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色釉瓷器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因为少了彩绘,对瓷器整体美感表现提出更高要求,比如烧制工艺上就需要特别留意釉面质量和光泽质感,素胎表面刻划、贴塑等装饰,甚至影响到器型式样和大小。烧制工艺技术水平对美感表现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陶瓷烧制工艺难度评价也是挖掘各种单色釉收藏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中贸圣佳秋拍逸玩暨璀璨专场各精选出一些绝美单色釉可供欣赏,这些单色釉不论是在艺术还是学术方面等都有着极高的挖掘价值。
清雍正外霁蓝留白暗刻三鱼内暗刻云龙纹盘
款识:“大清雍正年製”款
D:20cm
盘形规整,胎质细白致密。外饰霁蓝釉,口沿留一线灯草边,釉面光洁莹润,色如蓝宝,三处留白暗刻三鱼纹;内施白釉,并于盘心在素胎之上暗刻云龙纹,龙细颈,五爪,作昂首翻腾状。蓝地留白纹饰则是元代景德镇新创的装饰技法,宣德时期加以发展,遂成一代名品。画面构图规整,蓝白二色对比强烈,颇具宣德时期遗风。
清乾隆冬青釉模印饕餮纹双龙耳尊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H:22.7cm
乾隆一朝,国力强盛,瓷艺精绝,瓷匠为悦圣心进行创新及仿古,所成精品融汇古今精粹,以鬼斧神工之技成就空前绝后之器。此种形制于清代御窑中精品极少,其器形仿中国青铜造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例双兽耳衔环夔纹壶(故瓷编号:),其装饰纹样与形制与本品十分近似。可见拍品模印纹饰亦来源于青铜器,特别是两组相对的饕餮纹饰带具有典型的商周青铜器风格。
清雍正霁红釉小水盂
款识:“大清雍正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
D:10.6cmH:4.4cm
来源:美国私人收藏,入藏于年代至年间,后家族传承。
清乾隆粉青釉弦纹五岳式花插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H:27.4cm
此种器形创烧自雍正时期,乾隆时期则较为少见,颇为难得。揣测其用途,应为宫廷内插花陈设之用。底落“大清乾隆年製”六字青花款。五孔瓶器形创烧于雍正,有青釉、仿官釉、仿哥釉等品种,乾隆以后不见,本器时代特征鲜明,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此瓶造型之设计继雍正御窑之创新,款识看应为乾隆十年以前唐英督陶风格,器型与釉色与雍正一脉相承。此器外壁饰有九道弦纹,亦有五孔,象征皇权九五之尊意义,其中“五孔”亦象征“五岳真形”从汉代起,五岳真形便成为人们趋吉辟邪的图形。《抱朴子》曰:“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
其山中鬼魅精灵虫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古代道教人物以此“五岳真形符”奉为圭帛,认为其中暗藏超自然的力量之仙家道术,这可能也是乾隆皇帝继其父雍正所向往的神仙世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雍正粉青釉弦纹五孔方瓶,其造型与拍品相同,见台北故宫博物院年出版《清康雍乾名瓷》,图版64。此器不但传世稀少,且烧製难度极高,是反映雍乾时期製瓷工艺水平和新颖设计的特殊品种。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有此种雍正朝之作品,著录于《孙瀛洲的陶瓷世界》,图,可见传世五孔瓶中雍正作品多见,乾隆製品极罕。
清乾隆窑变釉觯式尊
H:13.8cm
清雍乾两朝,摹古之风盛行,御窑厂除承旨追仿宋代各大名窑之外还专门仿製古代青铜器造型,敷施色釉,创烧新的瓷器品种。窑变釉觯式尊即为此类仿青铜器的独特品种。据清档记载,清雍正六年(),内廷派驻内府员外郎、陶务佐理唐英协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七年()会同幕友吴尧圃“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终于熟知“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经反复实验和创新,雍正十三年()“新得窑变”。由此,仿古的铜红窑变釉的烧造获得可控的突破,製器精美绝伦。此瓶线条优美流畅,其釉色斑斓,红紫交融幻化,俨然浩瀚星空,纵横变化,奇妙无匹,为乾隆官窑同类器物之出类拔萃者。足底刻“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清晰端正。年香港出版《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一书中有类似藏品可作参考。
