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综合性是指地理环境、建筑肌理、街巷里弄、色彩感觉等城市内各种要素形成的有机统一。历史街区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区域,而是有内在规律的组团建筑形成的集群。每个单独的组团都有各自的功能和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
清代陶阳十三里街巷再现设计内容
一历史街区再现设计原则
1整体综合性原则
小规模动态更新会引起整个城市的发展变化,城市整体的产业结构也会影响城市内在的各个组成部分,这种由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到部分的变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直循环往复。
整体性原则是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制瓷业生产功能关系是街区建筑在城市整体空间分布的内在规律,根据这一规律首先对整个街区进行建筑生产功能分区,由每个部分的生产功能建筑相互组合,才能呈现出整个街区的建筑风貌。
.2地域独特性原则
地域独特性是指某一城市空间在其特有的文化底蕴或产业结构影响下,形成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文化能够通过建筑景观、风土习俗等载体展现出来。对于城市整体风貌和历史图像再现,独特性是城市空间中的重中之重。
整体的城市景观设计需要紧紧围绕着地域文化特色展开,其中包括历史背景、建筑材质、生产方式等。历史图像再现是记录传统建筑及其历史内涵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设计过程中地域特色可以用图像语言进行提炼,能够形成符号化的地域标识。
景德镇经过上千年历史的发展,街区内每一寸土地都有着深厚的瓷业文化沉淀,记录着陶瓷业的生产活动。通过现场实地考察和探索,发掘城市的特色元素,来确定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例如:建筑样式、材质与色彩、景观节点等,用这些地域空间特点来塑造城市形象,树立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吸引力。
二历史街区再现设计方法
1三维软件的设计应用
建筑相关的设计行业内一直离不开三维软件的应用,这种三维虚拟技术将建筑学、艺术学、结构学等多种交叉学科相互融合的表达方式,这种技术能够对城市整体风貌建筑做出全方位的展示。
历史图像再现技术的本质可以说是艺术学、建筑学与软件技术三者的互相结合。通过各种绘图软件的联动使用,能够呈现出富有创造力的计算机艺术合成图像。
城市街区风貌插画作为一种建筑设计效果图,最近几年成为设计行业的流行趋势,用中国传统绘画方式对城市建筑进行表达。这种艺术形式背后是将人文景观与建筑场景融合之后衍生出来的图像,成为记录人、建筑、城市、自然之间的整体城市景观。
2城市风貌绘画的借鉴
北宋时期出现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是城市风貌展示最初的范本。在这个散点透视的鸟瞰图中,东京汴梁的市井生活全貌完整的呈现出来。图中生动详实的描述了当时的建筑形式和市民活动的场景。
以及清代画家徐扬绘制的《姑苏繁华图》,展示了姑苏城内摩肩接踵的街市、舳舻千里的江面、车船满载的码头共同组成了苏州城市风光。
清代同治五年烧制的《青花御窑厂瓷板图》展示了景德镇以御窑厂官式建筑为核心的城市建筑群,《景德镇陶录》中有大量的场景插画。
三后街生产空间再现设计
1作坊建筑
景德镇作为古代手工业生产城市,作坊是城市最主要的建筑组成部分。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统计,鼎盛时期该区域内有三千座作坊建筑。作坊建筑主要是由生产操作间、储藏间和原料陈腐间三个单体建筑组成一个围合的院落空间。
正间作为坯体成型的操作间,属于穿斗式建筑结构。这种类型的生产空间建筑尺度,通常宽度保持不变,长度可以根据生产工作流程延伸到十二间,总面积约三百平方。与传统意义上的穿斗结构有所不同的是房屋木构架的网柱比较密集,每个柱子直径较小。
为了便于内院的泥料运输和坯体之间的流转获得宽敞的操作空间,去掉朝向院子一侧的柱子,上部用存放屋檐。用系杆将相邻两组穿斗木构架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制瓷工序的操作空间,空间下部由于手工生产,上部连系杆形成带有一定坡度三到五层的檐架,可以满足坯体的存放功能。
2.镇窑建筑
廒间用于生产建筑中的储存功能,主要作为存放生产原材料的仓库,面积大约在一百平方米以内。陈腐间主要用于泥土的陈腐和踩练,地面用青石板铺装,保证地面平整光滑、无杂质、透水性差。制瓷生产建筑是生产实用性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典范。
