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唯一一座以传统手工业闻名的城市,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优秀的品质,被誉为千年“瓷都”。当地的人说,要了解瓷都的历史渊源,就得到浮梁县的瑶里镇,从源头上寻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瓷之源”的绕南景区就是必打卡地之一。
位于景德镇市东北55公里处的瑶里镇,绕南村一周,景区大门处,“瓷之源”三个字十分醒目,告诉我们这是了解景德镇市制瓷工业的地方,探寻陶瓷文化的本源。多个古窑址分布在景区内,还有大量的古矿洞、古水碓等瓷业遗存,被评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瑶里山里盛产高岭土,原料丰富,品质优良。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末年开始,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使景德镇制瓷业“二元配方”制胎法得以实现,并从低度软瓷转向高度硬瓷,使中国制瓷史上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也为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泉水足,山林植被丰沛,燃料充足,这为发展制瓷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景区现有宋、元、明古窑遗址数百处,古矿洞百余处,是目前景德镇市瓷业遗存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
沿东河溪清澈见底,路旁摆放着山上采来的釉石原料,水碓将瓷石舂成粉状,经过12个小时的加工,就成了“熟土”,整个过程都溶于水动力、机械、机械、力学、液力、陶艺等诸多学科之中,让我们充分发挥古人的天资。
绕过南北朝时期的窑址,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窑址。龙窑遗址一号的长度为19.2米,坡度为18.5度,主要分为炉膛、窑床、口三部分。窑的坡度是18.6米,宽1.9米。窑的墙厚0.3米,窑的墙内壁厚0.05米左右。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专门化程度非常高,行业分工极为细致,工匠们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的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跳槽到这里就会被认为不专心而为人所不齿了。一生一世只做一件事,专注、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景德镇传承了几百年,也成就了景德镇瓷器高超的工艺水准。
在去龙窑遗址的路上,我们还看到了一座很大的金字塔形的柴垛,这是用来存放柴垛上面的雨水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雨水能够快速地流走,柴不容易吸水。龙窑址附近还分布着大量大大小小的民窑遗址,可见当年制瓷业的繁荣昌盛。
二号窑遗址位于一个圆亭下面,开始于南宋,结束于明代中叶,是瑶里国境内发现、烧制年代最长的瓷窑之一。二号窑是南宋时期的一种斜纹窑。斜坡11米高,20度左右,是处于从龙窑到马蹄窑过渡阶段的小型龙窑。
景德镇地区瓷器在明代以前普遍采用龙窑,至明代以后才逐渐被葫芦窑、镇窑等替代。3号龙窑为现今发现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长度最长的龙窑,依山势而建,该龙窑长48.2米,坡度19.5度,分为窑底、窑底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达7米,宽2米,象一条长龙卧在山腰上,就目前而言,它的规模也可称得上是一匹马。
龙窑窑体是瓷窑最基本的形态,具有热效率高、省油、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制成本低、造价低廉等优点,被称为“青瓷的摇篮”。其缺点是劳动强度大,耗时较长,而且不易保温,成品率低,品质差,因此后来逐渐被改良,更完美形式所取代。从古窑址旁边,可以看到大量烧毁的青铜器皿和碎片。
绕道南景区一小时的游览,让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古窑遗址和瓷料加工工艺,初步了解了景德镇古代瓷业的生产状况,更是对古人的聪明才智的一种由衷赞叹。前人遗留下来的文武技法,至今仍有智慧之光。景德镇工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和代表,是中国古代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