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帝诏书是皇权的象征,见诏如见皇帝本人。这位胆敢逆龙颜、焚皇帝诏书的大臣是宋真宗咸平初年上位的中书门下平章事,即真宗朝任相六年的大臣李沆。
李沆,字太初,河北人氏,因公忠恤国,勤勉政事,为人刚正,博雅厚望,死后被真宗溢为“文靖”,又被后人称为“圣相”。一个“圣”字足可见李流在历史上的评价之高,这对于中国历史上如过江之邮的宰辅来说可并不多见。
纵观宋史,李沆的确当得上“圣相”称谓,其并非是浪得虚名之士。李沆是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同榜之中还有两位后来赫赫有名的宋代名臣,即后来相继为相的王旦和寇准。一榜之中三个宰相,这在古时候的科举时代极为罕见,当真是“满朝读书人,尽是朱紫贵”。
李沆最早为宋太宗所赏识,在通判潭州任上因政绩才干突出被简拔为右补阙,知制造。这是一个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官职可谓已入权力中枢。宋太宗还因为李沆清贫为官一任欠了不少钱,特意赐钱三十万给李沆还息。李沆一直很受太宗器重,先后授翰林学士和参知政事(副宰相)。太宗为什么对李沆信任有加呢?原因在于太宗的即位有先天缺陷自己有“烛影斧声”的心病,迫切需要提拔一批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官吏。而且李沆确实优秀,从来不人云亦云,很有政治主张和见解。李沆在结识君王之际,时刻履行着宋代士大夫的责任不忘“风规”教育君主。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李沆从未任过地方大员,所谓基层领导经验欠缺,可是仍然不妨碍他的提拔,也没有得到朝中非议,可见李沆在士大夫阶层中的为人和口碑是相当不错的。
李沆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焚毁皇帝诏书。《宋史》记,李沆为相时,真宗曾经夜遣使臣手持皇帝诏书,欲以刘娥为贵妃征求李沆意见。李沆对着使者焚烧了诏书,同时上奏皇帝,认为此举不可,于是皇帝只能作罢。手焚皇帝诏书,这可不是古代官僚谁都有勇气做到的,也是历朝历代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李沆却以斩钉截铁的方式告诉皇帝此事没有商量的余地。自然李沆曾经是真宗太子宾客,背景比较特殊,但同时也说明真宗非常敬畏李沆,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
电视剧中的刘娥李沆为相期间,虽然深受皇帝宠信,但是并不恃宠弄权,《宋史》中对李沆的评价是:“流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缜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李沆卒于景德元年,时五十八岁,真宗如丧考妣,哀恸至极,亲赐谥号“文靖”,并为此诏特择日举哀”,相当于现在全国降半旗、举国哀悼的超高规格。此前也只有开国功勋赵普和曹彬曾经享受过。李沆在丧事上的规格上,也开了宋朝宰相的先河,并让后来的宰相们沾了光。李沆死去多年后,真宗还援引李沆的循例,后来的继任宰相王旦看到真宗勤于政事,以及奸臣丁谓的弄权,不由感慨,“李文靖(李沆)真乃圣人也”。
一代圣相李沆开创了宋朝真宗时期的承平景象,并为后来的宰辅专政奠定了坚实基础。纵观李沆为政一生,实无愧于“圣相”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