清乾隆霁蓝釉菊瓣纹壶
H:11.5cmL:21cm
乾隆皇帝极好茗茶,由康熙后期开启的清宫茗茶风尚在雍正乾隆朝得到极致的发展,单由茶具的种类与式样就可窥知一斑。其中此类形菊瓣形茶壶为雍正七年创烧,《活计档》载:“八月初七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闰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宜兴壶一件,奉旨做木样交给年希尧照此款式仿均窑,将霁红、霁青釉色烧造,钦此。”以此推论,本品形製为著名督陶官年希尧设计,此后唐英继续烧製并供御。目前存世所知菊花瓣式茶壶除了霁红釉见缺,其余二种都在,与档案记载吻合。霁青釉可见本品,另有见仿钧釉者,分别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乾隆粉青釉外印花内刻花直壁大碗
D:26.7cmH:12.2cm
展览:《东瀛遗珠·山中商会及日本旧藏名窑瓷器》,年。
此品工艺极为特殊,内刻划外模印。直口,弧腹,下承圈足,胎体厚重,体量硕大,造型端正。通体施青釉,内壁划刻缠枝牡丹纹,碗心双圈内饰折枝牡丹,花瓣、叶脉丝丝如发,细腻生动。外壁模印凸花装饰缠枝牡丹纹,圈足饰回纹。技法颇为巧妙。清末陈浏作《陶雅》中有载“内平外凸之雕花豆青海碗,雍干皆有之,式样绝巨,而甚为精致。”所言“内平外凸”之乾隆製品,即为本品。另据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载“根据釉色的深浅不同而分别定名……色泽以豆青最重,冬青次之,粉青最浅。豆青釉色深且浓,釉面肥腴;冬青釉色调匀净苍翠,釉面平整光润;粉青釉色淡,较影青略深,本系仿景德镇湖田窑而作,釉面细匀。”本品所施即为豆青釉,釉面失透,丰润肥腴,釉质匀净纯美,于至纯至净中彰显御窑单色釉的高雅品味与气度。
明永乐处州龙泉官青釉执壶
H:31.5cm
此玉壶春形执壶,壶口外撇,细颈下渐丰,圆腹下垂,细长流,流与壶颈之间连接,曲柄圈足。壶体高大厚重,造型端庄沉稳。此壶为处州龙泉官窑製品,釉色莹润,青翠欲滴,胎体端规,釉质润腻。嘴流与颈部有一云头纹相连。釉色青葱如雨后翠竹,纹饰线条挺括规整,器物造型古雅尊贵。
明白釉外刻莲瓣内刻莲池游鱼纹大钵
D:33.9cm
此器外壁刻划双层仰莲瓣纹,钵内装饰游鱼在藻间,正若小品画心。鳜鱼阔身大尾,欢跃水中。旁有芦苇挺立,又见微波粼粼,诚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鱼水之欢,天然无忧,也象征婚姻美满,多子多福。鱼藻纹是白釉窑刻花器之经典纹饰,类似的鱼藻纹装饰出现在河北曲阳县涧磁村白釉窑窑址出土的浅盘和碗,着录于JanWirgin《宋代陶瓷设计》,瑞典斯德哥尔摩,年,插图34(3)和(6)。
且鱼藻纹亦为金代宫廷服饰之重要纹样,相近的白釉窑白釉大钵,出土于吉林省农安县农安镇金代窖藏,着录于《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张柏主编,科学出版社,年,编号。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例白釉窑鱼藻纹大钵,定为北宋至金时期之器,其器形、内容、布局、纹饰及处理手法均与本拍品同类,口镂髹漆铜棱扣,为清宫旧藏,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例,外壁光素,本品外壁刻划多重莲瓣纹,且尺寸稍大,更显富丽华贵,见蔡玫芬主编:《白釉花瓷:院藏定系白瓷特展》,台北、年,页.图版11-87。
明天青釉葵口洗
D:15.5cm
在陶瓷史上,只要论及美学,影响力之大必然是翰林书院之主,诚然,翰林主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并非其为君之道,反而是他的收藏、艺术和美学造诣。此拍品即为翰林主人之赏玩之物。从古至今,修内司青瓷盛名远播,凤毛麟角,然种类繁多,应或出自长期研发试烧,造就青釉瓷之多样釉色、面貌,亦因此更难一语含括其全貌。拍品即为典型的布满透明冰裂者,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瓷大洗釉面质感一致;此类青瓷窑内烧造方式亦多变化,或用支钉、或无,并无一致。拍品洗底部有七支钉痕,圈足裹釉,应采垫烧而成,可能属成熟时期之作,其他常见相类盘、洗多为圈足无釉,垫烧,拍品装烧方式亦可参考台北故宫藏菊瓣型洗一致。杭州青瓷窑瓷人撷取当朝时代精神,再现于宫廷御窑瓷作。
明乌金“供御”盏
D:12.5cmH:6cm