镇窑建筑是景德镇制瓷生产建筑的灵魂,也是千百年来陶瓷熠熠生辉的奥秘。镇窑建筑是指窑炉及其附属建筑结构。建筑方位通常是坐东朝西,由窑床、窑篷、烟囱等部分构成。镇窑窑房是两层建筑结构,一层以窑炉为中心展开,二层作为燃料储藏和日常办公的空间,面积约六百到一千平方米。
建筑屋顶结构采用独特的砌筑方法,形成四分水的坡度。建筑坚固实用功能性强,整体构造科学严谨整座窑屋用多节、弯曲、不创皮的粗大杂木做柱,柱网密集。
窑房四周砖墙上部用木条交叉形成菱形窗棂,既采光,又通风。镇窑窑房建筑是记录生产的理念、方式、形态这些非物质的载体。
前街建筑空间再现设计
一商业建筑
1.素雅明净
陶阳十三里街区内用于商业贸易的街市,有前街、瓷器街、青石街等。街巷长度较短,建筑均采用明清风格,三开间一组,木板门窗、马头山墙、青瓦屋面、黑底金字匾额,色调素雅明净。
常言道:“无徽不成镇”,徽商对景德镇城市发展和商品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商业建筑因人文环境也受徽派建筑影响。
瓷器店铺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用于销售的瓷行,还有生产兼销售的红店、洲店。瓷行建筑空间内,前堂宽敞明亮,作为储存瓷器和商品包装的区域,后堂设有账房,仓库可以堆放成千上百担瓷器,还能满足多人同时进行茭草包装。
瓷行以天井为中心展开各个功能分区,有利于整体空间采光通风,一层空间较高,便于囤积货物,二层则为“走马楼”建筑形式,作为瓷行的办公区域,以及店主和客商的生活起居空间。
红店是专门用于釉上彩绘制、烧成和出售的店铺。清朝末年红店有五百家左右。红店大部分属于家庭手工式作坊,以家庭为单位展开生产劳动。黄家洲内生产兼销售的店铺简称“洲店”,主要是从事对破损瓷器销售加工彩绘后进行加工。
2.会馆建筑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于是因地缘性产生的商业群体会馆组织应运而生。据记载历史上景德镇的会馆建筑有二十七座,这些会馆建筑是昔日瓷都商贸繁荣的佐证。
以南昌会馆为例,该会馆又名“洪都书院”,始建于清代,约两千三百平米。整个建筑位于前街中段,坐东朝西。北邻毕家上弄,南到詹家上弄,西侧大门拾阶。
普通的生产生活服务类型商店基本形式为三开间店面,中间为板门店堂,两次间为板门柜面,有窗户向街市方向打开,窗户上有挡雨斜坡屋檐。商店内进深较短,上设有阁楼用于存储,导致底层较矮。
中堂与两次间中也设有柜台,朝街店面均装有较精细的隔扇窗。商业建筑结构基本为穿斗式木结构,前为商业店铺后为店主住宅,商住功能合并。后宅多采用三水归堂的屋顶形式,将两栋建筑相连接。
二住宅建筑
景德镇民居建筑形式丰富,时间跨度长,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都有实物可考。总体来说,以江南地区常见的天井式民居建筑为主。各个时期的建筑虽各有特点,但是从外立面、屋顶样式、砌筑方式建造方法一直才能形成整体建筑风貌。民居建筑用两米宽左右的巷弄,串联并立,形成曲折幽深纵横交错的里弄。
1.长方形平面布局
在《大明会典》中]限定使民居建筑有一明两暗,面阔三间,进深五架的特点,形成以天井为核心围合空间。前后为上下堂,左右为厢房,在堂屋的两侧为上下正房,这样的组合形式称为一进。
上下房、左右厢房用作卧室,上堂是主要客厅,下堂作为门厅,主体建筑一侧有时还有陪屋相连,用作厨房或储藏等其它功能。按规定富商大贾住宅只能向纵深发展,组成多进式矩形平面布局的深宅。
2雕栏石罩八字门
一些普通民居只有一进两层的人家,入口处为木结构板门,二层朝街阁楼设有出挑飞来椅,向外弯曲成弧面,内有灵巧生动的雕饰。前店后宅的大门多用简易朴素方便拆卸的板搭门。
还有呈“八”字形的石雕门罩,门头上用青砖垒砌出不同的屋檐样式,雕刻寓意吉祥的花纹,挑出的门罩,还可以遮风挡雨。大门通常为木质双开门,门由下端的轴插在石础上做支撑。明代民居大门装饰造型朴素,清代民居大门造型工艺繁琐有奢华之风。
3尊卑有序上厅堂
正堂作为整个建筑中的核心空间,位于整体建筑的中后部,作为家庭会议、重要仪式和接待客人的重要场所。正堂面向天井,坐北朝南,室内陈设布局和大多数江南传统民居内一样。
正立面上挂有匾额、卷轴字画,前设条案上钟表居中放置,左右摆设花瓶镜子,寓意“终身平静”。
前置太师椅中间夹一桌,通常作为主人和宾客的座位,左右各竖列依次放置椅座和茶几。
景德镇民居结构为木构架,外墙仅起到辅助承重和围护作用,富商的民居墙体用青砖砌成,普通的民居墙体由废弃窑砖砌成。山墙顶端通常有类似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形式,与徽派建筑不同景德镇地区的马头墙砖头材质肌理裸露在外,不施粉黛,造型简单,顶部用瓦檐收束。在街区的整体建筑风貌中,阶梯式马头状的山墙是房屋立面的主要建筑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