再次出兵,攻占银、绥二州,随即向宋朝请归附。宋太宗被李继迁搞得头疼不已,于是勉强封李继迁为银州观察使,赐名赵保吉,下想要名义上使他臣服于宋。至道三年(年),宋太宗去世,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李继迁在十二月上书宋真宗,以臣子自居,表明归附。宋真宗授其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此后李继迁把用兵目标转向西面,开始对吐蕃和回鹘大举进攻,并夺取大片土地。咸平五年(年),李继迁在西北面取得胜利后,转向东面开战,攻破灵州(宁夏灵武),改名为西平府。次年,李继迁正式建都西平府。此时正处于契丹大举攻宋前夕,宋真宗面对着巨大的北方压力,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宋朝于是遣使同李继迁议和。在议和过程中,宋真宗为了息事宁人,妥协退让,同意了李继迁的要求,封授其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加邑千户,实封二百户。另封其子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行军司马。至此,经过二十年的连绵作战,李继迁终于从宋朝手中夺回党项祖业五州之地,并以此为根据地继续展开扩张行动。咸平六年(年),为了打击李继迁的气焰,宋朝联络吐蕃六谷部首领潘罗支,并加封其为朔方军节度、灵州西面都巡检使,商议夹击势力大涨的李继迁。六月,得到宋朝暗中支持的潘罗支向李继迁致信,诈称会盟修好,并归附李继迁。李继迁一生狡诈精明,多次以诈降手段击败宋军,此次却阴沟翻船,被潘罗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偷袭成功。咸平六年(年)十一月,李继迁经过考虑,同意了潘罗支的会盟归附请求、并前往西凉府(甘肃武威)和潘罗支会盟。李继迁在会盟时尚保持警惕,仔细防备,所以并没有发生遭袭事件,顺利地拿到潘罗支的降表和会盟书,然后率领军队返回西平府。但就在回军途中,放松了警惕的李继迁被潘罗支预先设下的伏兵偷袭,万箭齐发,党项军措手不及,死伤惨重。李继迁本人被劲弩射中十数箭,身受重伤,几乎当场丧命。在亲卫拼死保卫下,突围狼狈返回西平府。景德元年(年)正月初二,回到西平府的李继迁在拖延了两个月后,终于伤重不治,于西平府去世。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16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