古人好“斗茶”,兔毫、油滴盏皆是品茗所用的上品佳具,因此,此盏倍受文人雅士的推崇。此盏造型撇口收腹,弧线优美。罩施黑釉,色泽深沉悠远,盏壁外刷釉至下腹,足部露胎,胎骨质坚,呈煤黑色。盏内外可见大大小小长短金丝银斑,似天幕中的繁星点点。因高温烧造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外壁近足处垂积的釉层较厚,此类金星满腹的黑釉盏因其闪烁万端的异美装饰而倍受日本人偏爱,东京国立博物馆、大坂东洋陶瓷美术馆,均有相类藏品,被誉为“国宝级”馆藏。
明青瓷月白釉长颈胆瓶
H:30.4cm
乾隆皇帝描写过此类长颈胆式瓶,其样製始从北朝、隋唐的瓶式传续而来。龙门莲花洞南壁第41龛北魏后期的石雕中,插容莲花的大花瓶已具备拍品胆瓶之造型要素,舆此拍品瓶年代相类的考古例证是北京海淀金山博物馆的钧釉瓶。拍品与这件瓶均代表了当时长颈胆瓶之造型特点,这一时期生产产品直敞口较小,口径约为腹径的1/3左右;温润典雅的釉色,自然流畅的釉质,堪舆晋祠圣母祠中典雅端庄的侍女塑像相媲美,充满了优雅的气质。此类清供长颈胆瓶,应是从晋唐佛教用器中化用、袭变而来,在保持盛酒功能的基础上,另辟清赏雅玩之用。王世贞《胆瓶》诗云:“小小一军持,时露春消息。掷去色即空,插来空即色。”就是花器胆瓶化自净瓶的明证。
璀璨————中国书画及古代艺术珍品夜场明白釉模印莲池鸳鸯纹折沿盘
来源:茧山龙泉堂。
D:14.1cm
白釉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赵时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白釉窑。白釉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拍品鸳鸯戏水纹即为白釉瓷中较为少见的纹样。白釉窑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赵时早期白釉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而如拍品一致的中晚期印花装饰则变得精美绝伦,独具一格。印花图案是由古人对自然形态的描绘经巧妙变形而成,拍品鸳鸯纹小折沿洗即为白釉窑印花之经典图案,比起赵时早期之刻划花鸳鸯纹,印花者形制更加规范,纹样更加活泼生动,栩栩如生。
明永乐龙泉青釉大盘
来源:上博退赔,编号A-。
D:46.5cm
此盘体量硕大,圈足内留有涩圈垫烧火石红痕,通体满施青釉,光素无纹,釉面浮光潋滟,釉色碧绿似玉,胎体厚重,器型沉稳大气,线条流畅。龙泉古称处州,窑业久负盛名,邵蛰民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龙泉窑青瓷“胎细体厚,釉浓式拙,色甚葱翠”。宋代极盛一时的龙泉青瓷,经元至明,仍继续烧造,明初更是深得宫廷的赏识,成为与景德镇御器厂并立的贡御窑场,从而获得空前发展,成就其历史上最后的辉煌。据《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陶器”条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遇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此文献将饶州府景德镇窑和处州龙泉窑并提,两处俱为朝廷烧造御瓷,这是明初皇帝对瓷器艺术热衷追求的反映,从而构成中国古陶瓷史上一个奇特有趣的现象。故此类龙泉御窑器皿与明初景德镇官窑产品性质相同,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清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D:12.1cmH:7.5cm
拍品传承有序,曾为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珍藏。太白尊属康熙朝新创文房名器,因造型酷似李太白饮酒之尊而得名,以豇豆红釉品种最为驰名。豇豆红因其以铜元素还原氧化问题,常会出现红绿交织之像,而本品通体釉色莹润,满红几无绿色,难能可贵。据光绪三十年十二月《梨花伴月收存不在印文件瓷器清册》记载:“……素尚斋二层迭落围房存康熙年款:……霁红花囊一百六十件(咸丰十一年上传五十件,光绪十八年闰六月二十八日运京八件,现存一百零二件)……。”另据宣统二年五月初六日立《春字瓷器陈设账三册》:“……江豆红瓷大水盛十二件(内有毛边)……。”当知此类豇豆红太白尊清宫贮藏情况,亦可得知光绪以前并无“豇豆红”之说,而是统称其为霁红。光绪时期,档案才现“江豆红”之记载,而后屡现于清末鉴藏家及文人笔记内而形成概念并逐步流行。虽然清末以后的鉴藏家对其有水盂一类等命名,但据档案资料可知,其实则为文房花器之用,有“花囊”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