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教育,桃李芬芳
年,祝大年在上海结识庞薰琹、江丰。在庞薰琹家里,他们彻夜长谈,讨论成立中国自己的工艺美术学院。
年,应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之邀,来京负责陶瓷行业工作。同时兼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主任、副教授。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既懂科技,又懂艺术,既能设计,又能制作的陶瓷设计师。
到年,他参与国务院“建国瓷”设计,周总理在选定“建国瓷”时说要成立工艺美术学院,祝大年将这一信息写信告知杭州的庞薰琴,庞薰琴提出建院方案,上报中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建工作开始启动。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他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教授,为陶瓷系建设打下了基础。
中央工艺美院大门旧影
年被打成右派,赶出陶瓷系,年调入装潢系任教,开办壁画专业,与张光宇一起教授工笔重彩画和壁画,并带学生去云贵写生。蒙冤受屈二十年,直至年三中全会之后他才被解放。
80年代,恢复了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职称,他先后在装潢系、特艺系、陶瓷系任教,带研究生。同时进行陶瓷、壁画、雕塑等方面的设计。年被聘为轻工部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艺研究中心理事长等。年5月,由中华陶艺开发研究中心组织在湖北蕲春岚头矾召开了全国首届部分陶艺家研究会。作为中华陶艺开发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致开幕词和闭幕词。
年,他回到陶瓷系,系里为他建工作室,于是重操旧业,拾起了中断30年的陶瓷设计。同时他被聘为轻工部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陶瓷学会顾问、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
祝大年教过的学生很多。
他的学生杜大恺说:“关于祝大年先生,人们谈的太少,他的寂寞是一个时代的误会。”杜大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祝先生有人类共同敬仰的人格力量,表现在其对艺术和对生命的态度中。他的每一张画都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敬仰”。
王怀庆是祝大年的研究生,他说:“‘艺术’始终是先生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他重新绽放生命的绚丽舞台。七十年代末,他为首都机场所绘制的大型壁画‘森林之歌’,即是他的一次‘宣言’。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把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形式与国外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如果说‘森林之歌’还是一种两者结合的发端,那么多年之后他的‘玉兰花开’就是从发端到极致的一种‘经典’。这种‘经典’印证了祝先生一生的追求、坚持与向往。他向人们宣告:这不是‘一种画’,而是‘一条路’”。
丁绍光说:祝大年教授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先驱,是中国现代重彩画最伟大的拓荒者,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的浪潮中,在艺术沙漠的长途跋涉中,风沙掩盖不了这位对艺术无限虔诚的智者留下的脚印。
刘巨德说:我深感祝大年先生作画笔细而气足,精微中见法度,繁密中显空灵寓写实于抽象的内涵中。特别他在协调博大与精微以及实中求虚,求神的关系中,得心应手。他所追求的境界是大美、壮美与精微之美的高度和谐。
朋友同事心中的祝大年
庞薰琹(原中央工艺美术创办副院长)
祝大年的钢笔画把霜的感觉都画出来了。线的勾勒与面的渲染配合默契,一枝一叶皆尽精微,一光一影皆显份量,“取精微,抒广大”一语正道出了祝大年先生的钢笔画达到的精妙之巅。
吴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顽强的祝大年跨越了传统,他是传统的强者。徐熙、黄荃、吕纪均无缘见祝大年,若天赐面,古代的大师会低头刮目而视。他们更将惊呼这个画民间大俗的画家,应登中华民族大雅之堂。精选其优秀作品巡展世界,其独特之美、质朴之美、原创之美及长歌当哭之情愫,当难有伦比”。
袁运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祝大年先生是我所见过的最踏实、最勤奋、最诚恳、最执着的艺术家。因为他的这一性格,为我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祝先生的艺术特色,是他在传统重彩艺术中注入了神秘主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情感。他笔下的现实,是以局部的细节刻画与整体构图的空灵、超现实精神组合而成。而这种非常个性化的情感宣泄,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显得特别珍贵。
