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这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提到的制瓷需要七十二道工序,分工之细,专业化强度之高,是其他手工行业无法比拟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瓷业逐渐机械化,一些传统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环节及相关器具和设备被淘汰,传统技艺虽然得到部分保留与发展,但不少工序环节仍不断流失或消亡。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官方邀请了两位制瓷大师——熊建军和饶晓晴共同联手研制了这件大气辉宏的珐琅彩《复兴尊》。由于珐琅彩瓷器的烧制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自乾隆以后宫廷就不再烧制了。而珐琅彩也是宫廷的御用之物,普通老百姓是很难见上一见的,因此民间艺人也不知烧制瓷器的方法,渐渐地这项技术也就失传了。为了重新延续中国陶瓷文化,年著名工艺大师熊建军受国家博物馆的邀请仿制一坯国博馆藏珐琅彩瓷。熊建军祖上专为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窑烧瓷,有享誉世界的“熊窑”之称,他也被称为当代“掌窑官”。他还是景德镇官窑研究所所长、景德镇官窑艺术博物馆馆长、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珐琅彩瓷第一人”。熊建军通过自身二十多年的从业经历,经过八年的刻苦钻研,把失传了两百多年的神秘工艺重新拾了起来,终于研究并仿制出了一个清乾隆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并得到了国家博物馆的认可,这件真品曾经在香港的苏富比拍卖会上卖出了1.12亿的天价。复制古代珐琅彩,需要七十二道工序,经过复杂的烧制过程,失传二百多年的一项珐琅彩瓷烧制技艺被他奇迹复活。他先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人物》、《财富故事会》、《走进科学》、《讲述》、日本朝日电视台《中国神秘纪行》、人民网等中外各大媒体的专题采访。著名鉴定专家蔡国声也曾这样评价:“熊建军先生的祖上是雍正官窑的掌窑官,其后代一直执掌雍正之后各代官窑,所以说熊氏一族是中国官窑技艺的主要传承者,而熊建军今天执掌的景德镇官窑研究所也被收藏界称为“当代官窑”,他的作品才是当今可达到官窑艺术价值的珍品。他烧制的瓷器两年之间,价格从元升至元,从年的4万元,到年的10万元,再到现在的万元,可见其作品在当代的确算是珍品了。熊建军凭借其积极的探索开拓精神,赢得了“中华珐琅彩第一人”的美誉,现在“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统珐琅彩制作技艺”已被列为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行其道,各得其所。每个时代皆有翘楚,瓷器界各有能人。景德镇历史上的名作大多是联合烧制的。珐琅彩《复兴尊》的烧制重任由熊建军完成,但涉及到以瓷入画的能手便要交给饶晓晴了。饶晓晴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主任,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副总工艺美术师,多年来一直探索色釉、粉彩、新彩综合装饰的研究与创作,是工艺美术的能手,创作的彩瓷作品浓艳俏丽、精美绝伦,美不胜哉。年,当时14岁的饶晓晴学习素描和陶瓷雕塑,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年,考入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在大学四年中,他以勤奋出名;25岁那年,他走进了陶瓷作坊,随后开始陶瓷美术创作;年,其创作的大件色釉《清明上河图》瓷钵获得陶瓷节大奖赛一等奖的第一名,那个时候景德镇还没有那么有名,然而他的工艺设计已经大有成就了,后来他的一个粉彩作品被一位香港富豪看中,以十万的价格卖出,那个时候的名家陶瓷价格远不及他的作品,这个作品也把整个香港市场带动起来了。年,饶晓晴调入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室工作,多年来,他在探索高温色釉的综合装饰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在色釉和粉彩、新彩综合装饰、古彩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许多成功的作品,引起了海内外收藏家的兴趣,并在全国、省、市获得很多奖项。饶晓晴创作的陶瓷美术作品在题材上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山水、其二是人物,大部分作品都与山水有关。他擅长色釉和粉彩、新彩综合装饰、古彩,大多作品以高温色釉作底色,采用国书技法,以线造型,他注重色彩、形象、构图的形式美和视觉效果。在创作珐琅彩《复兴尊》时,他根据器型的特点来装饰书面,色彩讲究自然渐变和冷暖构成关系,注重“气韵”和“骨法”用笔,富于疏密、虚实等诸多变化的节奏感,粉彩是在其明暗、浓淡、高低起伏以及浓艳和淡雅的效果上呈自然生命的节奏感;他将思想、见识、情感形象地体现在其中,使其成为他艺术风格的表现载体;他巧妙地处理雅与俗、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使作品与众不同,耐人寻味,产生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效果。只有能充分理解和表现自然的内在魅力,并且要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依的关系,才能创作出如此的艺术精品。从烧瓷到美工,不管是著名工艺大师还是烧瓷名匠,只有发挥各自优势,戮力齐心、鼎力协作,方能共襄盛举。在珐琅界,在《复兴尊》推出之后,熊建军和饶晓晴成为了珐琅彩的两座难以逾越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