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瓷器的胎质纯净细腻坚润,胎色细白,胎骨轻薄精巧,修胎规整细腻,胎体均匀。釉色滋润肥腴如脂似乳,有偏青、偏白、白中闪青。器身釉面和底足釉面呈同一色调,与永宣的底足和器身釉色泽不统一相反。碗类器底釉色特别洁净,成化有白玉底之称。
早期仍采用进口钴料,青花浓艳有黑疵。典型成化青花改用江西乐平产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呈色幽靓淡雅、无黑疵斑痕。无小笔渲染,采用双勾边线,大笔一笔涂抹,深浅浓淡相对比较统一,清新典雅,精工细致。
釉面气泡小而密集。二直行六字双方框揩款为多见,款式仿品的框和字体较真品大。有些盘、罐类器底有密集的褐色斑点痕,俗称“米糊底”,有平滑之感。器物圈足一般比较深,足壁也较薄,盘底有下凹显现。足端胎釉交接处现橙黄色。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熊编导。
最流行的纹样为丰富多样的龙纹,行龙:永宣时期上颚唇高高突起,张嘴伸舌。明中期龙闭嘴状,龙首基本成长方形,鬃发、眼毛向后微倾斜(也有上竖状),显得温驯平和。成化花夔龙图案精工细作,线条活泼流畅,飘逸自如,幽靓典雅,成化以后龙纹较草率,至清代工整有余生气不足。
元至明初莲池中的蓼草、荷花、荷叶、莲蓬等组合得错落有致,水波表现得很含蓄。而成化莲池中的各种植物均以平行线方向排列组合。前者画面自然流畅,后者构图工整规范,水波虽也浪花涌起,但显得较平静。(永宣的莲池中水波浪花四溅,气势浩然)。
瓜果纹:明中期前果实与藤叶并茂喜庆生机盎然,明晚至清枝藤盘缠曲折,瓜有大小之分,寓意连绵不断、子孙万代之意。八吉祥图案的排列:元代无固定顺序;永乐至嘉靖以轮、螺、幢、伞盖、花、鱼、瓶(罐)、结为序;万历以后至清,瓶(罐)与鱼位置互换。元构图较简单,除莲花外无其它辅助纹;永宣画面趋复杂,轮作火焰形,各吉祥物出现飘带等辅助纹;成化除飘带辅助纹外,轮已无火焰状外轮廓,花的绘画较复杂。
成化斗彩:胎质细腻洁白,釉面滋润柔和、制作精良色泽典雅,设色丰富,大多呈透明的鲜亮色,一件器物上多有三到四种色彩,有的达六色以上。同一种颜色有深浅浓淡的变化。
主要采取勾勒平涂工艺,花朵只绘正面,无反側之别,衣着都是有表无里的一色单衣,山石无凹凸之感,树叶只有阳面,无阴阳向背之分,树不皴皮,画面古朴典雅情趣盎然。多小巧玲珑,精致秀美。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熊编导。
仿品釉不如真品肥腴,器形不如真品圆润,填彩较规整。多工细有余而流畅不足。仿品釉上彩多在纹样轮廓线内,真品则多溢出轮廓线,罐盖:真品盖面微微凸起,仿品多作平面。成化器仰光透视白中闪肉红,雍正仿品则白中闪青。
素三彩成化为早,以往素三彩始烧正德的观点是错的。耿老先生书上说:白釉黄彩始见于成化,传世品仅见于署嘉靖官窑款的撇口盘类。但我在天物馆见一署宣德款的白釉黄彩撇口盘,据说目前仅存二件(另一件在英国戴维德基金会藏),该物件现已得耿老和多位专家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