我们沿长江一带一起去写生,祝先生当时在生活上没有一点要求。一次我们吃饭,等了很长时间,饭还是没有做好,时间对我们很宝贵,吃完饭就必须马上画画,祝先生于是就去盛人家那一碗饭。我们当时就觉得不太体面,可祝先生不这样认为,“我需要时间,我只要提前一点时间吃完饭,我要去画画。为了创作《森林之歌》,年已花甲的祝大年先生,深入边陲傣家村寨,收集了上百张的创作素材,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精心描绘,终于完成画稿。然后在江西景德镇完成了三千多块瓷砖的彩绘和烧制工作,共历时一年之久,终于在建国39年大庆之际将这幅画坛杰作呈现于世,为中国这个古老的壁画王国又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先生在看了壁画之后惊叹不已,他说这是中国传统技艺的高超体现,是真正的东方风格。
乔十光: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和漆画创始人之一
祝先生的风格繁密厚实,不惜笔墨。却繁而不乱,实而不板。他有一套独特的程式化手段,把繁杂的自然秩序化了,也个性化了。我亲自观察过他在西双版纳写生,我们住在热带植物园里,隔着桫椤江画对岸的山,山上有竹丛、木瓜林,还有芒果树……他不惜借用望远镜来观察,这个丰富多变、神秘朦胧的大千世界,凝固在咫尺画纸上,都被简化、条理、概括了。祝先生一方面十分尊重自然;一方面又十分大胆地去主观表现。可以说祝先生的写生就是创作。他的钢笔素描写生,不仅是重彩创作的稿本,也是独立的艺术作品。年,在石家庄军垦农场劳动时,他画了一批农村田园风景,庞熏琹先生赞美说:祝大年的钢笔画把霜的感觉都画出来了。
祝先生不但善于把复杂的东西简化,也善于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为了装饰风格的需要,他甚至不惜“添枝加叶”。比如他的大型重彩《玉兰花开》,一般来说,玉兰枝干的结构没那么复杂,至少我没感觉到。可是在祝先生的笔下,任何一条细小的褶纹、微弱的节疤,都被夸张了、强化了,也程式化了,从而与繁密洁白的玉兰花交织出一个灿烂富丽、浓妆重抹的世界。这种充满着生机、充满着装饰意匠的世界,正是祝先生的理想世界。
子女心中的祝大年
祝重寿(原中央工艺美院壁画系教授,祝大年长子)
祝大年先生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年在杭州艺专学画,师从于林风眠、吴大羽。后去北平艺专学雕塑。后经蔡元培先生推荐赴日留学陶瓷,师从于日本人间国宝富本宪吉、北大路鲁山人。与此同时也接触到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主要是装饰艺术运动和包豪斯),还受到日本民艺家柳宗悦理论影响。
----《祝大年的设计艺术》节选
祝重光(祝大年次子)
父亲一生喜欢绘画,乐此不疲,可以说喜爱到痴迷的程度。平时他身边总备着钢笔随时画下各种景物,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色彩和光线。不久一张重彩画就出现在他脑海中了。他甚至不舍得花时间阅读他喜爱的文学作品,作为一天劳动(画画)的报偿,他会看看水浒,一本水浒已被翻的破旧了。中国多少年了,经历了多少时代,总是重复着水浒中的人和事。
父亲喜欢家庭生活,大概是因为他的父母家是破碎的,爷爷早逝,他很早就离开了家。(虽然我没有见过爷爷和奶奶,但常听父亲提起)。记得一到休息日,父亲总和我们一起去看场电影,新电影在那个时代总是轰动的。但是如果片子低俗,他会立刻起身离开影院,等到我们回家,他早已伏身于他的画作了。他是一个离开画作无法生活的人。
父亲一生嫉恶庸俗,即便在他身处逆境的日子里,他仍追求完美,真诚和善良,虽然他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他却让他的作品表现那种神圣和尊严。我想人是有权利拒绝庸俗的,因为庸俗扭曲人性,而动机往往又只是贪婪。
祝重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祝大年次女)
他对艺术的痴迷常被圈内的人传为佳话。对于常人来说高度精力集中一般人也就能保持20~30分钟,可他却可以保持2~3个小时。在烈日下他全神贯注地画,虫子爬上了腿,身边的望远镜、钢笔也被别人偷走,而他仍全然不知。他喜欢云南的热带植物,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令他陶醉。他废寝忘食的画,与他同去的乔十光先生劝他要注意休息,他却说,‘不像你们还来日方长,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一次他病危,家人都焦急的守候在他的床前,待他清醒后却兴奋的告诉我们,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和茂盛的热带植物一幕幕像电影在他头脑中呈现非常美,仿佛来到了极乐世界。
先生高风隆德仰止
祝大年的艺术成就,源于他勤奋和博学。一生勤于创作,与恶劣环境顽强斗争,不让搞陶瓷,就画画,不让画画,就搞陶瓷,不让搞陶瓷,就搞雕塑,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他认为人生一世,要有所作为。他常说物质生活是有限的,而精神生活是无限的,艺术的追求是无限的,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其乐无穷。人生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辛勤耕耘必有丰厚收获,而辉煌建树,伟大贡献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虽然隆德自隐,但祝大年先生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无疑占有崇高的地位。
附:祝大年先生年谱
