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年拉开了井陉窑遗址保护、发掘、研究序幕,年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河北的第四大名窑。烧瓷历史可追溯于隋代,经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期跌宕起伏的发展演变,成为河北地区一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古窑址群。该窑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黑釉瓷、黑褐釉瓷,偶见黄釉瓷、绿釉瓷等。
井陉窑窑址分布图
井陉窑遗址位于县中北部与井陉矿区,目前发现的窑址共14处,分布总面积达万平方米。窑址集中分布于太行山东麓自北向南的陉里盆地、天护盆地、天长盆地及绵河、甘陶河、冶河及其支流上,丰富的瓷土资源,充足的燃料柴与煤,加上便利的水路交通,孕育了风格独特的井陉窑。
井陉窑遗址
唐代井陉窑开始繁荣,除了继续烧制隋代的白瓷、青瓷及黑釉瓷以外,还出现了里白外黑的双色釉器。器物的器形主要有碗、盘,还有少量的杯、盏、托子、碟、盂、钵、葫芦瓶、多管瓶、注子、茶釜、茶炉、香炉、盒、罐等。其中瓶类的造型变化十分丰富,有双鱼穿带瓶、长颈瓶、凤头瓶、塔式罐等器形较大的个性较为突出的瓷器。
唐井陉窑双鱼壶
中唐以后烧造出的三彩器独具特色,以绿、棕、黄为主,施釉方法、艺术效果有别于陕西、河南及河北的邢窑、定窑等窑口的三彩,在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产品中视为珍品。在井陉窑址发掘中出土的“官”字款器,莹润精细,典雅、完整,说明类银、类雪的唐白瓷中有不少井陉窑的产品,而且装饰技法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划花、刻花、剔花、点彩等外范印花多种装饰手法,使得这一时期的井陉窑白瓷在精致庄重中透露着厚朴之美。
唐井陉窑三彩凤首壶
宋代,井陉窑的宋代制瓷目前发现较少。从仅有的一些出土瓷器中可以看到,井陉窑在宋代有了新的发展,使用的“砂圈叠烧法”为华北地区首创,烧造出了“天威军官瓶”的形制特点是最大经在腹中上部,高度为40—70厘米之间,多为褐釉,少量为黑、黑褐釉,胎质较粗,肩部大多有一圈露胎的“砂圈”,小口、凹足,瓶身刻款“粉笔附属,一拭即灭”很独特,字体有楷书、行书、草书,区别于梅瓶。宋时的白瓷:胎质坚细,和色莹润光洁,产品为官方所用。
宋井陉窑白釉印荷莲双凤碗
宋井陉窑线条罐
金代井陉陶瓷业达到鼎盛时期。不仅产品种类与器型方面的突破,除了原有的白、黑、褐、酱、两色釉以外,还增产了黄、绿、茶叶末、天青釉、仿建、仿钧以及花釉瓷。
金井陉窑双鱼枕
这一时期的井陉窑器形仍以折腰盘、碗为主要代表,由碗拓展烧制的大器“盔”及盆类数量大增,总体器形多达数十种。兼有实用和审美功能的生活器皿包括:杯、盏、碗、碟、盂、罐、盒、砚、灯、炉、胆瓶、梅瓶、扁壶、执壶、扑满、带盖尊、带盖缸、香薰炉、围棋子、象棋子、及各类的小泥塑、大型佛塔等。器形之多前所未有,几乎渗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宋井陉窑白釉刻双鹿枕
在烧制技术方面井陉窑不但有所改进,而且在装饰图案方面也添加了很多创新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兔毫、油滴、天青等仿品方面达到了维妙维肖的程度,装饰的技法除保留原有的划花、刻花、剔花、点彩外,还生产出大量的内模印花产品。
金井陉窑黑釉罐
元代,井陉窑仍继续延用金代的窑场,白瓷的数量开始日益锐减,形制也失去了原有灵巧,显得粗拙笨、重。黑釉、褐釉逐步多于白瓷,印、划、点等装饰手法相对单一。
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的迅速崛起,使井陉窑逐步失去太行山以东的大部分市场,另外由于一些年间滹沱河河床沙层淤积,不便于通行,商路受阻,井陉窑的大部分窑场也不得不一步步走向衰落。如今,在井陉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更好的保护、利用、传承井陉窑文化,举全县之力积极推动井陉陶瓷产业发展,选址井陉窑地面以上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的南横口窑址区进行陶瓷文化中心、陶瓷商业街、陶瓷博物馆三大核心项目建设,努力再现古镇与古窑、文化与山水的完美融合。(部分来源:中国陶瓷杂志)
编辑
韩晓红
邮箱
jingxingfab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