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APP这种绝美的瓷器,一年竟烧掉10

文丘的经历跟很多同龄人不一样。

年,文丘进入沈阳工业大学念室内设计。因着速写上的天分,他在大一就在学校办了个展。

假如沿着这条路线发展,或许他会成为一名画家。然而一片小小的木叶,却把他牵引到了另一个维度。

那年假期,文丘跟随景德镇的女友来到瓷都。

瓷都火与土的艺术,令他分外着迷。

他索性向老师请了一个半月的假,在景德镇到处转悠,看老一辈的师傅们做陶瓷。

他见到有师傅做黑釉瓷,用玻璃釉,在上面刻画树叶的造型,类似宋代吉州窑的木叶天目,但手法粗糙,价格也低廉。

身为南昌人,文丘对发端于江西吉安永和镇的吉州窑自然有着特殊的情感。

吉州窑始建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代末年逐渐式微,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吉州窑是宋代南方最具影响力的民窑,它不受宫廷束缚,以生产日用瓷为主,风格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

吉州窑的天目釉瓷器制作尤为精美。

当时生产的玳瑁斑、鹧鸪斑、兔毫和油滴等产品,釉色窑变效果卓绝,高雅华丽,为传世珍品。

而木叶天目更是吉州窑的独创。

天目瓷的叫法出自日本,是指铁系结晶釉窑变瓷器,以黑色和酱黄色为主。

宋代佛教兴盛,一些日本僧人慕名而来,在中国浙江天目山一带的寺庙中学习佛法。

他们回国时,把寺庙的饮茶方法和当时流行的黑釉系茶具一同带回了日本。

因这些茶具是在天目山得到的,日本人便称其为“天目瓷”。

木叶天目其实就是在含铁量高(约在5%至10%之间)的深色釉面上附着天然树叶,再经高温氧化气氛下烧造,使树叶所残留的灰质成份在釉面上留下痕迹而形成。

它真实完整地保留了树叶的原貌。

树叶灰质成分与釉面完美融为一体,如琥珀一般晶莹夺目。

宋时饮茶以点茶法为主,上至高堂,下至乡陌,斗茶盛行,而黑釉瓷最能彰显点茶时击拂而起的白色茶沫,故而蔚然成风。

当时木叶天目在佛家中被广泛使用。

黑色即玄色,佛门参禅需要营造幽玄清静的氛围,喜用黑盏。

木叶天目釉面深沉,外表质朴、凝重而不张扬,杯盏盘碗内妆点的一两片菩提叶,自然清新。

见菩提叶,如见佛陀,易令僧侣在静修中明心见性。

就是这一叶知秋的美丽,令文丘深深着迷。

吉州窑的木叶天目制作工艺,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80年代吉州窑恢复烧制后,相关的书籍廖若星辰。

除了假期有空就跟师傅学艺,文丘常跑到新华书店找书,去地摊淘书,沿着卷帙寻觅久违的风雅,观赏陶瓷残片寻踪探源,用心琢磨古人本怀。

年6月,文丘终于烧出了叶脉清晰的天目瓷。

文丘回忆道:“在那之前,我烧坏了七、八窑,里面竟连一个像样的杯子都没有!所幸那时装窑用的棚板是35*40厘米的尺寸,码放的瓷器数量不算很多,虽然无比心疼和难过,但我也只能默默承受。”

跟很多涌入景德镇的年轻陶艺爱好者一样,文丘常常做了作品去雕塑瓷厂摆摊,慢慢结识了很多朋友,有了自己的客户。

当地人称文丘“眼镜”,因为他戴眼镜,这在当地方言还是个褒奖,夸他擅长行销。

那时做木叶天目的人极少,烧制的成功,让他获利颇丰。

文丘并未因此陶醉。

毕业以后,他安住景德镇,在三宝和浮梁建立了个人工作室,专心创作木叶天目。

木叶无双。木叶天目的制作难度很高,主要在于大自然中没有一模一样的天然树叶,必须细心的根据不同叶子的情况,决定不同的附着技巧、调制不同的釉料、应用不同的烧法。

另外,釉药粘性强,敏感度高,必须配合烧制的窑压、气温、火候等气氛,精准掌控,才能烧出质感绝佳的作品。

不是任何一种树叶都可烧造天目,这要看树叶灰质成分的情况而定。

水分太多的叶片就不适合烧造,因为它的残留物太少,不足以形成灰份沉积的痕迹。

文丘常用三类叶片:桑叶、菩提叶和禅意叶。

树木生长的土壤、当地的气候、采摘时间、叶片大小、干湿、厚薄、软硬……都有讲究。

文丘说:“比如桑叶,采5、6月份的最佳,天气不热不干,烧出的叶片最灵动。禅翼叶我是在三宝附近发现的,它的叶片偏小,约为桑叶的三分之二,薄且透,让我想起蝉的翅膀,同时木叶天目与禅宗有关,我就给它命名禅翼叶。通常挑两片叶子,最多五到六片来烧小杯子。叶子数量越多,烧成精品的要求越高。”

