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衫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像生瓷与仿生瓷造型与用作明器的雕塑、用作供奉的造像及带有实用功能的器皿类雕塑附件造型相比,像生瓷和仿生瓷完全是脱离实用的功能而转向纯粹的玩赏。像生与仿生概念基本一致,像生是根据自然形进行摹造,仿生是在自然物的基础上,生发更为不一或和而不同的造型。像生瓷是陶瓷雕塑的品种之主要是模仿瓜果、鱼虫、花鸟、蔬菜、水产、禽兽等的瓷器。这些造型为彩瓷雕塑赋予特殊工艺技术,一般以捏塑为主,对这些自然界生物进行仿造,需经过巧妙构思,方能成为收藏者手中的把玩物,进而起到观赏的作用。像生瓷“是指模仿花果或者动物形象的瓷器”。
吴自牧《梦粱录。四司六局宴会假赁》日:“果子局,掌装簇订盘看果、时新……像生花果。”
像生瓷可知“像生”一词在宋代专指仿制的、供观看欣赏的花果。像生瓷从概念上看主要是强调“模仿”,因此在制作这类瓷器时是以写实为标准的,通过外在肌理、形状的塑造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如核桃,核桃表面果壳的凹凸感、肌理的有规律的排列,使其在外在的形象上达到了“像”真实的事物。有的为达到真实事物的大小往往会通过具体的实物翻模而来。有的翻模的难度较大,如假山,假山的塑造制作者便抓住假山突兀变化的形体,造型上实与虚的结合,再通过釉色的施加,尽可能地达到与真实的石质假山相似。这类造型一般尺寸不大,大小、形状和颜色与真品一致,追求一种以假乱真的写真效果,因形象逼真、寓意吉祥,深受皇帝的喜爱,成为案头赏玩之物。这也说明这时期景德镇陶瓷雕塑在造型制作、用釉用料,乃至烧成方面的技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仿生瓷雕塑造型,多应用于赏用结合的器物之中,主要仿制其造型样式、比例、质感、色泽乃至上面的纹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因铜材料的短缺和漆器制作的复杂,出现了大量采用陶器仿制青铜器和漆器的制品,品类很多。到了清代,由于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仿生瓷的制作达到顶峰。人们家用的文房用具、台灯、粉盒、筷子架、壁钩、金钟笼和花觚等,如清乾隆红地粉彩书函式金钟笼和清乾隆仿古铜彩出戟花觚,就是仿生彩瓷雕塑实物的呈现。由此可见,当时的陶瓷通过釉色和彩绘的施加可以达到玉器、漆器、银器、宝石、铜器、竹器、螺钿等的艺术效果。这一类别与前面介绍的像生瓷不同,它仿造的并非大自然中有的,而是人们通过各种材质制造出来的器物,陶瓷仿造的是其材质的特点,因此这一大类称为仿生瓷。
清乾隆红地粉彩书函式金钟笼以上对陶瓷彩绘雕塑的造型:做了归类,并根据造型的特点做了分析。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的造型在出现彩绘前,制作者往往通过捏塑、贴塑、刻画、镂空、印、压等塑造手段,尽可能地使其在单色的环境下保持丰富性,但是出现彩绘之后,造型上相对来说概括了很多,而且其装饰性的配件也开始使用彩绘或者色釉的形式表现。因此色彩对景德镇的陶瓷雕塑造型有着制约和补充、规范和装饰的作用。
陶瓷雕塑彩绘的艺术表现形式陶瓷彩绘雕塑除了造型外,就是它的釉色和彩绘。陶瓷的色彩是以工艺材料、颜料经过火的烧制来呈现,色彩的艺术表现直接影响制品的视觉感官,并传达出一定的装饰寓意和文化意义。如两宋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追求清晰秀雅的风格,他们在瓷器上题诗作画,通过画面和色彩的意境和韵味可以发现宋代文人的精神取向。
景德镇的陶瓷同时,他们也在诗歌中对瓷器加以颂扬,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其中的“玉枕”指的就是景德镇的青白瓷枕。可见,青白瓷枕有类玉的外观和质感,同时,也符合宋代文人雅士尚玉的思想和审美理念。这种理念使得当时的人在制瓷的过程中努力追求瓷器的雅素玉润之感,所以“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文人赏瓷也使瓷器生产由原来较单一的注重实用性向注重工艺性转变,又由于统治者对瓷器制作的