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瓷塑狮子的附件和陈设狮的礼仪达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m.39.net/pf/a_4661155.html

除了独立存在,瓷塑狮子更多的是作为造型附件出现,如作为瓷器的耳、纽、把手等,既是装饰物也有实用功能。我国器物史上,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用兽形盖纽的先例。代之后,受古人尚祥文化的影响,盖纽上的动物造型常被制作成瑞兽的形象,狮子作为祥瑞神兽的代表,狮形盖纽自然在纽式中享有崇高地位,尤其在明清官窑器物的设计上,常用到“狮纽”。

明清时期狮纽常应用于香炉盖、茶壶、印章等器物中。日用器物上的狮纽在数量上虽然没有在印章中应用的丰富,但其塑造水平不可轻视。光从狮子的造型分析,就有顽皮娇痴的趴卧式;气势宏伟的站立式;精致丰满的蹲式;摇头摆尾的回望式。

狮子是欧洲人熟悉的动物,在器型丰富外销瓷器上,狮纽盖罐也是出口瓷器中最常见的器型之一。在法国画家布歇“中国皇帝上朝”等画作中,常可以看到十分写实的中国陶瓷器,画面中出现了动物形状盖纽的青花瓷器,还有彩绘的人形瓷塑,这也证明了狮子盖纽的外销瓷是18世纪出口瓷器的常见形制。

而相比于官窑中狮子造型的磅礴大气,民窑或用于外销的狮纽瓷器则显得更加随性。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五彩盖罐”,产于明代崇祯时期,色彩鲜艳,深受欧洲市场的青睐。此罐形制规整,做工精细,六角形瓷器罐腹上采用五彩绘制人物故事,盖子上用贴塑的手法将双狮戏球主题塑造出来,狮子五官和体态颇显可爱,完全没有汉唐狮子的凶狠、狰狞之感。整体画面和造型疏朗大气,是明崇祯时期景德镇的经典作品。

狮纽通常以全身形象置于盖上,除全身形象的狮子被装饰成瓷器附件外,单个狮头作为装饰的形象多见于瓷器的耳,以衔着门环的造型出现。这种造型最初出现商周铜饰上,一般为虎、螭、龟、蛇等造型,随着狮子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器物上辅首造型常为狮头。

明朝以儒学为本的礼制思想不断强化,在朝代建立之初,经济凋敝,为恢复元朝末年被严重破坏的经济,要求一切仪式简化,并将祭祀大典中所用到金、银等贵重材质全部改为瓷制,使瓷制礼器大量被使用。直到明代中后期,宫廷所用的瓷制祭器,仍然是尊、撰、盘、罐、瓶等与古代礼器相近的器型。

万历时期,统治者追求奢华的生活,社会上的尚奢风气也十分盛行,致使对一些高级消费品需求量大。万历年间的景德镇生产出的色彩丰富、沉稳大气的五彩瓷,其纹饰繁密急促,布满器身。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方形瓷坛花瓶”,生产于明万历年间的景德镇,高有34.50厘米,宽有35.50厘米,是明万历时期烧造的大尺寸尊瓷器,在中间两侧采用浮雕工艺装饰了蓝色的狮耳,狮子头部5个发髻对称分布,表情威严,极具典雅古朴的气质;在尊的表面装饰上,以龙为主题,以不同的姿态描绘着风格化的波浪和山脉;整个器物自口至底,层层纹样密布,造型规整,富丽堂皇,可称艳丽之至。

明清时期大量的瓷器从广东港口驶出销往欧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也促使广州的陶瓷业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因此清代广州外销贸易的繁荣使得专供出口的广彩瓷应运而生。广彩瓷是根据外商的要求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彩绘瓷。

可以作为日常生活器皿的小盖罐在清乾隆时期被大量外销,“清乾隆广彩山水人物纹小盖罐一对”是清乾隆年间广彩常见品种,瓶撇口外翻,有盖,每一个罐子上都塑有一只狮子,长颈附兽耳,溜肩下垂,通体饰矾红金彩锦地,以青花缠枝花卉纹开光,瓶颈矾红绘制山水纹。瓶腹描绘18世纪中国民俗生活的场景,背景为西洋建筑,是中西合璧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虽然瓶子腹部的纹饰大有不同,但盖子上的狮纽在造型上非常相似,狮纽的体例虽小,但满足了装饰和实用的双重功能。

将军罐初见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在罐上添加狮纽是康熙朝创新的式样,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常用于出口作为室内陈设品或展览品,最常见的是三件盖罐搭配两件花觚,被欧洲人称为“garniture”。

因顺治朝的“禁海令”,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瓷器贸易被全面禁止,荷兰商人不得已转而向日本订购瓷器。为享占外销贸易的利润,日本大量仿烧中国瓷器,受中国景德镇青花瓷风格影响,日本烧制了大量伊万里风格的彩瓷运往欧洲,其中包括大量将军罐的器型被销售到欧洲。

虽然中国瓷器在此期间大量出口到欧洲,但伊万里瓷因其大胆的图案和色彩丰富的装饰而受到珍视。年清朝全面解除海禁,景德镇瓷业重振旗鼓,通过模仿日本“伊万里”风格,烧制出了具有中式特点的“伊万里瓷”,重返欧洲市场。