祝大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现代工笔重彩绘画、壁画和现代陶艺的开拓者,艺术教育家。年生于浙江省诸暨市。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从师于林风眠、吴大羽。年转到北平国立艺专学雕塑。年经蔡元培先生推荐赴日留学。年入东京帝国美专学陶艺,从师于艺术大师富本显吉、北大路鲁山人。年回国,在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画抗日宣传画、壁画。后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陶瓷设计和艺术活动。是旧中国陶瓷民族工业的领军人物。年应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之邀,来北京中央轻工业部,任高级工程师。同时兼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主任、副教授。年赴景德镇等地,主持“建国瓷”设计与生产工作。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任教授,陶瓷系主任。年被错划为右派。年调入装潢系任教,开办壁画专业,从事工笔重彩和壁画教学创作。曾任中国陶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壁画协会副主任、中国工笔重彩画会顾问、中国工业设计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等。年为首都机场创作陶瓷壁画《森林之歌》。年创作陶瓷壁画《漓江春色》、《玉兰花开》等,赴美展览。年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祝大年美术作品展》。
年(农历)八月二十九日生于浙江诸暨枫桥
年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画,师从于林风眠、吴大羽。
年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雕塑。
年经蔡元培推荐赴日留学(同学有沈福文等)。
年入东京帝国美专学陶艺,从师于富本显吉、北大路鲁山人(都是日本人间国宝)。
年回国抗日,在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画抗日宣传画、壁画。
年在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陶瓷厂任厂长、总工程师。与赖其芳等发起、组织全国窑业学会,任常务理事。
年在上海结识庞薰栗、江丰。在庞薰栗家,他们彻夜长谈,讨论成立中国自己的工艺美术学院。
年应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之邀,来北京中央轻工业部,任高级工程师。同时兼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主任、副教授。
年带师生去景德镇,主持“建国瓷”设计与生产工作。他在景德镇招募艺人,恢复生产,为景德镇瓷区重建作出了贡献。他设计的“建国瓷”被周总理选定,现已被中外博物馆收藏,是中国最早的现代陶艺。周总理在选定“建国瓷”的会上提出要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祝大年将此信息写信告知上海的庞薰栗,庞薰栗提出建院方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建工作开始启动。
年笫一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开幕,其中陶瓷工艺品大多是祝大年筹集的。他深入瓷区,征集挑选,挖掘整理,为中国民间陶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他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教授,为陶瓷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被错划右派,蒙冤受屈20年。
年调入装潢系任教,开办壁画专业,教授工笔重彩画和壁画。他带学生外出写生,体验生活,教学生写生、创作,建起了一整套工笔重彩画教学体系。培养教育了一大批人才,诸如丁绍光、张鸿宾、刘绍荟、乔十光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60年代(“文革”前)创作了一批工笔重彩画精品。
70年代初“文革”下放河北石家庄农村劳动,他在劳动之余画了一批钢笔写生,为后来工笔重彩画创作搜集素材。
年调回北京,参加北京饭店壁画《长江万里图》创作,为搜集素材,沿长江写生(同行的还有黄永玉、吴冠中、袁运甫等),后来因“四人帮”破坏捣乱,此画夭折,现仅存画稿和写生稿。
年去云南西双版纳写生。
年为首都机场创作陶瓷壁画《森林之歌》。
80年代恢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先后在装潢系、特艺系、陶瓷系任教,带中外研究生。
年为北京燕京饭店创作陶瓷璧画《岁寒三友》(可惜此画已毁,现仅存画稿)。
年为建材部烧制陶瓷壁画《桂林山水》、《玉兰花开》等,赴美展览。
年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
年、年两次参加国际陶艺研讨会,宣讲论文、展示作品。
90年代创作了一批小型雕塑。还画了一批雕塑稿,可惜因居室狭小,无条件完成。
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祝大年美术作品展》,展出其壁画、工笔重彩画、陶艺、钢笔画、雕塑等精品近百件。
年病逝北京,享年79岁。
玉兰瓶花
古树悬兰
荷塘月色
青岛
南疆之花
苏州园林
百合
美人蕉
傣家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