采摘叶子要到郊外或山野。

有时文丘亲自去,新鲜鸡蛋箱的大小,一次能摘满满20-30箱叶片;需求量大的时候,就请人摘。

精挑细选下来,能用的也就三分之一,再分类排列,防潮储存。

也有客人从所在的地方摘了叶子,寄来给文丘烧制。烘烤叶子是门技术活,要小心翼翼,不然容易弄破。

直到年9月,文丘才感觉到烧制出来的叶子有了质的飞跃。

天目烧需要--度的高温。

叶片高温受热烧成了骨质灰,逐渐与釉色相融。在窑里不同部位,受热不同,有些叶片会翘起,有些会受损。

文丘说:“一年烧掉近10万张叶子,能有3万6千张品相完好已经很不错。”功力的积累,就是这样一点点地来之不易。

偶尔文丘也加入其它草本植物纤维与树叶同烧,所出器物的肌理更为丰富,莹亮的釉面上,金色的叶片似临风飞舞,草木尽染秋色,托出一片斑斓,叫人心头为之一暖。

文丘使用景德镇的高白泥做泥胎,这种泥紧致,纯度高,叶片发色好看。

至于烧出的天目底色是黑色还是酱色,釉的厚薄是关键。

颜色釉中氧化铁偏多,就偏黑色;氧化铁的配比少,釉薄,就偏棕色。

起初,文丘都烧黑釉,后来便多用独特的酱色来呈现自己的风格。

做得多了,他发现,叶片的发色,会受窑的层位高低影响。

上层温度高于下层将近5—10度,关窑后能保温2小时,叶片成色丰富,非常精美。

“如何鉴定叶片高下,这个很难准确定性。”文丘说,“每个人审美标准不同,很难用一个标准作为尺度。一般来说,叶面完整无缺、纹理清晰可辨、造型生动自然,大多数人都能接受与喜爱;有的自然卷曲或叠加、形态多样;有的残缺却有残缺的美;有的叶脉纹理初看时并不鲜明,但注入清水后,盏底的叶片却呼之欲出,平视时似与水面齐,相当奇妙。”

文丘跟随家人信佛,应客人要求,他首创了《金刚经》木叶系列。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木叶与经文相衬,自然与内心相通,面对它时,会生起很多关于自然及生命的感悟。这个系列,我还要在形式上再完善,以期日臻成熟。”

文丘也在尝试玳瑁烧。

他用植物的草木灰按一定比例和其它成分配比成釉料,再经过洒彩的方式涂于黑釉的表面,经过高温作用,通过流淌、渗透、扩散、交融、化学反应及液相分离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烧制出色调鲜明、黑、黄分明的纹样,如玳瑁壳般艳丽。

虽然天目烧的制作工艺可以控制,但烧制结果却往往不可预期。

每次出窑的成品率能在60%已经算很理想。

对于废品,文丘通常把它们扔掉;瑕疵品还能物尽其用,他打算送到寺庙与众信徒结缘。

今年11月,文丘准备与朋友合伙,投资十多万元,在郊外建个柴窑,实验木叶及天目类的瓷器。

“既然选了这条路,就好好走下去吧。”

文丘是幸运的,他那么年轻,却已经懂得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他闲不下来,常常呆在工作室,诚心恭敬地埋头创作,偶尔仍会画画速写作为调剂。

无数次的烧造及经验累积,让文丘的木叶天目工艺日渐纯熟。

然而,人生的阅历,思想的深度,美感的凝练,他还有很多要去感知和拓展。

“台湾的江有庭、邵椋扬,日本的镰田幸二、安藤雅信,都是我非常欣赏的陶艺家。有机会,我想去台湾、日本看看,学习那里独特的制瓷经验”。

夜已深,大多数同龄人都在悠游度假,文丘一个人却还在忙着装窑,常常忘了饭点。

年少如他,执着如他,一定会在窑火明灭的幽光里,捕捉到属于自己的一抹动人色彩,触摸到一方崭新的天目世界。

本期作者:Key

来源:东家东家APP东家守艺人东家匠人东家甄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48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