现藏于博物馆的“狮纽将军罐”是“garniture”五件套中的其中一个,是日本肥前器皿,整体罐子呈直口,长颈,溜肩,鼓腹开光,在内绘制有狮子主题,狮子身后饰有花卉纹饰,在罐顶塑一趴窝在石头上的狮形钮,色彩靓丽,狮形活泼,通身绘制黑的“卷毛疙瘩”,面部表情可爱,呈歪头回首造型。整体轻盈而不失稳重,体态修长而颇具风雅。

陈设狮

受到礼仪审美体系、权力审美体系、文人审美体系及商业审美体系的影响,明清时期的陈设艺术是中国古代陈设艺术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工艺精美、形式多样的陈设瓷表达着清代人们生活观的重要载体,狮子作为我国民俗文化中最为常见的吉祥神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辟邪、守护、平安,因此民间的雕塑小品也常以狮子为对象。狮子也是欧洲常见雕塑题材,这些题材相同、造型不同的狮子瓷塑,引起了欧洲市场的好奇和青睐。

明嘉靖后,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影响,社会攀比之风严重,奢靡之风盛行。地主、官僚上层需要高质量的陈设瓷,来满足他们奢侈的生活和对财富的炫耀。以小型瓷塑为首的案上雕塑,不仅可以满足百姓居家的宗教需求,另有一些达到精品的瓷器成为夸耀的资本。小型的狮子瓷塑不仅可以作为摆件,也常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玩具。

出口到西方的瓷器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小型陈设品,这些器型别致、方便、实用,风趣横生的小瓷塑,如狮、虎、牛等小件动物瓷塑等,形象生动又有趣,深受欧洲市场的欢迎,常被用以陈设,或作为儿童玩具,更为精致的瓷塑甚至被当做艺术品,被王公贵族争相收藏。

德化自古烧制白瓷,明末清初畅销国外,以“中国白”闻名欧洲。成为外销瓷历史的重要见证。德化白瓷题材大多来源于宗教,狮子不仅在佛教中是佛祖的坐骑,也是世俗世界中吉祥的代表,因此狮子题材的瓷塑在国内外都非常畅销。

德化的狮子瓷塑宗教化特征强烈,现藏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德化狮子瓷塑”在穿孔底座上蹲坐一只踩着带有尾带的绣球上,手、胳膊和头上多处装饰“疙瘩卷”式的肉髻,这些肉髻与佛教息息相关,随着狮子逐渐世俗化,明清时期小型的狮子瓷塑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明清时期的案上雕塑也应用于文人逸士的室内陈设中,为彰显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文人学士试图将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品格和意趣投射物化于室内环境和工艺品物之中,用自我的美学思想来指导具体的生产实践,在实现物质的实用功能时,还提高了内部的高水平审美价值,成就了自己在这一方环境中的君子之风。

“清代康熙素三彩小狮子”镇纸是文人写字作画时用来按压纸张、绢等的文房用具,既是文人日常书写的器具,其独特美观的造型也可以作为室内陈设用具。作为案上陈设的素三彩小狮子镇纸,尺寸小巧,长仅10厘米,宽仅6.5厘米,在母狮子背上爬着一只小狮子,怀中搂着另一只小狮子,憨态可掬,形态稚拙可爱,是少见的瓷镇纸。

相比于纹样装饰,瓷塑狮子更生动形象。现藏于美国博物馆的“乾隆素三彩狮子雕塑”是以一对狮子的形象出现的,只见母狮蹲坐在如意形状镂空的台基上,台基上绘有四种不同的花卉纹样,整件瓷塑高41.9cm,宽21.6厘米,最初的整体造型应该是一雌一雄两个狮子。狮子大头,圆腹,张嘴吐舌,咧嘴露齿,双耳大而下垂,狮鼻硕大,头顶卷毛,颈部雕刻有一周纹饰,可见面部刻画的精致生动,雌狮和小狮子搭配在一起,雄狮脚踩绣球,各有分工,四肢强劲有力而富于动感,形态活泼可爱,狮子题材通常以一对出现,在清初常做为外销瓷被销往欧洲。

这类狮子瓷塑造型与清代狮子香插在造型上很相似,区别在于是否有长管状的香插口。因熏香是中国传统风俗,所以对于欧洲市场来说,香插也常被用作陈设瓷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

早在我国的北宋时期就已出现用于装饰室内环境的陈设器物。早期的陈设器物以仿照青铜礼器中的一些标志性器型为主,材质多见于玉器。随着瓷器制作工艺的日臻成熟,明清时期的陈设瓷造型丰富,形式多样。

明清时期流行的花觚就是模仿商周时期青铜觚而成的瓷器。康熙一朝是觚形瓷器流行度最广、产量最大、形制最丰富的一个时期,受到国外套装系统的影响,由花觚和有盖的将军罐单体或组合而成的套装瓷器在康熙年间被大量外销到国外专门用来室内陈设或展览,一套数量通常是3、5或7件。

最常见的是三件盖罐和两件花觚,这种花瓶组合形式在英语、法语、德语中都称为“garniture”,也就是室内陈设的意思,这种组合瓶多见被放在欧洲家庭的壁炉上。在“garniture”里的狮子虽作为将军罐盖上的装饰附件,但对欧洲的陈设品影响深远,许多没有盖纽的瓷器被销往欧洲后,在欧洲市场被装饰上金属材料的狮纽。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7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